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并把行动研究定义为“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由于行动研究独有的特点和实用性,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动研究被介绍到我国。目前,“校本行动研究”已经成为促进教师校本成长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 行动研究的教研内涵
行动研究是一种在行动中开展研究的形式,它的目标是为了解决行动中的特定问题。行动研究关注“我如何改善工作质量”“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类似的问题,是小范围内的探索性研究。行动研究因其“适应性”和“灵活性”特点,决定了它比较适合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改善教师行为,让工作更卓越,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
我校基于自身的现实,在2007年底获得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小学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研究》课题立项后,即确立“以改善行为为主的行动研究”为校本教研切入点,在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研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以校为本
行动研究的地点是在学校和教室,而不是书斋。研究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收集整理资料,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在教育现实情境中去发现、研究和解决学校自身遇到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坚持的首要理念就是:以校为本,重视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教师为主
首先,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研究中教师主体地位的凸显,意味着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被研究对象了。教育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参与研究,对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再者,教师在行动当中有行动的目的、责任,能够体察实践活动的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诸多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并发现新的问题。
3.共同发展
行动研究是通过在教育活动的具体情况中进行研究,是为了行动而研究。 “改进”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的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4.回归教师、回归实践
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是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不仅在于知识能力的变化,而且在于从根本上形成原创能力和创新意识,行动研究能够逐步激发教师蕴藏的巨大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行动的过程,是为了行动而研究,而不是为了研究而行动。因此,我们坚持的第三个理念就是:回归教师、回归实践。
三、有效“行动研究”的探索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设计)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总结(反思)”铺设的“行动研究”的旅程。
1.提出问题
行动研究强调自下而上地形成课题,但也绝不排斥对学校改革和发展具有导向价值的自上而下的课题。那么,学校是如何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呢?我们的做法是:
(1)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倡导问题导演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备课时编制问题。
(2)学校领导听课后,在与教师交流、评议时提出值得反思的问题。
(3)鼓励教师从研究课、学生作业、学生活动中发现并提出实践性强的问题。
2.设计方案
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搜索资料、设计解决策略、实践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研究、总结并逐步提升的过程。在问题找到以后,就要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堂教学设计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设计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设计方案”,不仅是个体化的备课、写教案,还包括教师不断地和周围的教学同伴交换意见。这种交流有时是有组织的,并被当作教研组活动的一种重要教研方式,形成制度而在全校推广,甚至包括与教研专家对话交流和进行必要的理论阅读。
3.课例研讨
实施解决方案与逐步澄清问题是设计的目的,是行动研究付诸行动的关键环节。如果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所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的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就是“课例研讨”,其本意就是“预设”与“生成问题”。行动是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对教师而言,一旦进入了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所以,教师上课并不意味着执行事先所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意味着要创造性地实施设计方案。这时候,针对真实的课堂表现,与学科内的其他教师、教研专家进行课例研讨,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正是“行动研究”的本意。
以下是我校校本课程的一个教学案例——《交往礼仪》。
教学创新:
(1)把整个礼仪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具体的交往活动的大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感悟和发展。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红、黄、蓝三色小花等形式体现品德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3)注重学生品德的发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在品德实践中给予学生多次自我教育、自我调整的机会。
研讨意见:
这节礼仪课,通过课堂上多种交往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多次体验交往的过程,感受交往的乐趣,逐步树立起交往的信心,也学习到了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这就是“以具体、真实的情景,以学生亲身实践,促进和提升学生的主体体验”。通过课堂活动,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
4.反思与再行动
从教师对问题的提出到设计方案,再到执行方案、研讨课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一个完整的行动研究过程,不光要有专家的引领、同伴的协作,更应该有教师个人的思考。只有当教师增强了研究的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解决效果,才能克服教学的被动性与盲目性,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因此,在探索以“行动研究”为“校本教研有效途径之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承认、鼓励教师个人自主独立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即“自我反思”。这种“发表”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教师群体而言,是一种交流和分享。
教育行动研究过程就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反思)”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行动研究中,解决一个问题,肯定就会出现第二个或更多的问题。正是“问题串”引导着教师的研究生活,也引导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校指向“行动研究”的校本教研有效途径的研究活动,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方面,逐步形成了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 行动研究的教研内涵
