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解放军总政治部(以下简称“总政”)大院位于北京市鼓楼外大街,地处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交会处,归属东城区,是唯一横跨北京市中轴路延长线的大院。
以前总政大院的地址是教场小街甲8号,现在是安德里北街21号。西院南门外原是8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后来8路改成58路,再改成60路,站名也改成总政大院。因为地处黄寺大街南边,人们也习惯叫它黄寺大院。
1991年,笔者的家搬进总政大院。因为进出的军队大院多了,笔者并没有觉得总政大院与别的军队大院有什么区别,更没有想去了解总政大院的历史。2006年6月,总政大院西院的“罗马楼”大修后,门前竖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北京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这时笔者才知道,原来我们每天路过的“罗马楼”是古迹。笔者立即上网搜索,京师大学堂居然是北京大学在1898年至1912年间使用的名称,也就是说总政大院所在地竟是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旧址。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诞生于戊戌变法时期。
洋务运动开始后,清政府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1896年6月,梁启超替刑部左侍郎李端棻起草《请推广学校折》,第一次提出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的建议。光绪皇帝授命孙家鼐筹办京师大学堂,但被慈禧太后阻挠。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兴办京师大学堂。7月3日,光绪皇帝批准梁启超代为起草《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
京师大学堂的校址选在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红楼(现五四大街29号),并开始招生。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京师大学堂本不应再存在,但9月26日,慈禧太后一言九鼎:“大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应予以继续兴办。”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
1900年8月3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停办。
1902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复学。
190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拟建经科、法政科、文科、农科、工科、商科等。清政府拨给德胜门外黄寺以南的旧操场东西480丈、南北440丈的土地,这就是后来的总政大院所在地。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由日本建筑设计师真水英夫设计,仿欧洲古典式砖木结构建筑,外设拱廊,墙面饰卷草砖雕和壁柱,计划六年完工,总预算227万两白银。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不久,清朝覆亡,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停工。建成的文科、经科教学楼及部分宿舍就是如今总政大院里的“罗马楼”。
京师大学堂成了兵营
1914年11月,民国教育部请求恢复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新校舍的建筑工程,未果。1915年,分科大学校址被陆军部以办讲武堂的名义买走,成了炮兵营所在地。抗战胜利后,又成了傅作义的炮兵营驻地。因为那时是马拉大炮,所以笔者20世纪90年代初搬进总政大院时,北边还有几排马厩改的平房,有人居住,前几年才拆掉。
