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参孙生活在希伯来民族建国之前,是《旧约﹒士师记》重点描述的一代士师,虽以力气著称,但也有世俗人性的弱点与缺憾。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到弥尔顿的《斗士参孙》,再到之后的西方文学作品,参孙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文学意象。同样,项羽是秦末汉初的楚国贵族子弟,由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对他的经典描述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意象,进入了后世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项羽也以勇猛著称,同样,也有人性弱点与缺憾。
【关键词】:参孙;项羽;勇气;英雄美人
作为以色列支派但支派的士师,蒙得上帝赐予的力气,经历了从堕落到回归上帝的过程,参孙的形象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也有着世俗人性的弱点与缺憾,正是这样带着人性弱点的参孙,经过历代西方文学作品的阐发,成为了一种经典的文学意象。同样,项羽作为楚国的皇亲贵胄,在秦末汉初的战乱纷争时期,担负起了覆滅强秦的重任,最后败于刘邦,做了垓下亡魂。他同样也有着世俗人性的弱点与缺憾,经过司马迁等史学家的描述,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文学意象。
一、参孙和项羽之间的相同之处
参孙和项羽一个处在十一世纪以色列王国建立之前的士师时代,一个处在公元前二世纪秦末汉初时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其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其高度的相似性。
(一)环境相似
参孙所生活的十一世纪的以色列,是一个“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的时代。以色列的十二个部落,各自为政,由神拣选出士师进行统治。“士师”一词的希伯来文含义为“审判者”或是“拯救者”,[1]实质上士师是各部落集军政、民事和宗教于一身的领导者。参孙便是十二个支派的士师之一,他是由耶和华拣选出来,率领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统治的人。
项羽也出生在一个战乱纷争,政权更迭的时代。他与公元前232年出生在秦朝的下相(今江苏宿迁)。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之后,各路义军纷纷逐鹿中原。项羽和叔父项梁率领的江东起义军八千最后灭掉了秦国。但国家并没有因此安定下来,接下来中原陷入了楚汉争霸的泥沼之中。
(二)身份相似
战乱纷争,百姓苦不堪言的时代背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主人公出来担当重整乾坤的重任。能够担当重任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异于常人的表现。参孙的出生是异于常人的,从圣经当中我们知道,参孙的父亲名唤玛挪亚,是但族人,她的妻子不怀孕,耶和华的使者显现,告诉参孙的母亲将会有一个儿子,并且列了一系列的禁令让她遵守。书中说“清酒浓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洁之物也不可吃,你比怀孕生一个儿子,不可用剃头刀剃他的头,因为这孩子一出胎就归神做拿细耳人。”(士:13:5)接下来,玛挪亚和妻子严格遵守禁令,顺利的生下了参孙。后来,参孙蒙得耶和华赐福,灵的感动,从此具有了神力。
项羽的出生也是异于常人的。首先,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是重瞳。据学者考证,重瞳在先秦时期被看做是缺陷和病变,但是,到了两汉之后,重瞳便被看做一种“圣人异相”来称颂了。[2]“重瞳”作为项羽同上古圣王舜的唯一链接,展现了项羽的异于常人。其次,项羽同参孙一样,也是以力气著称的。《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三)性格相似
首先,在两篇故事中都不约而同的突出了力气对于主人公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异于常人的力气,形成了参孙和项羽类似的性格特征。
《士师记》中描述参孙易怒。参孙出谜语让参加婚宴的人猜,结果众人威胁新娘猜出了答案,参孙发怒,回到了父亲家里。大利拉天天拿话逼问参孙的力气之源,参孙心里烦闷要死。同样在《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等篇章中,项羽也以易怒闻名。沛公先破咸阳,项羽大怒。又有曹无伤言说沛公欲称王,项羽更是勃然大怒,发誓要击破沛公军。项羽俘虏了周苛,周苛拒不投降,项羽更是怒而烹之。
