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练笔 语用能力 设计 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8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语用能力)成为了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那么,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呢?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说:“积极地听、说、读、写、思,即为积极语用。”“言语的学习有两种:一是输入性言语,比如听、读;二是输出性言语,比如说、写。”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感受理解,轻表达运用。课堂上,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本字词句的体悟,或是对内容主旨的解析上,虽然有时也会有“小练笔”,训练的点、训练的方式常常给人附庸之感,没能体现出由读到写的自然过渡。由此,笔者提出小练笔的运用应体现出一个“巧”字。以下,笔者就“写”这个方面简单谈谈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几点尝试。
一、“巧”在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强调“写”而忽视“读”,“写”就会机械盲目;如果强调“读”而忽视“写”,“读”就会失去巩固运用的实践。小练笔的设计应体现出“读写结合”的原理,谨防“以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极端做法。为了促使这两个方面的平衡,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寻找练笔设计的关键点
这里的“关键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促进情感转化的读写教学点,教师寻找到这样的教学点,就能很好地实现“以读代写,以写促读”的目的。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爱如茉莉》这一课时,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读出了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同时也读出了在特定的环境中,作者的言语是如何生成的,比如病房中的那一幕:“爱”是爸爸“紧握”的手,“爱”是妈妈“恬静的微笑”,“爱”就像“初升的阳光”笼罩着他们。笔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句子,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爱看得见吗?听得到吗?你是如何读懂这种爱的?”学生充分思考后,笔者进一步引导:“你感受过这样的爱吗?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又是谁给予了你这样的爱?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吧。”此时,学生积累了表达的情感,进行写作小练笔时自然就生动起来。
(二)利用空白处进行巧练笔
一篇优美的文章往往会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去玩味、体会,教师如果能抓住文章“空白”好好利用,对学生进行小练笔,就能将读与写有机融合。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学沪教版语文第十册《母亲的鼓励》一课时,让学生听写下面这一段话:“快高中毕业了。家长会上,老师见了一位孩子的母亲时说:‘啊!你来了?你孩子进步不小,他考上一般的大学不成问题。不过,想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大学,我看希望很渺茫。’”这段话是原文中所没有的,但又是承袭上文的意思设计出来的,贾老师先给学生做了示范,接下来就让学生接着写:“家长会结束后,母亲在哪里见着了孩子?母亲是怎么鼓励孩子的?”
(三)抓住“言意”眼巧设练笔
语文教学既要得其言,又要得其意,做到言意兼得。教师要善于发现隐藏在课文中的言语结构,并创设生活化情境,鼓励学生体会和内化语言,以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如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鹬蚌相争》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式“今天不……,明天不……,你就会……”,这个句式用连续性的行为推断出一个确定的后果。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仿照这一句式写上几句话,来规劝鹬和蚌。学生有的写道:“你们这对傻瓜!今天不松口,明天不松口,你们就会筋疲力尽,两败俱伤。难道你们不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吗?”有的写道:“你这只傻蚌!今天不知错,明天不知错,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以后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啊!”……学生所写的语句,不仅仅是对寓意的领会,更是言语能力的提升。
二、“巧”在讲评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小练笔和习作教学联系紧密,扎实有效的小练笔能为习作教学奠定基础。如何让习作小练笔扎实有效地开展呢?
