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0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64-01
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变动也导致当前的国民心态较之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一些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很容易就会使国民心态逐步恶化,国民心态的恶化就会导致发展的理念出现偏差,致使国民幸福感下降。将建立良好的社会心态写进“十二五”规划,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发展为民的现实途径,通过实现社会心态的构建与舒解社会个体生存压力目标的一体化,保证社会个体更有安全感,更有幸福感,对社会更有认同感。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树立积极的健康的国民心态已成当务之急。
一、提升国民幸福感,建立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是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国民的幸福感大幅度提升,崇尚理性和科学的国民心态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理性和科学,就是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思考和科学实践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不盲从外在权威和各种教条;强调尊重科学,自觉维护法律和制度的尊严,而不为迷信和习惯势力所左右。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按科学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以客观、冷静、严谨的态度面对自我和外部世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与理性科学的心态相对立的是非理性、非科学的心态,即盲目、轻信、主观臆断、意气用事。其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跟风从众,即习惯于跟着别人走、很少有自己的独立判断。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上的“一窝蜂”、“随大溜”现象,都与这种心态有关。二是感情冲动,即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不是站在客观冷静的立场上,而是让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感情用事,言语冲动,行为过激。
目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以收入分配差距为突出标志的各种利益矛盾冲突,使很多人对社会不满,一旦当正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时,便采取极端的手段表达利益诉求。出现这种极端行为就是因为当前国民还没建立起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没有进行独立、科学的思考,让情绪占了主导地位,导致行为过激。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国民幸福感的提升要求国民具备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只有具备了这点,才会使整个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提升国民幸福感,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是手段
一个国家要想提升国民幸福感,首先必须具备提升国民幸福感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的建立就需要国民具有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所谓务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努力使主观符合客观;二是注重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真抓实干、不尚空谈;三是保持低调,坚持“敏于事而讷于言”,不图虚名、不事张扬。所谓进取,就是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灰心丧气、止步不前,而是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保持积极上进、顽强拼搏的姿态,奋发有为、自强不息。
培育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需要着力克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等不健康心态。急功近利,就是目光短浅、心浮气躁,片面追求速度和眼前效益,甚至忽视长远利益。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损害。
当前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存在着“GDP”至上论,一味的追求数字的增长而忽视了民生建设,这就是形成“伊斯特林现象”即经济增长了国民幸福感下降的现象的重要原因。
树立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当务之急就是要取消当前单纯的GDP考核标准,转为提高国民幸福感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GDP崇拜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虽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GDP考核存在着致命的缺陷:GDP是一个流量财富,不能真正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而且GDP只是反映经济发展总量,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协调、城市与农村是否协调、经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贫富差距是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等一系列关乎人民幸福的关键问题都无从体现。因此,取消单纯的GDP政绩考核,有利于党政领导从“唯GDP论”的误区中走出來,引导他们追求更加统筹兼顾、长远全面的科学发展;取消单纯的GDP考核,实行包括城市发展潜力、国民幸福感等关乎国计民生问题的综合考核体系有利于党政干部从GDP指挥棒中走出来,避免地方政府过度的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面,避免出现GDP年年创新纪录但是百姓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指标却严重不达标的情况。
要培养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切实提高国民幸福感,必须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快解决突出的问题比如利益诉求渠道畅通问题、利益分配调节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的作用,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制度、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渠道,使国民的利益诉求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政府的发展理念实现了转变,真正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群众的利益诉求也能得到很好的表达,那么国民就生活在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和谐社会里,国民幸福感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提升国民幸福感,开放宽容的国民心态是重要推动力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和谐相处就要求国民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开放宽容蕴含着爱心与友善,即以真诚友爱为纽带,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开放宽容还意味着能够正确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善于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今时代,国民只有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认真倾听世界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赢得世界的认同,进而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务工人员涌进东南沿海一线城市,他们为促进当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地位不平等,同工不同酬等现象广泛存在,由此使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冲突加剧。本地人没能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外地人的管理采用管、控、压、罚等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致使事件扩大化,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果本地人和外地人都树立开放宽容的国民心态,运用规范的、文明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沟通、协商等面对面的办法来解化解社会矛盾。注重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在内的群众基本需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同时要十分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理性合法利益诉求,协调好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利益关系,实现本地人和外地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只有树立了开放宽容的心态,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全体人民围绕在“发展”这个大的目标下鼓足干劲,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提升国民幸福感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总而言之,在社会转型时期,树立良好的国民心态,对于解决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切实提升国民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树立良好的国民心态入手,着力提升国民幸福感,抓住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因为只有树立良好的国民心态才能够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国民就能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共享发展的成果,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的发展目标,从而切实的提升国民的幸福感。
作者简介