其次,而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领导者来说,易怒所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婚宴上参孙出了一个谜语让三十个非利士人猜,他们威逼利诱参孙的妻子得到了谜语的答案,参孙便到亚实基伦击杀了三十个人,换回了三十件里衣和三十套衣裳。参孙去看自己的妻子,谁知岳父将妻子给了他的陪伴,于是参孙捉了三百只狐狸,点着火把,烧毁了庄家和橄榄园。参孙被绑到利希,又用驴腮骨杀了一千人。参孙被俘,非利士人戏耍他,那个时候参孙的头发已经长出来了,他摧毁了非利士人的神庙,并且死时所杀的人比活着杀的还要多。[3]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说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4]项羽覆灭强秦,分封诸侯,赶走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因项羽的怒气而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项羽在其叔父麾下的时候,攻城阳,下令屠城。夜袭秦军,并将秦军二十万人坑杀,将阿房宫付之一炬,大火连烧三个月不灭。项羽与汉王争霸的时候,大破汉军,并杀了汉卒十余万人,皆浮尸于雎水之中,雎水为之断流。最后被围攻垓下,项羽还镇定自若的以一人之力斩杀了两个都尉,数百名将领。[5]
再次,除了易怒之外,参孙和项羽还具有报复心强、刚愎自用的特点。参孙想要娶亭拿的女子为妻,而当时以色列人是不能娶外族女子为妻的,父亲劝阻他的时候,他没有听,也并没有告诉父亲这是耶和华暗中的安排。他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这件事情。当得知自己的妻子被岳父嫁给了陪伴,他却捉了三百只狐狸一对一的将尾巴绑上,点着火把,烧了非利士人的庄稼。这无疑是耶和华的安排,但是其中也有参孙的报复性的恶作剧成分。非利士人因此杀了他的妻子,参孙边说:“你们既然这样行,我必向你们报仇才肯罢休。”(士:15:7)于是便大大的击杀他们,甚至连腿和腰都给砍断了。
参孙对自己的力量很有信心,他作为以色列的士师,没有像其他士师一样,从来都是单打独斗。他明知非利士人准备辖制他,还轻易的让犹大人将其绑缚过去,参孙托大,仅用一只未干的驴腮骨就杀了一千人。大利拉不断地哄骗参孙,想要知道他力气的根由,参孙于她周旋,次次都能够胜利。最后一次,他将实情告诉了大利拉,结果被俘,成为了囚徒,这无疑不是其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从小在其叔父的抚养下长大,以报仇为己任。受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诺言所影响,最终灭掉了强秦。因为当年攻打外黄而不下,项羽发誓必报此仇,当外黄投降之后,甚至想要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统统活埋。后来有人在私底下说他是“沐猴而冠”,项羽甚至烹杀了那人,报复心之重可见一斑。
项羽的刚愎自用更是明显,第一,其疑心太重,只相信自己。张良、陈平、韩信原来都是其手下将领,因其不用,灰心丧气方才投奔刘邦。项羽虽然得到了范增的相助,并称其为亚父,但因为小小的反间计,便气走了范增。第二,自尊心非常强,对他人的处置的根据就是在于他屈不屈服于自己。章邯与项羽有灭族之仇,当时项羽发誓要杀掉他,而当他被俘,痛哭流涕表示臣服之后,项羽竟封他为雍王。外黄舍人对项羽说:“彭越彊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6]一番话便让項羽赦免了外黄。鸿门宴之前,张良问沛公:“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7]张良知道只要刘邦做小伏低,表示对项羽的臣服,项羽断然不会杀掉他,事实也果然如张良所料。
诚然,力大无比是参孙与项羽异于常人的能力。这使得他们获得了别人的尊崇,最终成为领导一方的士师和霸王。但是,参孙和项羽的天赋异禀同样也应是其人性弱点的根源所在。刚愎自用、报复心强,要求别人绝对服从自己的性格,不能不说是因其对自己力气的自信和“我比别人强”的观念作用下的结果。
(四)人物塑造相似
梁工教授在《圣经叙事艺术研究》中将参孙判定为“圆形人物”,因为参孙是一个具有多重个性的人物,他力大无穷、独来独往、机智聪明、幽默可笑又生性风流,最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使以色列人平安二十年。西欧文学史上对于参孙形象的理解更是形形色色,复杂多面。有英雄也有暴徒,有世俗参孙也有信徒参孙,有堕落的英雄、也有尼采式的超人。
对于项羽,钱钟书在《管锥篇》中称:“‘言语呕呕’与‘暗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双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8]正是描述司马迁“一手两笔”的叠影写作手法,魅力非凡。后世对于项羽形象的刻画也是形形色色,复杂多面。有衣锦还乡、沐猴而冠的乡土观念,有破釜沉舟叱咤风云的巨鹿之战,更有惨别虞姬的铁汉柔情。[9]
