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作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长期以来,阅读和作文“分而治之”,教材上的课文主要成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范文,而没有把它当作学生学习写作的摹本。这不能说不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那么,能否将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效统一起来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①要想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统一起来必须解决一个问题:缀文者(即作者)情动而辞发(行文)的过程有没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如果有,观文者(即读者)就可以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披文入情”,这样学生既能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又能建构写作思维、方法,可谓“一箭双雕”。
那么,作家对作品的创作过程有没有共同的规律呢?当代写作理论专家、写作学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马正平教授认为,文章的赋形规律就是“重复”与“对比”。②所谓“赋形”也就是文章物态化的过程。实现“赋形”的途径就是“路径思维”,即因果思维、构成思维、过程思维、程度思维等。③任何文章都会遵循这一规律。
有了这样普适性的原理、规律,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文章的行文思路设置情境对话,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思想情感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建构写作思维规律、方法。这样,就能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进行探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二)运用写作思维原理,设置情境对话。
师:刚才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那么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是什么样的呢?
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美丽的春天。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先生笔下的“春”到底是不是像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
师:(请同学朗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什么呢?
生:写了作者盼春。
师:作者为什么要盼春呢?
生:因为春天很美。
师: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春天很美呢?
生:第二段作者对山、水、太阳进行了简单的勾勒,把一个充满活力的春天展现在我们面前。
师:这一段作者有没有用修辞手法?
生:“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你们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很美呢?
生:從“小草偷偷地……钻出来……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可看出春天很美。
师:“偷偷地……钻”运用了什么修辞呢?又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出小草的调皮、可爱。
师: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很美?
生:从第四段作者对春花的描写中可看出春天很美。
师:作者写了哪些花?又通过哪些感觉器官来写这些花的?
生:写了桃花、杏花、梨花和野花,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写这些花的。
师:这一段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和“还眨呀眨的”用的是拟人,表现出花儿的活泼可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和“像眼睛,像星星”用的是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花儿的色彩、形态。
师:文中还有哪些是表现春天之美的?
生:第五段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师:你从这段中哪些对春风描写的句子感受到春天的美呢?
生:“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师:这些句子分别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生:触觉、嗅觉和听觉。
师:文中还有没有表现春天之美的?
生:第六段对春雨及雨中之景的描写。
师:你是从作者对春雨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其美的呢?
生:首先作者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雨的形态,然后作者写了雨中树——“绿得发亮”、雨中草——“青得逼你的眼”、雨中人——悠闲自在、雨中屋——“静默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优美的春雨图。
师:二至六段作者通过春天景物的描写来表现春之美,那么第七段呢?是不是也是表现春天之美的呢?(学生交流、讨论)
生甲:第七段主要是写人的活动,不是表现春天之美的。
生乙:这段虽然是写人的,但我们从人的愉快、自由的活动中也能感受到春天之美。
师:(还可问问其他同学的意见)第二个同学答得非常好。前面作者是从正面对“春”进行描写,这段又从一个侧面(人)来描写“春”,烘托出“春”的美好。
师:读到这一段后我们是不是完全感受到春天之美了?
生:是。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没有就此搁笔呢?课文的后三段可以删掉吗?
生:不可以删,因为这三段能起到总括全文的作用。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这三段不仅点明了主旨,而且强化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那么,这三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生: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
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段的顺序打乱或颠倒呢?
生(小组交流后答):不能。因为这三段是逐层加深的。
师(总结):先把春天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春的成长,表现出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春天,也把春天的盎然生机、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到这里,我们已经运用写作因果思维、构成思维、程度思维等理论引导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阅读教学的环节基本完成了。但像《春》这样的美文应该进行写作方法的概括、提炼,这样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可继续设置情景对话。
师: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很美,他是怎样写成的呢?是不是把他在春天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到了呢?
生:没有,只是选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来写。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只选择这几种事物来写呢?
生:因为这几种事物最有代表性,最典型。
师(总结):哦,那也就是说,朱自清先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要选择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素材来写,不可面面俱到。写景的文章要抓住最典型的几处景物来表现景色之美,写人的文章要选择几个最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这样的点拨,我们就能轻松地引导学生建构写作构成思维原理。
对于文章的赋形思维原理我们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来掌握。
(接以上情景对话)
师: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作者是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事物来表现春的生机、活力即春天之美的。作者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事物描写得非常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但是作者为什么只选择这些美的事物,只描写其美的方面呢?我们知道,春花也有凋零的时候,为什么不写凋零的春花呢?
生:如果作者写不美的事物,写凋零的春花,就与文章的主题不一致了。
师:这就是说,我们在选材的时候只能选择那些与我们要写的文章的主题一致的材料来重复渲染文章的主题。
师(总结):我们选择的材料是用来支撑我们文章的观点的,这些材料的性质必须与将要写的文章的主题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主题不断地被强化、渲染,从而达到“足文”的效果。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也是为了使读者在阅读时也体会到这种效果,就像我们阅读《春》时,随着段落的推移,我们感觉“春”越来越美了,读完最后一段时,感觉作者笔下的“春”已美之极致。
这样,教师就引导学生建构了写作的赋形思维原理,且让学生知道选择材料必须是在赋形思维的控制下进行因果分析、构成分析、过程分析等。虽然没有给学生讲写作理论,但我们通过这样的情境对话,学生会逐渐建构起这一套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思维方法。
诚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教学模式,一些写作思路较隐蔽的课文是不易设置这样的情境对话的。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方法也不宜单一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经常选择一些像《春》一样结构清晰的美文进行训练的话,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建构写作思维模型。④再要求他们运用这样的写作思维方法进行写作实践的话,学生的写作水平必定会有很大的提高。(说明:此文的观点是在马正平教授的启发下产生的,在此对马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③④参见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山县南林桥镇南林中学)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①要想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统一起来必须解决一个问题:缀文者(即作者)情动而辞发(行文)的过程有没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如果有,观文者(即读者)就可以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披文入情”,这样学生既能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又能建构写作思维、方法,可谓“一箭双雕”。
那么,作家对作品的创作过程有没有共同的规律呢?当代写作理论专家、写作学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马正平教授认为,文章的赋形规律就是“重复”与“对比”。②所谓“赋形”也就是文章物态化的过程。实现“赋形”的途径就是“路径思维”,即因果思维、构成思维、过程思维、程度思维等。③任何文章都会遵循这一规律。
有了这样普适性的原理、规律,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文章的行文思路设置情境对话,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思想情感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建构写作思维规律、方法。这样,就能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进行探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二)运用写作思维原理,设置情境对话。
师:刚才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那么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是什么样的呢?