马淑莹,男,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
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变动也导致当前的国民心态较之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一些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很容易就会使国民心态逐步恶化,国民心态的恶化就会导致发展的理念出现偏差,致使国民幸福感下降。将建立良好的社会心态写进“十二五”规划,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发展为民的现实途径,通过实现社会心态的构建与舒解社会个体生存压力目标的一体化,保证社会个体更有安全感,更有幸福感,对社会更有认同感。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树立积极的健康的国民心态已成当务之急。
一、提升国民幸福感,建立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是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国民的幸福感大幅度提升,崇尚理性和科学的国民心态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理性和科学,就是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思考和科学实践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不盲从外在权威和各种教条;强调尊重科学,自觉维护法律和制度的尊严,而不为迷信和习惯势力所左右。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按科学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以客观、冷静、严谨的态度面对自我和外部世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与理性科学的心态相对立的是非理性、非科学的心态,即盲目、轻信、主观臆断、意气用事。其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跟风从众,即习惯于跟着别人走、很少有自己的独立判断。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上的“一窝蜂”、“随大溜”现象,都与这种心态有关。二是感情冲动,即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不是站在客观冷静的立场上,而是让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感情用事,言语冲动,行为过激。
目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以收入分配差距为突出标志的各种利益矛盾冲突,使很多人对社会不满,一旦当正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时,便采取极端的手段表达利益诉求。出现这种极端行为就是因为当前国民还没建立起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没有进行独立、科学的思考,让情绪占了主导地位,导致行为过激。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国民幸福感的提升要求国民具备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只有具备了这点,才会使整个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提升国民幸福感,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是手段
一个国家要想提升国民幸福感,首先必须具备提升国民幸福感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的建立就需要国民具有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所谓务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努力使主观符合客观;二是注重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真抓实干、不尚空谈;三是保持低调,坚持“敏于事而讷于言”,不图虚名、不事张扬。所谓进取,就是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灰心丧气、止步不前,而是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保持积极上进、顽强拼搏的姿态,奋发有为、自强不息。
培育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需要着力克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等不健康心态。急功近利,就是目光短浅、心浮气躁,片面追求速度和眼前效益,甚至忽视长远利益。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损害。
当前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存在着“GDP”至上论,一味的追求数字的增长而忽视了民生建设,这就是形成“伊斯特林现象”即经济增长了国民幸福感下降的现象的重要原因。
树立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当务之急就是要取消当前单纯的GDP考核标准,转为提高国民幸福感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GDP崇拜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虽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GDP考核存在着致命的缺陷:GDP是一个流量财富,不能真正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而且GDP只是反映经济发展总量,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协调、城市与农村是否协调、经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贫富差距是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等一系列关乎人民幸福的关键问题都无从体现。因此,取消单纯的GDP政绩考核,有利于党政领导从“唯GDP论”的误区中走出來,引导他们追求更加统筹兼顾、长远全面的科学发展;取消单纯的GDP考核,实行包括城市发展潜力、国民幸福感等关乎国计民生问题的综合考核体系有利于党政干部从GDP指挥棒中走出来,避免地方政府过度的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面,避免出现GDP年年创新纪录但是百姓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指标却严重不达标的情况。
要培养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切实提高国民幸福感,必须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快解决突出的问题比如利益诉求渠道畅通问题、利益分配调节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的作用,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制度、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渠道,使国民的利益诉求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政府的发展理念实现了转变,真正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群众的利益诉求也能得到很好的表达,那么国民就生活在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和谐社会里,国民幸福感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提升国民幸福感,开放宽容的国民心态是重要推动力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和谐相处就要求国民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开放宽容蕴含着爱心与友善,即以真诚友爱为纽带,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开放宽容还意味着能够正确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善于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今时代,国民只有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认真倾听世界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赢得世界的认同,进而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务工人员涌进东南沿海一线城市,他们为促进当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地位不平等,同工不同酬等现象广泛存在,由此使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冲突加剧。本地人没能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外地人的管理采用管、控、压、罚等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致使事件扩大化,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果本地人和外地人都树立开放宽容的国民心态,运用规范的、文明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沟通、协商等面对面的办法来解化解社会矛盾。注重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在内的群众基本需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同时要十分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理性合法利益诉求,协调好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利益关系,实现本地人和外地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只有树立了开放宽容的心态,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全体人民围绕在“发展”这个大的目标下鼓足干劲,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提升国民幸福感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总而言之,在社会转型时期,树立良好的国民心态,对于解决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切实提升国民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树立良好的国民心态入手,着力提升国民幸福感,抓住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因为只有树立良好的国民心态才能够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国民就能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共享发展的成果,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的发展目标,从而切实的提升国民的幸福感。
作者简介
马淑莹,男,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