二、参孙和项羽相同悲剧人生的不同蕴含
通过环境、身份、性格和结局的相似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参孙和项羽大致类似的人生经历和他们所展现的并非完人的生命崇高感和悲剧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内在实质的相同或者相似,事实上,抽丝剥茧,可以发现他们相同的表面深处所蕴含的实质是截然不同的。
(一)历史观不同
参孙所处的时代是以色列支派时期,这一时期,家族生产模式仍然是以家族——村落为基础的社会组群,换言之,支派是一些自给自足,自我保护的实体。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类的创造者、掌管者、指引者和拯救者皆是上帝。上帝和人间统治者相比,往往上帝是主导者,而人间统治者只是神的代言人,或者是上帝与民众之间的中介,这样一种观点导致了人间统治者本身并不具备神性。往往圣经叙述这一类的人不会掩饰他们的弱点甚至罪过。但是国王必须是有高尚道德与优秀人格的象征,因为他们毕竟是与神同行的人。[10]所以《士师记》在描写参孙之时,不仅叙述了参孙出生的不平凡,他因为神的灵的感动而力大无比,还叙述了参孙报复心强、勇猛易怒、贪恋女色等缺点。
而中国的史书记载人物,自《左传》开始便提倡:“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11]主张微言大义,惩恶扬善的同时,也要求史官秉笔直书,尽而不汙。因为这正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王道之正法,人理之纪纲。”所以,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末尾,记述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12]并没有隐晦项羽报复心强、怒则伏尸百万等缺点。
(二)力量来源不同
参孙的力量来源于对上帝的忠诚信仰。参孙出生之前,耶和华派来使者对玛挪亚和他的妻子说:“向来你不怀孕,不生育,如今你必怀孕生一个儿子。所以你当谨慎,清酒浓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洁之物也不可吃,你必怀孕生一个儿子,不可用剃头刀剃他的头,因为这个孩子一出胎就归神作拿细耳人。他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士:13:4、13:5)而玛挪亚的妻子转告他丈夫的时候却唯独漏掉了“不可用剃头刀剃他的头”。头发正是参孙力量的来源,是耶和华的灵所贮存的地方,所以这里似乎暗示着参孙会有一段时间失去头发,远离耶和华。耶和华的灵并不是常驻在参孙头发上的,而是只当参孙向上帝诚信祷告的时候才会显现。参孙被犹大人绑缚交给非利士人,这个时候耶和华的灵大大感动参孙,参孙便挣脱了绳索,用驴腮骨杀了一千多个人。而当他欢喜大利拉,经不住大利拉三番五次的试炼之后,耶和华的灵便离开了他,参孙成为了非利士人的囚徒。
项羽的力能扛鼎,为楚人所慑服,究其根本,则是来源于贵族阶层的整体风气。当时传统社会的贵族阶层有着一些典型的性格特征。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彰显力气和勇猛正是贵族的典型性格特征之一。项羽愿意与刘邦一对一的决斗,这是贵族阶级维护个人尊严的不二手段。项羽为了复仇能够做到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也是其贵族教养所形成的。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陈平曾对刘邦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以刘邦的“少礼”来反衬项羽的“好礼”,不仅是两位宿敌的绝佳对照,更体现了平民阶级和贵族阶级之间最根本的差异。“礼”正是贵族阶层历时百年所养成文化修养的核心。项羽在人生之末,兵败垓下的时候,依然谈笑自若,百步之外摄取敌军都尉,自刎而死,正是彰显了其力量和修养带给他的英雄魅力。 (三)与女人的关系不同
参孙与项羽虽然都有与女人纠缠不清的关系,但是所体现的关系实质是不一样的。参孙一生当中的三个女人:亭拿女子、迦萨妓女和大利拉。亭拿女子是耶和华派来挑起争端的借口。迦萨妓女和大利拉则是耶和华试炼参孙的工具。她们不断的哄骗参孙说出力量的秘密,是不断的试炼参孙信仰耶和华的真心。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由于大利拉的试炼,才使得参孙从堕落,最终达到人性上的升华。
项羽身边的女人为我们所熟知的便是虞姬了,英雄与美人的相配正是中國古代文学中的传统。但凡英雄身边总有美人相伴,正如大禹身边有涂山氏一样。美人的出现往往具有两个文化意涵:其一,体现英雄坚贞不屈的刚性品德,不为世俗美色所诱惑的执着。其二,作为是否为英雄的判断标准,使得阴阳调和,乾坤和谐。
三、结语
