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要注意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要注重知识点的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深入学习,.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提升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一堂课。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技巧”: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突出初中历史学科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三、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中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学教参书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 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 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 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 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比如,针对“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可举例从历史事件来说明: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即台湾),增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即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回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1885年清政府设台湾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举出历史事件后,教师可以结合现实新闻“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台遥祭黄帝陵”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样便很好地结合了现实和历史,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激发了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互相交流,从而把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各方面历史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五、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 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 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要注意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要注重知识点的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深入学习,.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初中历史)》
(作者单位:广西横县校椅镇第二初级中学)
[关键词]提升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一堂课。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技巧”: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突出初中历史学科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三、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中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学教参书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 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 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 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 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比如,针对“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可举例从历史事件来说明: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即台湾),增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即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回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1885年清政府设台湾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举出历史事件后,教师可以结合现实新闻“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台遥祭黄帝陵”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样便很好地结合了现实和历史,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激发了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互相交流,从而把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各方面历史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五、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 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 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要注意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要注重知识点的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深入学习,.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初中历史)》
(作者单位:广西横县校椅镇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