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4年,移动定位产业仍然成长乏力,产业链各环节都有自己的看法,问题出在哪里呢?
随着卫星导航系统逐步完善,移动定位(LBS)与位置信息服务(GIS)开始结合起来,业界认为,移动定位服务已成为继SMS(短信)、MMS(彩信)之后的重量级增值业务。8月24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论坛”,使移动定位服务的内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挖掘。
“钱景”和现状的差距
“GPS的应用只受到人们想像力的限制。”与会专家、代表无不看好位置服务产业广泛的应用范围与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预测,卫星导航应用服务产业能够进入多达数百个行业,是能“直接和人民大众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结合的高科技产业”。位置服务与移动通信的融合,使其应用产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与Internet的结合,又使其的服务畅行无阻,延伸到千家万户。其行业覆盖的普及性、用户群体的不可限量,以及对汽车行业、移动通信业和个人消费业的增值能力和依从性,均预示着位置信息综合服务将是一个会迅速成长并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大产业。
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与应用协会会长王志刚认为,“GPS、GIS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使得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能很好地传播,对整个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行业应用的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盈利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该协会副会长黄云康则表示:“位置服务产业发展将是移动通信主要的利润增长点,移动增值服务的定位增值服务方向是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将带来新一轮的投资热潮。”而本届“中国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与发展论坛”主任朱云龙教授更是用“尚未开发的金矿”,对位置服务的丰厚“钱景”加以形容。
如今,移动定位的应用早已不仅限于车载导航,而是已将社会公益业务、第三方业务以及个人业务三大服务应用领域包含其中。据了解,围绕位置服务的各种综合信息服务,也已经成为美国运营商的重要盈利点之一,年盈收总规模达到300亿美元,而我国移动定位的应用领域,也正在逐步向电子政务、通信信息化、金融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各行业渗透。
然而,就在移动定位的应用和利润前景得到认可的同时,我国的移动定位服务发展现状却并不理想,相比于美、欧、日、韩等国几百亿美元以上的年营运额,我国的年收益甚至有些“相形见绌”。有关资料表明,虽然移动定位服务在中国已经开展4年多,但仍然处于市场导入阶段,市场的启动速度远远落后于期望值。在此次论坛上,一位移动定位产业厂商老总甚至发出“赔本还要赔到什么时候”的疑问。
瓶颈的突破口在哪里?
影响我国移动定位产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朱云龙教授将其总结为两大方面:“移动定位的产业链问题和移动定位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结合问题。”在他看来,移动定位作为一个大产业,其产业链组成包括基础设备提供商(技术方案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终端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服务功能提供商(ISP)、内容提供商、GIS提供商、投资商以及大行业用户。位置服务既然依存于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的不成熟都会把位置服务产业拖入泥潭。针对目前行业发展现状,朱云龙教授用“小、散、弱、差”四个字来形容。“各行业、运营商各自为战,规模小、技术力量差,处理上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甚至简单地从国外引进、贴牌,质量不稳定,售后服务不到位。由此导致了同行中的无序竞争、恶意竞争、盲目引进、市场缺乏有效管理、市场方向不明确、投资大、盈利时间长又不确切等各种弊端的显现。”
面对众多行业部门构成的位置服务产业链,如何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共同发挥各自特长,达到产业共赢显得尤为重要。同样不容忽视的是移动定位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结合问题。朱云龙认为,移动定位要形成大产业的关键在于,基础信息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结合应当极为紧密,并且要有意识地贯彻“行业化”发展方向。“将移动定位和各种信息系统如指挥调度系统、MIS系统、汽车安全系统、通信、游戏等系统相结合,并且在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通信信息化、物流信息化、金融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能源信息化、医药卫生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行业领域进行深入的行业化发展。”朱云龙最后将其发展方向总结为“GPS 移动网络 互联网 GIS 行业信息化”。
相对于朱云龙教授的宏观分析,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对移动定位产业化发展瓶颈的分析则更具体、细致。蒋林涛详细分析了移动定位定位不清、基础条件不具备、标准缺失等诸多影响产业发展的细节问题。他认为,社会公益服务业务作为位置服务中的一类重要业务很值得关注,然而这部分服务应用范围小、利润空间小,移动定位很难依靠这部分业务发展成大产业。反观个人服务领域,如今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希望手机提供各种服务,而服务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位置服务,因此个人服务领域被业界广泛认为是发展空间最大的业务领域。