参孙和项羽,是屹立在中西方文学史上的两颗熠熠闪烁的星星。参孙的勇猛力大是耶和华赐予他拯救民族的武器。参孙在做士师的四十年中,从未调兵遣将,一直是孤独的战斗者。他身上有着凡人不可逃避的弱点和缺憾,但是却丝毫不影响他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项羽的力能扛鼎是贵族的身份带给他的与生俱来的修养。他自尊心强,君子坦荡荡,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人性弱点,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傲然而立的悲剧英雄形象。后世的人们,提到霸王别姬,便会想起这位至死都不肯过江东的西楚霸王。
注释:
[1]张倩红:《圣经时代以色列人的国家观念与国家形态》[C],世界历史,2007年第2期。
[2]晋文、赵怡冰:《“重瞳”记载的起源、内涵与转变——从项羽“重瞳”说起》,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2期。
[3]《圣经》:《士师记》,中文和合本,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2008年,士师记14到16章。
[4]《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6]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7]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8]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转引自裴雪莱:《司马迁心目中的理想男性观——以史记中项羽、刘邦人物形象为例》,淮海工学院学报,第9卷,第13期,2011年7月。
[9]杨宁宁:《项羽文化的理论建构与内涵阐释》,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28卷,第7期,2013年7月。
[10]张倩红:《圣经时代以色列人的国家观念与国家形态》,世界历史,2007年第2期。
[11]左丘明:《春秋左氏傳》,《成公十四年》
[12]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参考文献:
[1](美)余莲秀:《意识形态视域下的圣经文本批评——士师记17—21章与分裂的整体》[J],圣经文学研究,第11辑。
[2]晋文、赵怡冰:《“重瞳”记载的起源、内涵与转变——从项羽“重瞳”说起》[J],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2期。
[3]梁工:《文学史上参孙形象的演变和发展》[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4]梁工:《圣经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
[5]田凡玉:《中西方英雄人物的悲剧人生——霸王项羽与力士参孙的比较研究》[J],剑南文学,2013年2月。
[6]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关键词】:参孙;项羽;勇气;英雄美人
作为以色列支派但支派的士师,蒙得上帝赐予的力气,经历了从堕落到回归上帝的过程,参孙的形象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也有着世俗人性的弱点与缺憾,正是这样带着人性弱点的参孙,经过历代西方文学作品的阐发,成为了一种经典的文学意象。同样,项羽作为楚国的皇亲贵胄,在秦末汉初的战乱纷争时期,担负起了覆滅强秦的重任,最后败于刘邦,做了垓下亡魂。他同样也有着世俗人性的弱点与缺憾,经过司马迁等史学家的描述,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文学意象。
一、参孙和项羽之间的相同之处
参孙和项羽一个处在十一世纪以色列王国建立之前的士师时代,一个处在公元前二世纪秦末汉初时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其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其高度的相似性。
(一)环境相似
参孙所生活的十一世纪的以色列,是一个“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的时代。以色列的十二个部落,各自为政,由神拣选出士师进行统治。“士师”一词的希伯来文含义为“审判者”或是“拯救者”,[1]实质上士师是各部落集军政、民事和宗教于一身的领导者。参孙便是十二个支派的士师之一,他是由耶和华拣选出来,率领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统治的人。
项羽也出生在一个战乱纷争,政权更迭的时代。他与公元前232年出生在秦朝的下相(今江苏宿迁)。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之后,各路义军纷纷逐鹿中原。项羽和叔父项梁率领的江东起义军八千最后灭掉了秦国。但国家并没有因此安定下来,接下来中原陷入了楚汉争霸的泥沼之中。
(二)身份相似