解放前夕,笔者的姥爷一家在北平,妈妈那时是东北临时中学的学生。她说自己住过傅作义的炮兵营。炮兵营驻地在鼓楼的城墙外,解放军围城前,傅作义的炮兵都缩进了北平城,炮兵营驻地空了,东北临时中学就搬了进来。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的炮兵营驻地被华北军区接管,仍是炮兵大院。以后华北军区改成北京军区,这座大院就成了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所在地。曾任北京军区作战部部长的郭春暄叔叔是爸爸的老战友。他告诉笔者,1949年进城后他在华北军区司令部工作,经常来黄寺的炮兵大院。20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主持下,北京军区搬出城外,黄寺的炮兵大院给了总政治部,于是就有了北京市的专有地名总政大院。笔者搬到总政大院时,总政大院已经被分成东院和西院,西院西边的一大块空地已经成为八一队的足球场和田径场。而20世纪60年代搬进总政大院的小孩还记得,大院西边可以捡到子弹壳和炮弹壳,那应该是炮兵实弹射击后遗留下来的。
总政大院的两个游泳池
20世纪50年代,总政大院周围还是乱坟岗。高墙圈起一个十字架尖塔,那是1918年建造的东正教圣母堂和俄罗斯贵族的墓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墓地被砸烂,以后在墓地旧址建起青年湖小学。
现在总政大院的三面是公园,东院东墙外是柳荫公园,西院西墙外是人定湖公园,东南面是规模更大的青年湖公园。20世纪60年代初,总政大院是铁丝网为墙,没有哨兵站岗,只有两位老大爷负责传达。1962年总政治部从北京军区手中接管了大院,全大院只有东南面有一座楼,即一号楼。楼南是小山丘,楼北是北京军区炮兵的四方形养鱼池,叫四方湖。西边是小树林,有榆树、槐树、柳树、桑树等,还有半人高的蒿草和遍地野花。一号楼东边是足球场大小的未名湖,湖边长满荒草,有青蛙、蟋蟀、螳螂、蜻蜓和萤火虫……未名湖冬天是冰场,夏天是游泳池。总政大院的未名湖实在让大人操心,大人白天上班走了,孩子们经常在未名湖中与青蛙“比赛”。虽说未名湖不深,但也难免万一,尤其是总政大院外的青年湖因水草多淹死过人,更让早出晚归的家长们不放心。
于是,1965年在总政大院东北面,两个游泳池动工了,1966年竣工,总政的大人孩子都办了游泳证。只要贴上照片,经门诊部体检合格,盖上章,就可以去游泳了。那时笔者住在北太平庄,只要不上学,就骑车带着妹妹去总政大院游泳。小游泳池全是浅水区,凭游泳证就可以进入,大游泳池有一半是深水区,圈着蓝色铁丝网,只有考取深水合格证才能进入。考深水证很简单,就是连续游200米。笔者那时还是小学生,也很容易地考取了深水证。我们在游泳池潜水、扎猛子,玩得非常开心。游累了,我们就趴在池边晒太阳,几天就晒成了小黑人。
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总政大院当初只有几座新楼,其余的地方都是半人高的杂草,游泳池四周更是杂草丛生。雨后会有许多小青蛙跳进游泳池嬉戏,与我们为伍。陆续地,总政大院建起一批家属楼,东面盖了一座大食堂,西面盖了相当气派的大礼堂,还修建了篮球场,大院初具规模。
总政大院游泳池伴随我们度过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三个夏天。之后,先是我们大一点儿的孩子上山下乡,接着是比我们小一点儿的孩子都穿上了军装。这时,总政治部成了“阎王殿”,干部一律分配到外地,明言不能当正职。人走家搬,总政大院基本上空了,游泳池也不再热闹。
1991年我们家搬到总政大院后,笔者又到总政大院游泳池游过几次,这里已经面目全非了。游泳池在总政大院东院,小游泳池填平了,大游泳池“进”了房子,成了八一游泳队的专业训练馆。
总政大院被分成两半
我们家搬进总政大院时,总政大院已经被中轴路延长线分成两半,有了卫兵把守的西院东门和东院西门。总政大院为什么要分成两半呢?
1984年,亚奥理事会决定第十一届亚运会1990年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上上下下格外重视。1985年4月,北京亚组委成立,要建亚运会场馆。北京郊区四周都有大型体育中心的预留土地,但只有北郊用地面积最大,有40平方公里,而且距首都机场最近。一切都合适,唯一的障碍就是要劈开总政大院。
北京城以皇城为中心,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再往北就没有路了。为确保亚运村的开发,必须将中轴线向北延长。可是钟鼓楼北面的总政大院正“骑”在中轴线上。要是地方大院,北京市政府发个文件就行了,而总政大院是军营,好好一座大院谁愿意分成两半,所以劈开总政大院的阻力非常大。最后,问题反映到上面,经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拍板,才确定将总政大院一分为二。
具体怎么“谈判”的,笔者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总政大院被鼓楼外大街分隔成东院、西院。两个院都有或大或小的花园。
最后再说一说“罗马楼”,它有两座主楼,还有附楼,全部被分到西院。东边的“罗马楼”原来是总政门诊部,后来总政门诊部在南门处盖了新楼,“罗马楼”经过整修成了机关的办公室。遗憾的是,因为总政大院有哨兵站岗,游人不可能进来参观,所以“罗马楼”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鲜为人知。