然而,移动定位服务在个性服务领域发展之初,就面临着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即个人隐私的披露与保护。例如父母对子女的监护、夫妻之间的定位查询等,都可能因为移动定位业务而引发隐私问题,而这些问题至今仍未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由此就导致了整个行业服务定位不清,大都属于“模糊定位”的初级位置服务,甚至分不清为谁服务。
除了社会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摆在人们面前。面对手机业务的多样化,手持终端设备的种类各式各样,而终端层面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移动定位支持,这也影响了移动定位服务的规模化应用。目前,有关终端对移动定位服务支持的标准制定,已经纳入了思考当中。“作为产业,没有标准就等于没有产业前导。”蒋林涛如是说。
除了手机终端问题,基础条件也是困境所在。由于已有的数据库中很少包含位置信息,因此地图信息建设、与位置信息相关的数据库改造问题,就成了亟待解决的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此外,移动定位服务对频率资源、数据传输速率也有很高要求,要保证海量数据的高速传输,如何将移动定位与3G、Internet很好地结合等,所有这些都显得至关重要。
继续前进压力大
针对移动定位产业的发展现状,业界的努力方向是什么?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李海清提出,应当“坚决支持产业链发展”。由于移动定位产业链涉及终端产品制造、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站、无线网络运营商、销售、服务、商业等各个环节以及交通、测绘、公安系统等多个政府部门,因此,首先应该确保产业链各个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定位系统服务应用产业链发展,共同探索适合中国定位信息应用产业的运营、内容、技术、服务、管理的模式。技术与应用的创新也是重要方向,当前移动定位领域的应用模式、技术方案还有许多创新的机会。李海清表示,应当积极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适合国情的技术标准,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来自企业的呼声,则体现了移动定位的发展压力。不少企业代表认为,目前位置服务业务内容还比较单一,加上推广力度不够、产品认知度低,致使用户的潜在需求并没有释放出来。企业普遍表示,应该尽快找到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充分把握消费者的用户需求,从而明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市场需求强度较高的一些高层次位置服务,例如“紧急救援”业务,则因为对定位精度、数据丰富性、实时性要求很高,给厂商带来了很高的成本投入,并且缺乏极具吸引力的商业模式,激发各环节核心能力资源的投入。也有企业私下表示,行业管理部门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市场的监管,以及应当对用户隐私权的保护,都还缺乏足够力度,这使得用户选择移动定位服务时有所顾虑,最终的结果则是,移动定位服务常常不温不火。
很明显,虽然已经展开了4年之久,但整个移动定位产业仍然处于成长初期,如何改变环境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业务,已成为摆在整个移动定位市场前的首要问题。
随着卫星导航系统逐步完善,移动定位(LBS)与位置信息服务(GIS)开始结合起来,业界认为,移动定位服务已成为继SMS(短信)、MMS(彩信)之后的重量级增值业务。8月24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论坛”,使移动定位服务的内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挖掘。
“钱景”和现状的差距
“GPS的应用只受到人们想像力的限制。”与会专家、代表无不看好位置服务产业广泛的应用范围与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预测,卫星导航应用服务产业能够进入多达数百个行业,是能“直接和人民大众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结合的高科技产业”。位置服务与移动通信的融合,使其应用产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与Internet的结合,又使其的服务畅行无阻,延伸到千家万户。其行业覆盖的普及性、用户群体的不可限量,以及对汽车行业、移动通信业和个人消费业的增值能力和依从性,均预示着位置信息综合服务将是一个会迅速成长并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大产业。
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与应用协会会长王志刚认为,“GPS、GIS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使得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能很好地传播,对整个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行业应用的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盈利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该协会副会长黄云康则表示:“位置服务产业发展将是移动通信主要的利润增长点,移动增值服务的定位增值服务方向是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将带来新一轮的投资热潮。”而本届“中国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与发展论坛”主任朱云龙教授更是用“尚未开发的金矿”,对位置服务的丰厚“钱景”加以形容。
如今,移动定位的应用早已不仅限于车载导航,而是已将社会公益业务、第三方业务以及个人业务三大服务应用领域包含其中。据了解,围绕位置服务的各种综合信息服务,也已经成为美国运营商的重要盈利点之一,年盈收总规模达到300亿美元,而我国移动定位的应用领域,也正在逐步向电子政务、通信信息化、金融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各行业渗透。
然而,就在移动定位的应用和利润前景得到认可的同时,我国的移动定位服务发展现状却并不理想,相比于美、欧、日、韩等国几百亿美元以上的年营运额,我国的年收益甚至有些“相形见绌”。有关资料表明,虽然移动定位服务在中国已经开展4年多,但仍然处于市场导入阶段,市场的启动速度远远落后于期望值。在此次论坛上,一位移动定位产业厂商老总甚至发出“赔本还要赔到什么时候”的疑问。
瓶颈的突破口在哪里?