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美丽的春天。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先生笔下的“春”到底是不是像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
师:(请同学朗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什么呢?
生:写了作者盼春。
师:作者为什么要盼春呢?
生:因为春天很美。
师: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春天很美呢?
生:第二段作者对山、水、太阳进行了简单的勾勒,把一个充满活力的春天展现在我们面前。
师:这一段作者有没有用修辞手法?
生:“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你们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很美呢?
生:從“小草偷偷地……钻出来……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可看出春天很美。
师:“偷偷地……钻”运用了什么修辞呢?又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出小草的调皮、可爱。
师: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很美?
生:从第四段作者对春花的描写中可看出春天很美。
师:作者写了哪些花?又通过哪些感觉器官来写这些花的?
生:写了桃花、杏花、梨花和野花,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写这些花的。
师:这一段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和“还眨呀眨的”用的是拟人,表现出花儿的活泼可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和“像眼睛,像星星”用的是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花儿的色彩、形态。
师:文中还有哪些是表现春天之美的?
生:第五段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师:你从这段中哪些对春风描写的句子感受到春天的美呢?
生:“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师:这些句子分别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生:触觉、嗅觉和听觉。
师:文中还有没有表现春天之美的?
生:第六段对春雨及雨中之景的描写。
师:你是从作者对春雨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其美的呢?
生:首先作者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雨的形态,然后作者写了雨中树——“绿得发亮”、雨中草——“青得逼你的眼”、雨中人——悠闲自在、雨中屋——“静默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优美的春雨图。
师:二至六段作者通过春天景物的描写来表现春之美,那么第七段呢?是不是也是表现春天之美的呢?(学生交流、讨论)
生甲:第七段主要是写人的活动,不是表现春天之美的。
生乙:这段虽然是写人的,但我们从人的愉快、自由的活动中也能感受到春天之美。
师:(还可问问其他同学的意见)第二个同学答得非常好。前面作者是从正面对“春”进行描写,这段又从一个侧面(人)来描写“春”,烘托出“春”的美好。
师:读到这一段后我们是不是完全感受到春天之美了?
生:是。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没有就此搁笔呢?课文的后三段可以删掉吗?
生:不可以删,因为这三段能起到总括全文的作用。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这三段不仅点明了主旨,而且强化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那么,这三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生: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
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段的顺序打乱或颠倒呢?
生(小组交流后答):不能。因为这三段是逐层加深的。
师(总结):先把春天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春的成长,表现出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春天,也把春天的盎然生机、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到这里,我们已经运用写作因果思维、构成思维、程度思维等理论引导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阅读教学的环节基本完成了。但像《春》这样的美文应该进行写作方法的概括、提炼,这样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可继续设置情景对话。
师: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很美,他是怎样写成的呢?是不是把他在春天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到了呢?
生:没有,只是选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来写。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只选择这几种事物来写呢?
生:因为这几种事物最有代表性,最典型。
师(总结):哦,那也就是说,朱自清先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要选择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素材来写,不可面面俱到。写景的文章要抓住最典型的几处景物来表现景色之美,写人的文章要选择几个最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这样的点拨,我们就能轻松地引导学生建构写作构成思维原理。
对于文章的赋形思维原理我们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来掌握。
(接以上情景对话)
师: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作者是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事物来表现春的生机、活力即春天之美的。作者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事物描写得非常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但是作者为什么只选择这些美的事物,只描写其美的方面呢?我们知道,春花也有凋零的时候,为什么不写凋零的春花呢?
生:如果作者写不美的事物,写凋零的春花,就与文章的主题不一致了。
师:这就是说,我们在选材的时候只能选择那些与我们要写的文章的主题一致的材料来重复渲染文章的主题。
师(总结):我们选择的材料是用来支撑我们文章的观点的,这些材料的性质必须与将要写的文章的主题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主题不断地被强化、渲染,从而达到“足文”的效果。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也是为了使读者在阅读时也体会到这种效果,就像我们阅读《春》时,随着段落的推移,我们感觉“春”越来越美了,读完最后一段时,感觉作者笔下的“春”已美之极致。
这样,教师就引导学生建构了写作的赋形思维原理,且让学生知道选择材料必须是在赋形思维的控制下进行因果分析、构成分析、过程分析等。虽然没有给学生讲写作理论,但我们通过这样的情境对话,学生会逐渐建构起这一套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思维方法。
诚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教学模式,一些写作思路较隐蔽的课文是不易设置这样的情境对话的。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方法也不宜单一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经常选择一些像《春》一样结构清晰的美文进行训练的话,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建构写作思维模型。④再要求他们运用这样的写作思维方法进行写作实践的话,学生的写作水平必定会有很大的提高。(说明:此文的观点是在马正平教授的启发下产生的,在此对马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③④参见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山县南林桥镇南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