战乱纷争,百姓苦不堪言的时代背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主人公出来担当重整乾坤的重任。能够担当重任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异于常人的表现。参孙的出生是异于常人的,从圣经当中我们知道,参孙的父亲名唤玛挪亚,是但族人,她的妻子不怀孕,耶和华的使者显现,告诉参孙的母亲将会有一个儿子,并且列了一系列的禁令让她遵守。书中说“清酒浓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洁之物也不可吃,你比怀孕生一个儿子,不可用剃头刀剃他的头,因为这孩子一出胎就归神做拿细耳人。”(士:13:5)接下来,玛挪亚和妻子严格遵守禁令,顺利的生下了参孙。后来,参孙蒙得耶和华赐福,灵的感动,从此具有了神力。
项羽的出生也是异于常人的。首先,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是重瞳。据学者考证,重瞳在先秦时期被看做是缺陷和病变,但是,到了两汉之后,重瞳便被看做一种“圣人异相”来称颂了。[2]“重瞳”作为项羽同上古圣王舜的唯一链接,展现了项羽的异于常人。其次,项羽同参孙一样,也是以力气著称的。《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三)性格相似
首先,在两篇故事中都不约而同的突出了力气对于主人公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异于常人的力气,形成了参孙和项羽类似的性格特征。
《士师记》中描述参孙易怒。参孙出谜语让参加婚宴的人猜,结果众人威胁新娘猜出了答案,参孙发怒,回到了父亲家里。大利拉天天拿话逼问参孙的力气之源,参孙心里烦闷要死。同样在《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等篇章中,项羽也以易怒闻名。沛公先破咸阳,项羽大怒。又有曹无伤言说沛公欲称王,项羽更是勃然大怒,发誓要击破沛公军。项羽俘虏了周苛,周苛拒不投降,项羽更是怒而烹之。
其次,而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领导者来说,易怒所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婚宴上参孙出了一个谜语让三十个非利士人猜,他们威逼利诱参孙的妻子得到了谜语的答案,参孙便到亚实基伦击杀了三十个人,换回了三十件里衣和三十套衣裳。参孙去看自己的妻子,谁知岳父将妻子给了他的陪伴,于是参孙捉了三百只狐狸,点着火把,烧毁了庄家和橄榄园。参孙被绑到利希,又用驴腮骨杀了一千人。参孙被俘,非利士人戏耍他,那个时候参孙的头发已经长出来了,他摧毁了非利士人的神庙,并且死时所杀的人比活着杀的还要多。[3]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说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4]项羽覆灭强秦,分封诸侯,赶走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因项羽的怒气而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项羽在其叔父麾下的时候,攻城阳,下令屠城。夜袭秦军,并将秦军二十万人坑杀,将阿房宫付之一炬,大火连烧三个月不灭。项羽与汉王争霸的时候,大破汉军,并杀了汉卒十余万人,皆浮尸于雎水之中,雎水为之断流。最后被围攻垓下,项羽还镇定自若的以一人之力斩杀了两个都尉,数百名将领。[5]
再次,除了易怒之外,参孙和项羽还具有报复心强、刚愎自用的特点。参孙想要娶亭拿的女子为妻,而当时以色列人是不能娶外族女子为妻的,父亲劝阻他的时候,他没有听,也并没有告诉父亲这是耶和华暗中的安排。他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这件事情。当得知自己的妻子被岳父嫁给了陪伴,他却捉了三百只狐狸一对一的将尾巴绑上,点着火把,烧了非利士人的庄稼。这无疑是耶和华的安排,但是其中也有参孙的报复性的恶作剧成分。非利士人因此杀了他的妻子,参孙边说:“你们既然这样行,我必向你们报仇才肯罢休。”(士:15:7)于是便大大的击杀他们,甚至连腿和腰都给砍断了。
参孙对自己的力量很有信心,他作为以色列的士师,没有像其他士师一样,从来都是单打独斗。他明知非利士人准备辖制他,还轻易的让犹大人将其绑缚过去,参孙托大,仅用一只未干的驴腮骨就杀了一千人。大利拉不断地哄骗参孙,想要知道他力气的根由,参孙于她周旋,次次都能够胜利。最后一次,他将实情告诉了大利拉,结果被俘,成为了囚徒,这无疑不是其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从小在其叔父的抚养下长大,以报仇为己任。受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诺言所影响,最终灭掉了强秦。因为当年攻打外黄而不下,项羽发誓必报此仇,当外黄投降之后,甚至想要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统统活埋。后来有人在私底下说他是“沐猴而冠”,项羽甚至烹杀了那人,报复心之重可见一斑。
