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要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状况加以述评,当然离不开对社会史研究的体系、对象和方法等学科基本概念的认识。由于我国的近代社会史研究基础薄弱,对有关的学科基本概念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讨,更未形成基本的认同。因此只能以我们对社会史概念涵义的粗浅理解,对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一概括介绍,并提出一些看法。近五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其所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趋势,颇有令人鼓舞之处。除了发表了大量文章之外,还出版了40余种专题性和整体性研究的著作,比较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状况加以述评,当然离不开对社会史研究的体系、对象和方法等学科基本概念的认识。由于我国的近代社会史研究基础薄弱,对有关的学科基本概念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讨,更未形成基本的认同。因此只能以我们对社会史概念涵义的粗浅理解,对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一概括介绍,并提出一些看法。近五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其所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趋势,颇有令人鼓舞之处。除了发表了大量文章之外,还出版了40余种专题性和整体性研究的著作,比较广
其他文献
墨西哥的社会政治在现代拉丁美洲国家中是最稳定的。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1940年以来的40年里,墨西哥创造了这个地区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经济奇迹",其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为6%多。墨西哥社会政治发展的这种独特性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及众多学者的关注,一股研究墨西哥政治
一、定义问题城市化或都市化(Urbanization)是中外学者惯用的名词,也是热烈讨论的历史课题之一。但是对于什么叫做城市,什么人算城市人口,如何计算并比较各个国家城市化或都市化的程度等,历来颇多争论。城市是人类聚落形态之一。有的学者根据他们观察到的聚落之特色,为城市下了一个定义;其他学者又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聚落样本,为城市下了另一个定义。例如韦伯根据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特色,而判定中国历
城市是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ivis和Civatas,意指城市居民和社会,含有"城市化"或"城市的形成"等意义。城市一旦形成,便意味着史前生产方式和村落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束,标志着新的生产务式、社会组织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出现,宣告了文明时代的来临。正因为城市对文明社会具有特殊意义,V.G.柴尔德才将社会从史前进入文明的巨大变革称为"城市革命"。显然,研究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不能不着力研究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在当前我国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
中世纪西欧的绝大多数城市,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小集镇,或者是一个稍大一点儿的村落。单就人口来讲,一直到14、15世纪,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而那些著名的商工业中心城市,如布鲁塞尔、纽伦堡、卢贝克、斯特拉斯堡等等,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更多的是那些人口数目在2千到5千甚至于数百的小城市。可是,这样的城市却非常之多,仅德国就有3千座以上,平均五六个小时的步行距离就有一座。英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魏晋隋唐时期的朝野儒释道论议,是促进三家争竞趋融、推动政治哲学和思辨哲学发展的一种学术形式;对官方而言,儒释道论议的展开与深化,又是选择与确定意识形态多元一统结构之具体形式的调适过程。由于这个缘故,这种朝野论议便从一个特定角度,生动地反映着这一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由多元并立走向多元一统的发展轨迹,以及其间的学风流变。
已有的明清史研究,基本上把晚明东林、复社以及清初黄宗羲等人的言行,判定为官僚集团内部的党争和反清的民族斗争,本文则将其从政治史中剥离出来,从知识分子发展史的角度予以重新审视,以期获得一个新的解释,求教于学界。
武昌起义引发的革命风暴,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身居史职多年的恽毓鼎,当时曾将清王朝覆灭的根源归咎于张之洞。恽氏于辛亥年九月初六日(1911年10月27日)日记中写道:"三年新政举中国二千年旧制,列圣二百年之成法,痛与铲除,无事不纷更……日朘月削,日异月新,酿成土崩瓦解,众叛亲离之局。而吾属横被其忧,念及此,不禁放声大哭,罪魁祸首,则在张之洞……。"恽氏认为,从清王朝本身而言,导致灭亡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派东洋留学生;其二,编练新军;其三,推行立宪。对于张之洞在湖北兴新学、练新军的情况,史学界已有定论,
历来论及保皇会的勤王运动,都以唐才常和自立军为主。但近年来陆续发掘的资料,动摇了这一常规看法。由于以函札为主的新资料夹有大量隐语代号,且内容杂乱,解读相当困难,迄今未能有效应用。我在仔细研读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已见资料认真考校参证,力图勾画出保皇会勤王战略的轮廓及其发展变化,进而探讨各派趋新势力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按照史学界的通常说法,太平天国辛开元年二月二十一目(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于广西武宣县之东乡正式登极,就任天王,史称"东乡登极"。考"东乡登极"之说,最早见诸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该书于1851年3月23日条下标明:"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登极(按:时在广西武宣台村东岭三里附近)。"其根据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天王诏旨"二月二十一日是太兄暨朕登极节"和同年十月十四日诏旨"二月念一哥登极,亦朕登极人间和。"其后,罗尔纲在《金田采访记》一文中专门花了一节的篇幅,对世传洪秀
历史学的前进离不开史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学的突破更离不开史学理论的创新。 80年代以来,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逐渐排除"左"的干扰,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譬如历史发展规律问题、社会形态问题、阶级斗争理论问题、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等,在许多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上,史学同行们都取得了共识。自80年代中期以后,历史认识论开始为广大史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