首先,教师的讲评要适时。一般情况下,小练笔要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如果把握不好,讲评就会在教师“走马观花”式的讲解中一笔带过,长此以往,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渐渐淡化学生的练笔意识,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处于被动的状态。对此,我们可以采取边讲边练,边练边讲的形式开展教学,即学生在练写时,教师要密切注意,寻找可讲评的亮点,及时有效地进行讲评指导,不必拘泥于每位学生是否都写好,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其次,讲评要精当。精当的讲评能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发挥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再以《母亲的鼓励》教学为例,学生在小练笔时这样写道:“母亲走上前去,紧紧地抱住了儿子,兴奋地说:‘你的进步很大!老师表扬了你,说你考上一般的大学不在话下,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也应该不成问题!’”贾老师随即这样评价:“好!老师给你再加一句:‘即使留洋考个哈佛大学什么的,也是有希望的啊!’”这样的评价贴切自然,用一个“好”字肯定了学生的出色表现,用一句“即使留洋考个哈佛大学什么的,也是有希望的啊”,帮助学生把母亲的鼓励推向高潮,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鼓励的力量。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巧”设计、“巧”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习作小练笔,实现由读到写的自然过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责编 杨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8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语用能力)成为了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那么,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呢?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说:“积极地听、说、读、写、思,即为积极语用。”“言语的学习有两种:一是输入性言语,比如听、读;二是输出性言语,比如说、写。”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感受理解,轻表达运用。课堂上,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本字词句的体悟,或是对内容主旨的解析上,虽然有时也会有“小练笔”,训练的点、训练的方式常常给人附庸之感,没能体现出由读到写的自然过渡。由此,笔者提出小练笔的运用应体现出一个“巧”字。以下,笔者就“写”这个方面简单谈谈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几点尝试。
一、“巧”在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强调“写”而忽视“读”,“写”就会机械盲目;如果强调“读”而忽视“写”,“读”就会失去巩固运用的实践。小练笔的设计应体现出“读写结合”的原理,谨防“以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极端做法。为了促使这两个方面的平衡,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寻找练笔设计的关键点
这里的“关键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促进情感转化的读写教学点,教师寻找到这样的教学点,就能很好地实现“以读代写,以写促读”的目的。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爱如茉莉》这一课时,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读出了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同时也读出了在特定的环境中,作者的言语是如何生成的,比如病房中的那一幕:“爱”是爸爸“紧握”的手,“爱”是妈妈“恬静的微笑”,“爱”就像“初升的阳光”笼罩着他们。笔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句子,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爱看得见吗?听得到吗?你是如何读懂这种爱的?”学生充分思考后,笔者进一步引导:“你感受过这样的爱吗?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又是谁给予了你这样的爱?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吧。”此时,学生积累了表达的情感,进行写作小练笔时自然就生动起来。
(二)利用空白处进行巧练笔
一篇优美的文章往往会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去玩味、体会,教师如果能抓住文章“空白”好好利用,对学生进行小练笔,就能将读与写有机融合。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学沪教版语文第十册《母亲的鼓励》一课时,让学生听写下面这一段话:“快高中毕业了。家长会上,老师见了一位孩子的母亲时说:‘啊!你来了?你孩子进步不小,他考上一般的大学不成问题。不过,想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大学,我看希望很渺茫。’”这段话是原文中所没有的,但又是承袭上文的意思设计出来的,贾老师先给学生做了示范,接下来就让学生接着写:“家长会结束后,母亲在哪里见着了孩子?母亲是怎么鼓励孩子的?”
(三)抓住“言意”眼巧设练笔
语文教学既要得其言,又要得其意,做到言意兼得。教师要善于发现隐藏在课文中的言语结构,并创设生活化情境,鼓励学生体会和内化语言,以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如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鹬蚌相争》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式“今天不……,明天不……,你就会……”,这个句式用连续性的行为推断出一个确定的后果。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仿照这一句式写上几句话,来规劝鹬和蚌。学生有的写道:“你们这对傻瓜!今天不松口,明天不松口,你们就会筋疲力尽,两败俱伤。难道你们不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吗?”有的写道:“你这只傻蚌!今天不知错,明天不知错,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以后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啊!”……学生所写的语句,不仅仅是对寓意的领会,更是言语能力的提升。
二、“巧”在讲评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小练笔和习作教学联系紧密,扎实有效的小练笔能为习作教学奠定基础。如何让习作小练笔扎实有效地开展呢?
首先,教师的讲评要适时。一般情况下,小练笔要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如果把握不好,讲评就会在教师“走马观花”式的讲解中一笔带过,长此以往,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渐渐淡化学生的练笔意识,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处于被动的状态。对此,我们可以采取边讲边练,边练边讲的形式开展教学,即学生在练写时,教师要密切注意,寻找可讲评的亮点,及时有效地进行讲评指导,不必拘泥于每位学生是否都写好,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其次,讲评要精当。精当的讲评能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发挥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再以《母亲的鼓励》教学为例,学生在小练笔时这样写道:“母亲走上前去,紧紧地抱住了儿子,兴奋地说:‘你的进步很大!老师表扬了你,说你考上一般的大学不在话下,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也应该不成问题!’”贾老师随即这样评价:“好!老师给你再加一句:‘即使留洋考个哈佛大学什么的,也是有希望的啊!’”这样的评价贴切自然,用一个“好”字肯定了学生的出色表现,用一句“即使留洋考个哈佛大学什么的,也是有希望的啊”,帮助学生把母亲的鼓励推向高潮,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鼓励的力量。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巧”设计、“巧”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习作小练笔,实现由读到写的自然过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