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所作,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第一次把“人生”主题引进诗的领域,体现了深沉的生命意识。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表达生命感慨:生命時间的消逝、与爱人和挚友空间上的远离,这种长短的对比和反衬更加增添了古诗的阴郁悲美气质,给读者带去真挚强烈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时间;空间
《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梁代萧统《文选》,目前学者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所作,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东汉末年,硝烟四起,朝野动乱,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传统的道德观念被丢弃。文人在社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现实逼迫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关注生命、关注个体。《古诗十九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表达了作者的生命感慨,游子自觉与生命终点无限接近,与爱人和挚友在空间和心理上不断远离,这些对比和反衬更加增添了古诗的阴郁悲美气质。
一、时间:与生命终点无限接近
死亡是每个个体必须面对的现实,时间流逝产生了变与不变两种状态,《古诗十九首》中有针对这两种情况的两类意象。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有从幼小到衰老的生长过程,《古诗十九首》中經常出现的是这些植物的衰老状态,如“秋草”、“秋蝉”、“过时而不采”的“蕙兰花”、容易消失的“朝露”、倏忽变化的“浮云”。这些变化激起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限感慨,行走在天地之间,“所遇无故物”,每一样都在昭示着生命时间的减少。我们对诗中使用的表现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词进行统计:“忽”、“奄忽”先后六次出现,“速”出现两次,“老”出现四次,“时”出现五次,“暮”出现三次。这些时间词所表现的生命短暂和瞬间变化与松柏的坚忍、金石的坚固、天地的悠久形成了鲜明而残忍的对比。然而当我们承认了对比所揭示的真相,作者又说“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墓”昭示生命的消亡,“松柏”被认为是长寿坚忍的象征,这种毁灭所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激难以形容。若说“松柏”终会归于泥土,那不面对终结的总该令人欣喜吧!然而当游子将“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依旧茫然无助。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即使满眼见到的不是死物,这些变了的、逐渐走向消亡的事物也会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死亡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终有一天会成为事实。除此之外,诗人们还要面对朋友背叛和亲情疏远。“空床难独守”的妇人原本期待的是摆脱往日不堪的温馨生活,而如今终日独守空房,又陷入一种新的更深的寂寞之中。有“芙蓉”不能寄的无奈,羁旅途中连绵不断的担心牵挂,都在害怕一种变化,一种长久分离后人心的变化。
与“变”相对的是作者眼中“不变”的事和物,这种“不变”更反衬出诗人对人类生命无常的深度感慨。如四季常青的“松柏”、坚固永存的“金石”、悠久恒常的“天地”,它们的永恒存在(在诗人眼中)都在昭示着人类只不过是长久时间的过客。从“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金石是拥有长久寿命的,长久以来不会发生变化,自身寿命远不如金石长久。更妙的是,在《驱车上东门》中屹立的松柏,到《去者日以疏》中就被“摧为薪”了,常青树也终逃不过消亡的命运,这就将原本认为“不变”的事物推翻,营造出一种终逃不过命运之手的透人心肺的凉。
这些随时间前行的“变”与“不变”都深深融入了诗人血脉中,现实遭遇使他们经历更多生活和心灵的考验,意志日渐消磨,人生态度也趋向消极,也就难怪他们寄情于药与酒了。
二、空间: 与爱人和挚友的不断远离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多是在外求仕的游子,远离家乡产生交流的障碍,情感无法沟通,随之而来的就是猜忌和背叛,《古诗十九首》正是将这样的赤诚发挥到了极致。
笔者对《古诗十九首》中显示空间距离变化的词语进行了统计,这些词语主要有:别离、行、相去、远行、遥、远、长路、千里、迢迢、长道。其中,“别离”出现四次,“行”出现三次,“相去”出现四次,“遥”出现三次,“远”出现五次。这些词语的反复出现,直接强调了空间距离带给离人和留守者的心理感受。这里仅以几例来说明:《行行重行行》首联“行行重行行”一句,写出了两人分离的状况,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顿时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之感。与君一别后,音讯全无,思妇与游子各在天涯一端,翘首企盼,终难相会。《涉江采芙蓉》中的女子想要采摘芳草寄给思念的男子,与此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而兴起了“长路漫浩浩”欲归而不得的感叹。《庭中有奇树》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花香浸满了女子的衣袖,却无处可寄,摘花的欣喜与无处能寄的怅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由于空间距离产生的无奈,在《迢迢牵牛星》中更加唯美、动人,这首诗以牛郎织女的传说,形象地表现相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景。《青青河畔草》中女子发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大胆之语。这些语言从女子口中说出“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其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1]这正是妇人内心情感淋璃尽致的表达,亦是生命意识的真实呈现。