解放军总政治部(以下简称“总政”)大院位于北京市鼓楼外大街,地处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交会处,归属东城区,是唯一横跨北京市中轴路延长线的大院。
以前总政大院的地址是教场小街甲8号,现在是安德里北街21号。西院南门外原是8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后来8路改成58路,再改成60路,站名也改成总政大院。因为地处黄寺大街南边,人们也习惯叫它黄寺大院。
1991年,笔者的家搬进总政大院。因为进出的军队大院多了,笔者并没有觉得总政大院与别的军队大院有什么区别,更没有想去了解总政大院的历史。2006年6月,总政大院西院的“罗马楼”大修后,门前竖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北京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这时笔者才知道,原来我们每天路过的“罗马楼”是古迹。笔者立即上网搜索,京师大学堂居然是北京大学在1898年至1912年间使用的名称,也就是说总政大院所在地竟是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旧址。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诞生于戊戌变法时期。
洋务运动开始后,清政府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1896年6月,梁启超替刑部左侍郎李端棻起草《请推广学校折》,第一次提出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的建议。光绪皇帝授命孙家鼐筹办京师大学堂,但被慈禧太后阻挠。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兴办京师大学堂。7月3日,光绪皇帝批准梁启超代为起草《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
京师大学堂的校址选在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红楼(现五四大街29号),并开始招生。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京师大学堂本不应再存在,但9月26日,慈禧太后一言九鼎:“大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应予以继续兴办。”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
1900年8月3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停办。
1902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复学。
190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拟建经科、法政科、文科、农科、工科、商科等。清政府拨给德胜门外黄寺以南的旧操场东西480丈、南北440丈的土地,这就是后来的总政大院所在地。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由日本建筑设计师真水英夫设计,仿欧洲古典式砖木结构建筑,外设拱廊,墙面饰卷草砖雕和壁柱,计划六年完工,总预算227万两白银。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不久,清朝覆亡,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停工。建成的文科、经科教学楼及部分宿舍就是如今总政大院里的“罗马楼”。
京师大学堂成了兵营
1914年11月,民国教育部请求恢复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新校舍的建筑工程,未果。1915年,分科大学校址被陆军部以办讲武堂的名义买走,成了炮兵营所在地。抗战胜利后,又成了傅作义的炮兵营驻地。因为那时是马拉大炮,所以笔者20世纪90年代初搬进总政大院时,北边还有几排马厩改的平房,有人居住,前几年才拆掉。