项羽的刚愎自用更是明显,第一,其疑心太重,只相信自己。张良、陈平、韩信原来都是其手下将领,因其不用,灰心丧气方才投奔刘邦。项羽虽然得到了范增的相助,并称其为亚父,但因为小小的反间计,便气走了范增。第二,自尊心非常强,对他人的处置的根据就是在于他屈不屈服于自己。章邯与项羽有灭族之仇,当时项羽发誓要杀掉他,而当他被俘,痛哭流涕表示臣服之后,项羽竟封他为雍王。外黄舍人对项羽说:“彭越彊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6]一番话便让項羽赦免了外黄。鸿门宴之前,张良问沛公:“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7]张良知道只要刘邦做小伏低,表示对项羽的臣服,项羽断然不会杀掉他,事实也果然如张良所料。
诚然,力大无比是参孙与项羽异于常人的能力。这使得他们获得了别人的尊崇,最终成为领导一方的士师和霸王。但是,参孙和项羽的天赋异禀同样也应是其人性弱点的根源所在。刚愎自用、报复心强,要求别人绝对服从自己的性格,不能不说是因其对自己力气的自信和“我比别人强”的观念作用下的结果。
(四)人物塑造相似
梁工教授在《圣经叙事艺术研究》中将参孙判定为“圆形人物”,因为参孙是一个具有多重个性的人物,他力大无穷、独来独往、机智聪明、幽默可笑又生性风流,最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使以色列人平安二十年。西欧文学史上对于参孙形象的理解更是形形色色,复杂多面。有英雄也有暴徒,有世俗参孙也有信徒参孙,有堕落的英雄、也有尼采式的超人。
对于项羽,钱钟书在《管锥篇》中称:“‘言语呕呕’与‘暗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双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8]正是描述司马迁“一手两笔”的叠影写作手法,魅力非凡。后世对于项羽形象的刻画也是形形色色,复杂多面。有衣锦还乡、沐猴而冠的乡土观念,有破釜沉舟叱咤风云的巨鹿之战,更有惨别虞姬的铁汉柔情。[9]
二、参孙和项羽相同悲剧人生的不同蕴含
通过环境、身份、性格和结局的相似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参孙和项羽大致类似的人生经历和他们所展现的并非完人的生命崇高感和悲剧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内在实质的相同或者相似,事实上,抽丝剥茧,可以发现他们相同的表面深处所蕴含的实质是截然不同的。
(一)历史观不同
参孙所处的时代是以色列支派时期,这一时期,家族生产模式仍然是以家族——村落为基础的社会组群,换言之,支派是一些自给自足,自我保护的实体。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类的创造者、掌管者、指引者和拯救者皆是上帝。上帝和人间统治者相比,往往上帝是主导者,而人间统治者只是神的代言人,或者是上帝与民众之间的中介,这样一种观点导致了人间统治者本身并不具备神性。往往圣经叙述这一类的人不会掩饰他们的弱点甚至罪过。但是国王必须是有高尚道德与优秀人格的象征,因为他们毕竟是与神同行的人。[10]所以《士师记》在描写参孙之时,不仅叙述了参孙出生的不平凡,他因为神的灵的感动而力大无比,还叙述了参孙报复心强、勇猛易怒、贪恋女色等缺点。
而中国的史书记载人物,自《左传》开始便提倡:“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11]主张微言大义,惩恶扬善的同时,也要求史官秉笔直书,尽而不汙。因为这正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王道之正法,人理之纪纲。”所以,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末尾,记述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12]并没有隐晦项羽报复心强、怒则伏尸百万等缺点。
(二)力量来源不同
参孙的力量来源于对上帝的忠诚信仰。参孙出生之前,耶和华派来使者对玛挪亚和他的妻子说:“向来你不怀孕,不生育,如今你必怀孕生一个儿子。所以你当谨慎,清酒浓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洁之物也不可吃,你必怀孕生一个儿子,不可用剃头刀剃他的头,因为这个孩子一出胎就归神作拿细耳人。他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士:13:4、13:5)而玛挪亚的妻子转告他丈夫的时候却唯独漏掉了“不可用剃头刀剃他的头”。头发正是参孙力量的来源,是耶和华的灵所贮存的地方,所以这里似乎暗示着参孙会有一段时间失去头发,远离耶和华。耶和华的灵并不是常驻在参孙头发上的,而是只当参孙向上帝诚信祷告的时候才会显现。参孙被犹大人绑缚交给非利士人,这个时候耶和华的灵大大感动参孙,参孙便挣脱了绳索,用驴腮骨杀了一千多个人。而当他欢喜大利拉,经不住大利拉三番五次的试炼之后,耶和华的灵便离开了他,参孙成为了非利士人的囚徒。
