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中的苏宁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作为商业零售企业,其更亟待提高的是资金的利用效率
4月8日,上市以来几乎一路狂奔并被视为目前最有可能成为百元股的苏宁电器(002024)摸高至69.35元,与2004年7月21日上市首日29.70元的开盘价相比,涨幅高达133.5%。对于中国商业零售业的新秀张近东,好事者马上用计算器算出了其身价:张近东直接和间接持有3748.8万股(占总股本的40.24%),价值26亿元。
高企的股价当然有好的业绩支撑,3月29日公布的苏宁年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91.07亿元,同比增长50.94%;净利润1.81亿元,增长83.22%;每股收益1.95元,其中每股未分配利润达3.01元。但与高涨的股价和业绩相比,苏宁的分红预案未免小气:10派1元(含税)转增10股。这意味着尽管净利润增长惊人,但通过分红流出苏宁的现金只有931.6万元。
与苏宁同一天公布年报的用友软件延续了往年大额分红的手法:每股收益0.48元,分红预案为10派3.2元转增2股。董事长王文京的个人财富又将增加约2500万元(含税)。这样从2001年到2004年四年间,王文京总共从用友分红约1.1亿元(含税)。那么,苏宁为何分红如此小气?
苏宁缺钱吗?
为张近东叫好者认为:“谁也不能说,苏宁电器有高额分红能力却只进行小额派现就是坏事。毕竟,考察一家上市公司要综合来看,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企业高管们通过高额分红或提高成本费用的方式来掏空上市公司。”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企业为发展的需要筹资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内部通过留存收益,外部通过发放股票或借款。而外部筹资比内部筹资的成本高得多,所以公司通常会尽量使用内部创造的资金,也就是留存收益。事实上,上市公司不分红或者少分红的理由也无非于此:以最小的资金成本,支持未来的发展。
在财务分析中,公司在不增加外部权益时,也就是不发行新股票、不改变营业环境和筹资政策,其销售额的最大的增长能力就是自我维持增长率,这个数值等于留存收益除以所有者权益。
以自我维持增长率来衡量苏宁的未来发展,截至2004年12月31日,苏宁手中的货币资金为5.3亿元,其中未分配利润为2.81亿元,股东权益为8.31亿元,自我维持增长率为33.81%(2.81/8.31=33.81%)。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从外部获得资金,那么苏宁2005年的最大增长率只有33.81%。
苏宁历年的财务数据显示:2002年销售规模增长111.90%,2003年的销售增幅为71.13%,2004年为50.94%。但对于2005年的苏宁来说,要么任由销售增幅持续下滑,要么向外融资。如果苏宁想维持2004年50%的增幅,其2005年的资金缺口至少在1.35亿元(8.31x50%-2.81=1.35)以上。这也许是苏宁为什么小额分红的原因。
尽管中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几乎每天都要直面资金紧张的难题,但商业零售企业特殊的营运循环,决定了这一行业中,像苏宁这样的大型企业,不太会缺资金,而往往是资金没地方花才是合理的。
商业零售企业的营运循环是先从上游厂商拿到货物,向消费者现货销售,然后再跟厂商结清货款。因为收款业务在付款业务之前发生,营业循环也就成为现金的产生者而不是消费者。简单地说,通过收款和付款的时间差,只要商业零售企业一直营运下去,营运环节产生的现金就会一直沉淀在零售商的手中,零售商获得了相当于无息贷款的大笔资金供自己使用。一些零售商之所以积极推进多元化,其资金正是来源于此。
商业零售企业的这种营运特性反应在财务指标上,就是其营运资本需求为负值。但苏宁的这一财务指标明显有悖于商业零售企业的特点。截至2004年12月31日,苏宁的营运资本需求为1.41亿元,这与在香港上市的国内零售商国美电器截然相反:2004年,国美的营运资本需求为-20.33亿港元。
这个差别意味着:同是国内比肩的商业零售企业,国美可以从零售业务获得20.33亿港元的无息贷款,供其在地产等行业寻找第二业务支撑点,而苏宁却要从别处挤出1.41亿元维持零售业务的生产运营。这个差别的另一层含义则是:国美在用别人的资金壮大自己,而苏宁不得不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孰快孰慢一眼即明。
有了钱的苏宁做什么?
2004年年底,苏宁短期借款只有微不足道的2000万元,长期借款为0。虽然靠股权融资须在两年之后,但以苏宁的经营业绩,从外部融来1.35亿元或者更多的资金,应当不成问题。
有规模才有竞争力,这是商业零售业当前的游戏规则。有了钱的苏宁势必会在扩大规模方面花大力气。事实上,在苏宁上市之初,张近东就表示,3.95亿元的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入到连锁的发展中来”。他还表示,下半年将至少有20-30家门店开张。但到2004年年底,只完成投入1.539亿元。
2005年4月6日,苏宁网站转载一条名为《苏宁4月全国50店同开》的消息称:苏宁“一个月新开50家连锁店,相当于2003年总和。至此,苏宁电器连锁全国二级市场布局大体完成,三级市场也已全面渗透。”但开店不仅会带来固定投入的增加,还会带来营运资本需求的增长,对苏宁的资金链无疑会提出更高要求。
而就在苏宁开店高歌猛进之时,不利消息也不断传来。2005年1月15日,苏宁在上海的第14家连锁店开业,但仅两日之后就突然闭门谢客,原因是“内部调整”;3月,苏宁南京江东门连锁店因店面拆迁,决定另租经营场所,但新店面经营面积比原店面经营面积减少约2000平方米;本月初,苏宁入驻济南的第一店——泉城广场店已经关门,理由是“为调整其在省城的布局,今年苏宁将继续在济南及周边县市开店。”这些变故到底是资金问题,还是经营问题,只有苏宁自己清楚。
此外,近日传来持有苏宁18.29%股权的第二大股东江苏苏宁电器有限公司转战百货业,这被认为是苏宁“二度扩张”的前奏。但鹏润地产自有国美的资金做支持,主动放弃从零售业务中获得资金的苏宁,单靠自身积累和借贷融资,能否像国美打造鹏润那样完成多元化扩张,实在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