解放前夕,笔者的姥爷一家在北平,妈妈那时是东北临时中学的学生。她说自己住过傅作义的炮兵营。炮兵营驻地在鼓楼的城墙外,解放军围城前,傅作义的炮兵都缩进了北平城,炮兵营驻地空了,东北临时中学就搬了进来。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的炮兵营驻地被华北军区接管,仍是炮兵大院。以后华北军区改成北京军区,这座大院就成了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所在地。曾任北京军区作战部部长的郭春暄叔叔是爸爸的老战友。他告诉笔者,1949年进城后他在华北军区司令部工作,经常来黄寺的炮兵大院。20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主持下,北京军区搬出城外,黄寺的炮兵大院给了总政治部,于是就有了北京市的专有地名总政大院。笔者搬到总政大院时,总政大院已经被分成东院和西院,西院西边的一大块空地已经成为八一队的足球场和田径场。而20世纪60年代搬进总政大院的小孩还记得,大院西边可以捡到子弹壳和炮弹壳,那应该是炮兵实弹射击后遗留下来的。
总政大院的两个游泳池
20世纪50年代,总政大院周围还是乱坟岗。高墙圈起一个十字架尖塔,那是1918年建造的东正教圣母堂和俄罗斯贵族的墓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墓地被砸烂,以后在墓地旧址建起青年湖小学。
现在总政大院的三面是公园,东院东墙外是柳荫公园,西院西墙外是人定湖公园,东南面是规模更大的青年湖公园。20世纪60年代初,总政大院是铁丝网为墙,没有哨兵站岗,只有两位老大爷负责传达。1962年总政治部从北京军区手中接管了大院,全大院只有东南面有一座楼,即一号楼。楼南是小山丘,楼北是北京军区炮兵的四方形养鱼池,叫四方湖。西边是小树林,有榆树、槐树、柳树、桑树等,还有半人高的蒿草和遍地野花。一号楼东边是足球场大小的未名湖,湖边长满荒草,有青蛙、蟋蟀、螳螂、蜻蜓和萤火虫……未名湖冬天是冰场,夏天是游泳池。总政大院的未名湖实在让大人操心,大人白天上班走了,孩子们经常在未名湖中与青蛙“比赛”。虽说未名湖不深,但也难免万一,尤其是总政大院外的青年湖因水草多淹死过人,更让早出晚归的家长们不放心。
于是,1965年在总政大院东北面,两个游泳池动工了,1966年竣工,总政的大人孩子都办了游泳证。只要贴上照片,经门诊部体检合格,盖上章,就可以去游泳了。那时笔者住在北太平庄,只要不上学,就骑车带着妹妹去总政大院游泳。小游泳池全是浅水区,凭游泳证就可以进入,大游泳池有一半是深水区,圈着蓝色铁丝网,只有考取深水合格证才能进入。考深水证很简单,就是连续游200米。笔者那时还是小学生,也很容易地考取了深水证。我们在游泳池潜水、扎猛子,玩得非常开心。游累了,我们就趴在池边晒太阳,几天就晒成了小黑人。
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总政大院当初只有几座新楼,其余的地方都是半人高的杂草,游泳池四周更是杂草丛生。雨后会有许多小青蛙跳进游泳池嬉戏,与我们为伍。陆续地,总政大院建起一批家属楼,东面盖了一座大食堂,西面盖了相当气派的大礼堂,还修建了篮球场,大院初具规模。
总政大院游泳池伴随我们度过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三个夏天。之后,先是我们大一点儿的孩子上山下乡,接着是比我们小一点儿的孩子都穿上了军装。这时,总政治部成了“阎王殿”,干部一律分配到外地,明言不能当正职。人走家搬,总政大院基本上空了,游泳池也不再热闹。
1991年我们家搬到总政大院后,笔者又到总政大院游泳池游过几次,这里已经面目全非了。游泳池在总政大院东院,小游泳池填平了,大游泳池“进”了房子,成了八一游泳队的专业训练馆。
总政大院被分成两半
我们家搬进总政大院时,总政大院已经被中轴路延长线分成两半,有了卫兵把守的西院东门和东院西门。总政大院为什么要分成两半呢?
1984年,亚奥理事会决定第十一届亚运会1990年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上上下下格外重视。1985年4月,北京亚组委成立,要建亚运会场馆。北京郊区四周都有大型体育中心的预留土地,但只有北郊用地面积最大,有40平方公里,而且距首都机场最近。一切都合适,唯一的障碍就是要劈开总政大院。
北京城以皇城为中心,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再往北就没有路了。为确保亚运村的开发,必须将中轴线向北延长。可是钟鼓楼北面的总政大院正“骑”在中轴线上。要是地方大院,北京市政府发个文件就行了,而总政大院是军营,好好一座大院谁愿意分成两半,所以劈开总政大院的阻力非常大。最后,问题反映到上面,经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拍板,才确定将总政大院一分为二。
具体怎么“谈判”的,笔者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总政大院被鼓楼外大街分隔成东院、西院。两个院都有或大或小的花园。
最后再说一说“罗马楼”,它有两座主楼,还有附楼,全部被分到西院。东边的“罗马楼”原来是总政门诊部,后来总政门诊部在南门处盖了新楼,“罗马楼”经过整修成了机关的办公室。遗憾的是,因为总政大院有哨兵站岗,游人不可能进来参观,所以“罗马楼”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