除了现实空间上的远离,人心的距离使诗人寄予的一丝希望蒙上更深的阴郁。“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在诗人宦游京华的岁月里,和他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先后都扶摇直上、平步青云,诗人本指望与“同门友”相互提携,然而友人却完全不念旧时情义。此处运用比喻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同门好友富贵之时就变脸的卑劣姿态,同时也表露出诗人面对世态炎凉的惊讶、悲愤和不平。在交通和通信不便的时代,空间的远离、世事的无常很容易带来背叛,这也是远游的士子最担心的事情。前途、故人萦绕在心头,难以消散,更难言乐。时间、空间的双重压力迫使诗人产生抑郁之气,也使《古诗十九首》处处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悲凉。
三、小结
被命运拖着在时间轴上行走的游子,对故乡的怀念也只能是引领遥望。人们赞扬自觉时代的人文精神,说它有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清醒和深刻,但生逢乱世却要直面生死、爱情、友情的考验,这样得来的清醒也必然伴随着剧痛。总之,《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时间流逝、生命必将走向灭亡有着清醒的认识,空间上的远离加剧了这种无力感,在时间和空间的撕扯中,成就了诗歌悲美阴郁的气质,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王国维.人间词话全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62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张莎莎.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D].云南大学,2012.
[4]杨景龙.试论《古诗十九首》的“以真为美”[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9)
[5]曾惠莉.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9)
[6]王国维.人间词话全编[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殷芳(1991-),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时间;空间
《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梁代萧统《文选》,目前学者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所作,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东汉末年,硝烟四起,朝野动乱,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传统的道德观念被丢弃。文人在社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现实逼迫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关注生命、关注个体。《古诗十九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表达了作者的生命感慨,游子自觉与生命终点无限接近,与爱人和挚友在空间和心理上不断远离,这些对比和反衬更加增添了古诗的阴郁悲美气质。
一、时间:与生命终点无限接近
死亡是每个个体必须面对的现实,时间流逝产生了变与不变两种状态,《古诗十九首》中有针对这两种情况的两类意象。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有从幼小到衰老的生长过程,《古诗十九首》中經常出现的是这些植物的衰老状态,如“秋草”、“秋蝉”、“过时而不采”的“蕙兰花”、容易消失的“朝露”、倏忽变化的“浮云”。这些变化激起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限感慨,行走在天地之间,“所遇无故物”,每一样都在昭示着生命时间的减少。我们对诗中使用的表现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词进行统计:“忽”、“奄忽”先后六次出现,“速”出现两次,“老”出现四次,“时”出现五次,“暮”出现三次。这些时间词所表现的生命短暂和瞬间变化与松柏的坚忍、金石的坚固、天地的悠久形成了鲜明而残忍的对比。然而当我们承认了对比所揭示的真相,作者又说“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墓”昭示生命的消亡,“松柏”被认为是长寿坚忍的象征,这种毁灭所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激难以形容。若说“松柏”终会归于泥土,那不面对终结的总该令人欣喜吧!然而当游子将“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依旧茫然无助。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即使满眼见到的不是死物,这些变了的、逐渐走向消亡的事物也会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死亡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终有一天会成为事实。除此之外,诗人们还要面对朋友背叛和亲情疏远。“空床难独守”的妇人原本期待的是摆脱往日不堪的温馨生活,而如今终日独守空房,又陷入一种新的更深的寂寞之中。有“芙蓉”不能寄的无奈,羁旅途中连绵不断的担心牵挂,都在害怕一种变化,一种长久分离后人心的变化。