项羽的力能扛鼎,为楚人所慑服,究其根本,则是来源于贵族阶层的整体风气。当时传统社会的贵族阶层有着一些典型的性格特征。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彰显力气和勇猛正是贵族的典型性格特征之一。项羽愿意与刘邦一对一的决斗,这是贵族阶级维护个人尊严的不二手段。项羽为了复仇能够做到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也是其贵族教养所形成的。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陈平曾对刘邦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以刘邦的“少礼”来反衬项羽的“好礼”,不仅是两位宿敌的绝佳对照,更体现了平民阶级和贵族阶级之间最根本的差异。“礼”正是贵族阶层历时百年所养成文化修养的核心。项羽在人生之末,兵败垓下的时候,依然谈笑自若,百步之外摄取敌军都尉,自刎而死,正是彰显了其力量和修养带给他的英雄魅力。 (三)与女人的关系不同
参孙与项羽虽然都有与女人纠缠不清的关系,但是所体现的关系实质是不一样的。参孙一生当中的三个女人:亭拿女子、迦萨妓女和大利拉。亭拿女子是耶和华派来挑起争端的借口。迦萨妓女和大利拉则是耶和华试炼参孙的工具。她们不断的哄骗参孙说出力量的秘密,是不断的试炼参孙信仰耶和华的真心。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由于大利拉的试炼,才使得参孙从堕落,最终达到人性上的升华。
项羽身边的女人为我们所熟知的便是虞姬了,英雄与美人的相配正是中國古代文学中的传统。但凡英雄身边总有美人相伴,正如大禹身边有涂山氏一样。美人的出现往往具有两个文化意涵:其一,体现英雄坚贞不屈的刚性品德,不为世俗美色所诱惑的执着。其二,作为是否为英雄的判断标准,使得阴阳调和,乾坤和谐。
三、结语
参孙和项羽,是屹立在中西方文学史上的两颗熠熠闪烁的星星。参孙的勇猛力大是耶和华赐予他拯救民族的武器。参孙在做士师的四十年中,从未调兵遣将,一直是孤独的战斗者。他身上有着凡人不可逃避的弱点和缺憾,但是却丝毫不影响他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项羽的力能扛鼎是贵族的身份带给他的与生俱来的修养。他自尊心强,君子坦荡荡,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人性弱点,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傲然而立的悲剧英雄形象。后世的人们,提到霸王别姬,便会想起这位至死都不肯过江东的西楚霸王。
注释:
[1]张倩红:《圣经时代以色列人的国家观念与国家形态》[C],世界历史,2007年第2期。
[2]晋文、赵怡冰:《“重瞳”记载的起源、内涵与转变——从项羽“重瞳”说起》,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2期。
[3]《圣经》:《士师记》,中文和合本,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2008年,士师记14到16章。
[4]《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6]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7]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8]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转引自裴雪莱:《司马迁心目中的理想男性观——以史记中项羽、刘邦人物形象为例》,淮海工学院学报,第9卷,第13期,2011年7月。
[9]杨宁宁:《项羽文化的理论建构与内涵阐释》,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28卷,第7期,2013年7月。
[10]张倩红:《圣经时代以色列人的国家观念与国家形态》,世界历史,2007年第2期。
[11]左丘明:《春秋左氏傳》,《成公十四年》
[12]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参考文献:
[1](美)余莲秀:《意识形态视域下的圣经文本批评——士师记17—21章与分裂的整体》[J],圣经文学研究,第11辑。
[2]晋文、赵怡冰:《“重瞳”记载的起源、内涵与转变——从项羽“重瞳”说起》[J],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2期。
[3]梁工:《文学史上参孙形象的演变和发展》[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4]梁工:《圣经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
[5]田凡玉:《中西方英雄人物的悲剧人生——霸王项羽与力士参孙的比较研究》[J],剑南文学,2013年2月。
[6]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