影响我国移动定位产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朱云龙教授将其总结为两大方面:“移动定位的产业链问题和移动定位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结合问题。”在他看来,移动定位作为一个大产业,其产业链组成包括基础设备提供商(技术方案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终端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服务功能提供商(ISP)、内容提供商、GIS提供商、投资商以及大行业用户。位置服务既然依存于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的不成熟都会把位置服务产业拖入泥潭。针对目前行业发展现状,朱云龙教授用“小、散、弱、差”四个字来形容。“各行业、运营商各自为战,规模小、技术力量差,处理上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甚至简单地从国外引进、贴牌,质量不稳定,售后服务不到位。由此导致了同行中的无序竞争、恶意竞争、盲目引进、市场缺乏有效管理、市场方向不明确、投资大、盈利时间长又不确切等各种弊端的显现。”
面对众多行业部门构成的位置服务产业链,如何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共同发挥各自特长,达到产业共赢显得尤为重要。同样不容忽视的是移动定位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结合问题。朱云龙认为,移动定位要形成大产业的关键在于,基础信息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结合应当极为紧密,并且要有意识地贯彻“行业化”发展方向。“将移动定位和各种信息系统如指挥调度系统、MIS系统、汽车安全系统、通信、游戏等系统相结合,并且在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通信信息化、物流信息化、金融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能源信息化、医药卫生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行业领域进行深入的行业化发展。”朱云龙最后将其发展方向总结为“GPS 移动网络 互联网 GIS 行业信息化”。
相对于朱云龙教授的宏观分析,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对移动定位产业化发展瓶颈的分析则更具体、细致。蒋林涛详细分析了移动定位定位不清、基础条件不具备、标准缺失等诸多影响产业发展的细节问题。他认为,社会公益服务业务作为位置服务中的一类重要业务很值得关注,然而这部分服务应用范围小、利润空间小,移动定位很难依靠这部分业务发展成大产业。反观个人服务领域,如今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希望手机提供各种服务,而服务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位置服务,因此个人服务领域被业界广泛认为是发展空间最大的业务领域。
然而,移动定位服务在个性服务领域发展之初,就面临着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即个人隐私的披露与保护。例如父母对子女的监护、夫妻之间的定位查询等,都可能因为移动定位业务而引发隐私问题,而这些问题至今仍未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由此就导致了整个行业服务定位不清,大都属于“模糊定位”的初级位置服务,甚至分不清为谁服务。
除了社会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摆在人们面前。面对手机业务的多样化,手持终端设备的种类各式各样,而终端层面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移动定位支持,这也影响了移动定位服务的规模化应用。目前,有关终端对移动定位服务支持的标准制定,已经纳入了思考当中。“作为产业,没有标准就等于没有产业前导。”蒋林涛如是说。
除了手机终端问题,基础条件也是困境所在。由于已有的数据库中很少包含位置信息,因此地图信息建设、与位置信息相关的数据库改造问题,就成了亟待解决的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此外,移动定位服务对频率资源、数据传输速率也有很高要求,要保证海量数据的高速传输,如何将移动定位与3G、Internet很好地结合等,所有这些都显得至关重要。
继续前进压力大
针对移动定位产业的发展现状,业界的努力方向是什么?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李海清提出,应当“坚决支持产业链发展”。由于移动定位产业链涉及终端产品制造、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站、无线网络运营商、销售、服务、商业等各个环节以及交通、测绘、公安系统等多个政府部门,因此,首先应该确保产业链各个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定位系统服务应用产业链发展,共同探索适合中国定位信息应用产业的运营、内容、技术、服务、管理的模式。技术与应用的创新也是重要方向,当前移动定位领域的应用模式、技术方案还有许多创新的机会。李海清表示,应当积极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适合国情的技术标准,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来自企业的呼声,则体现了移动定位的发展压力。不少企业代表认为,目前位置服务业务内容还比较单一,加上推广力度不够、产品认知度低,致使用户的潜在需求并没有释放出来。企业普遍表示,应该尽快找到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充分把握消费者的用户需求,从而明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市场需求强度较高的一些高层次位置服务,例如“紧急救援”业务,则因为对定位精度、数据丰富性、实时性要求很高,给厂商带来了很高的成本投入,并且缺乏极具吸引力的商业模式,激发各环节核心能力资源的投入。也有企业私下表示,行业管理部门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市场的监管,以及应当对用户隐私权的保护,都还缺乏足够力度,这使得用户选择移动定位服务时有所顾虑,最终的结果则是,移动定位服务常常不温不火。
很明显,虽然已经展开了4年之久,但整个移动定位产业仍然处于成长初期,如何改变环境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业务,已成为摆在整个移动定位市场前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