行动研究是一种在行动中开展研究的形式,它的目标是为了解决行动中的特定问题。行动研究关注“我如何改善工作质量”“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类似的问题,是小范围内的探索性研究。行动研究因其“适应性”和“灵活性”特点,决定了它比较适合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改善教师行为,让工作更卓越,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
我校基于自身的现实,在2007年底获得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小学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研究》课题立项后,即确立“以改善行为为主的行动研究”为校本教研切入点,在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研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以校为本
行动研究的地点是在学校和教室,而不是书斋。研究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收集整理资料,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在教育现实情境中去发现、研究和解决学校自身遇到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坚持的首要理念就是:以校为本,重视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教师为主
首先,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研究中教师主体地位的凸显,意味着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被研究对象了。教育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参与研究,对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再者,教师在行动当中有行动的目的、责任,能够体察实践活动的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诸多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并发现新的问题。
3.共同发展
行动研究是通过在教育活动的具体情况中进行研究,是为了行动而研究。 “改进”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的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4.回归教师、回归实践
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是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不仅在于知识能力的变化,而且在于从根本上形成原创能力和创新意识,行动研究能够逐步激发教师蕴藏的巨大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行动的过程,是为了行动而研究,而不是为了研究而行动。因此,我们坚持的第三个理念就是:回归教师、回归实践。
三、有效“行动研究”的探索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设计)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总结(反思)”铺设的“行动研究”的旅程。
1.提出问题
行动研究强调自下而上地形成课题,但也绝不排斥对学校改革和发展具有导向价值的自上而下的课题。那么,学校是如何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呢?我们的做法是:
(1)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倡导问题导演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备课时编制问题。
(2)学校领导听课后,在与教师交流、评议时提出值得反思的问题。
(3)鼓励教师从研究课、学生作业、学生活动中发现并提出实践性强的问题。
2.设计方案
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搜索资料、设计解决策略、实践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研究、总结并逐步提升的过程。在问题找到以后,就要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堂教学设计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设计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设计方案”,不仅是个体化的备课、写教案,还包括教师不断地和周围的教学同伴交换意见。这种交流有时是有组织的,并被当作教研组活动的一种重要教研方式,形成制度而在全校推广,甚至包括与教研专家对话交流和进行必要的理论阅读。
3.课例研讨
实施解决方案与逐步澄清问题是设计的目的,是行动研究付诸行动的关键环节。如果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所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的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就是“课例研讨”,其本意就是“预设”与“生成问题”。行动是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对教师而言,一旦进入了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所以,教师上课并不意味着执行事先所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意味着要创造性地实施设计方案。这时候,针对真实的课堂表现,与学科内的其他教师、教研专家进行课例研讨,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正是“行动研究”的本意。
以下是我校校本课程的一个教学案例——《交往礼仪》。
教学创新:
(1)把整个礼仪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具体的交往活动的大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感悟和发展。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红、黄、蓝三色小花等形式体现品德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3)注重学生品德的发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在品德实践中给予学生多次自我教育、自我调整的机会。
研讨意见:
这节礼仪课,通过课堂上多种交往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多次体验交往的过程,感受交往的乐趣,逐步树立起交往的信心,也学习到了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这就是“以具体、真实的情景,以学生亲身实践,促进和提升学生的主体体验”。通过课堂活动,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
4.反思与再行动
从教师对问题的提出到设计方案,再到执行方案、研讨课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一个完整的行动研究过程,不光要有专家的引领、同伴的协作,更应该有教师个人的思考。只有当教师增强了研究的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解决效果,才能克服教学的被动性与盲目性,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因此,在探索以“行动研究”为“校本教研有效途径之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承认、鼓励教师个人自主独立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即“自我反思”。这种“发表”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教师群体而言,是一种交流和分享。
教育行动研究过程就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反思)”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行动研究中,解决一个问题,肯定就会出现第二个或更多的问题。正是“问题串”引导着教师的研究生活,也引导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校指向“行动研究”的校本教研有效途径的研究活动,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方面,逐步形成了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