与“变”相对的是作者眼中“不变”的事和物,这种“不变”更反衬出诗人对人类生命无常的深度感慨。如四季常青的“松柏”、坚固永存的“金石”、悠久恒常的“天地”,它们的永恒存在(在诗人眼中)都在昭示着人类只不过是长久时间的过客。从“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金石是拥有长久寿命的,长久以来不会发生变化,自身寿命远不如金石长久。更妙的是,在《驱车上东门》中屹立的松柏,到《去者日以疏》中就被“摧为薪”了,常青树也终逃不过消亡的命运,这就将原本认为“不变”的事物推翻,营造出一种终逃不过命运之手的透人心肺的凉。
这些随时间前行的“变”与“不变”都深深融入了诗人血脉中,现实遭遇使他们经历更多生活和心灵的考验,意志日渐消磨,人生态度也趋向消极,也就难怪他们寄情于药与酒了。
二、空间: 与爱人和挚友的不断远离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多是在外求仕的游子,远离家乡产生交流的障碍,情感无法沟通,随之而来的就是猜忌和背叛,《古诗十九首》正是将这样的赤诚发挥到了极致。
笔者对《古诗十九首》中显示空间距离变化的词语进行了统计,这些词语主要有:别离、行、相去、远行、遥、远、长路、千里、迢迢、长道。其中,“别离”出现四次,“行”出现三次,“相去”出现四次,“遥”出现三次,“远”出现五次。这些词语的反复出现,直接强调了空间距离带给离人和留守者的心理感受。这里仅以几例来说明:《行行重行行》首联“行行重行行”一句,写出了两人分离的状况,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顿时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之感。与君一别后,音讯全无,思妇与游子各在天涯一端,翘首企盼,终难相会。《涉江采芙蓉》中的女子想要采摘芳草寄给思念的男子,与此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而兴起了“长路漫浩浩”欲归而不得的感叹。《庭中有奇树》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花香浸满了女子的衣袖,却无处可寄,摘花的欣喜与无处能寄的怅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由于空间距离产生的无奈,在《迢迢牵牛星》中更加唯美、动人,这首诗以牛郎织女的传说,形象地表现相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景。《青青河畔草》中女子发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大胆之语。这些语言从女子口中说出“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其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1]这正是妇人内心情感淋璃尽致的表达,亦是生命意识的真实呈现。
除了现实空间上的远离,人心的距离使诗人寄予的一丝希望蒙上更深的阴郁。“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在诗人宦游京华的岁月里,和他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先后都扶摇直上、平步青云,诗人本指望与“同门友”相互提携,然而友人却完全不念旧时情义。此处运用比喻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同门好友富贵之时就变脸的卑劣姿态,同时也表露出诗人面对世态炎凉的惊讶、悲愤和不平。在交通和通信不便的时代,空间的远离、世事的无常很容易带来背叛,这也是远游的士子最担心的事情。前途、故人萦绕在心头,难以消散,更难言乐。时间、空间的双重压力迫使诗人产生抑郁之气,也使《古诗十九首》处处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悲凉。
三、小结
被命运拖着在时间轴上行走的游子,对故乡的怀念也只能是引领遥望。人们赞扬自觉时代的人文精神,说它有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清醒和深刻,但生逢乱世却要直面生死、爱情、友情的考验,这样得来的清醒也必然伴随着剧痛。总之,《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时间流逝、生命必将走向灭亡有着清醒的认识,空间上的远离加剧了这种无力感,在时间和空间的撕扯中,成就了诗歌悲美阴郁的气质,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王国维.人间词话全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62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张莎莎.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D].云南大学,2012.
[4]杨景龙.试论《古诗十九首》的“以真为美”[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9)
[5]曾惠莉.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9)
[6]王国维.人间词话全编[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殷芳(1991-),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