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江山歌作为我国现存历史较为悠久的民歌剧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九江山歌的数字化传播研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研究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为山歌的AR数字化传播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和探讨九江山歌在数字化技术的前提下中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AR技术;九江山歌;传播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广义来说的增强现实技术,就是一种将虚拟信息扩增到现实空间中的技术,相较于VR创造出一个可体验的虚拟空间,AR 不是要取代现实世界,而是在现实世界中添加一个虚拟物件。藉由摄影机的辨识技术与计算机的运算,当预设好的图片或感应媒介出现在摄影机画面中时,就能看见相对应的虚拟物件。
一、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播现状
九江山歌“三声腔”在九江传唱已有千余年历史。演唱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每首歌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山歌。唐代诗人白居易《霖雨苦多江湖暴涨块然独望因题北亭》中“籬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的诗句,反映了九江当时山歌流传的盛况。明代九江府志中,乡间流唱着“山歌本是古人留,不唱山歌忘了祖”的记载。九江三声腔山歌与赣地区兴国山歌分处江西的赣北赣南,都流传一千多年,兴国山歌曲受客家风格的影响使得曲调多样内容丰富,有情歌、生产生活歌、民俗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民俗歌中的“跳觋”;“三声腔”山歌特点受湖北兴山山歌音调渗透,由于九江地区与湖北省接壤,受荆楚之地影响,与湖北兴山山歌有个共同点即每首歌只出现三个音;但是同样只有三个音的山歌,兴山民歌给人的感觉就是“悲”,让人觉得那是“哭死人的调子”;而九江山歌却在三个音的基础上谱写不同风格的歌曲内容,从而丰富了歌曲情感表达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歌特色。
二、九江山歌“三声腔”在传播时存在的问题
(一)当地民众对九江山歌“三声腔”资源传播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传播手段落后,九江山歌生存环境恶化局面不可避免。
(二)非遗文化资源的管理体制不顺、权属不一
九江山歌资源存在多头多级管理的现象, 演出部分、作品创作、演唱人员等由文化部门管理,演唱选址等又属民政部门管理,有的直属省级管理。缺乏一套协调有力的管理体系,权力责任不清,人力物力分散,很难实现责任到人,无法对九江山歌资源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九江山歌数字化传播所需技术人才缺乏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结合现代人上网和手机网络高度使用率的实际,AR技术将使九江山歌的传播方式变为集即时性、便利性为一体的传播主体。这就需要一大批对数字化领域开发能力的人才来进行传播,使得九江山歌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三、基于AR技术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播途径
(一)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技能的研究团队
要想使九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掌握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在信息技术、动画设计、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推广和研究,保证九江山歌在多元文化及先进AR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更好的文化融合和贯通。
(二)灵活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AR展示系统
借助新兴网络媒体和数字化AR技术的特点,集成运用增强现实、无线宽带网络、云服务、数字动画等数字技术,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呈现给用戶完整全面的基于AR技术为基础的九江山歌文化传播展示体系,该展示体系能使九江山歌借助AR媒介载体承载的信息量大、方式灵活的优势,得到进一步的数字化传播,使文化的受众范围加大,具体实现方法主要有这几点:
一是采集九江山歌的音乐本体,提取音乐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和精神;二要根据九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和精神提取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数字化内容数据并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数字化内容;三是以“三声腔”为研究核心,实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数字化技术的交互;四是对九江山歌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评估。
(三)实现和虚拟数字技术的交替融合
围绕九江山歌的历史发展背景,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丰富文化元素转化为各种可视化、情境化的数字文化内容形态,借助移动终端上的摄像头识别九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载体,如文化旅游商品、文化博物馆、文化景观等,集成运用增强现实、数字动画等数字技术,使九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文化内容粘附、融合、渗透在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载体中,形成一种虚实融合、实时交互的增强信息视频流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呈现给用户,承载信息量大、方式形象灵活、便于传播。
四、小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传统方法一般是通过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文化元素,以物理的方式植入固化在一定的现实载体中,这种文化植入和展示方法存在以下问题:现有载体承载民族特色文化内容的信息量有限,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内涵难以彰显,产品化载体的文化功能与文化价值属性体现不鲜明,对具体特色文化内容的诠释与展示的广度、深度等不够,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单调,与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传播甚至传承之间存在矛盾;受众对特色文化内容的感知缺乏趣味性、娱乐性与深度体验感,有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文化消费的功能,与公众日益对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期望值之间存在矛盾。而借助AR技术这种承载信息量大、方式灵活、便于传播的优势,使九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王晓艳.浅谈九江县山歌“三声腔”[J].黄河之声,2011(03):86-87.
[2]余日季.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作者简介:彭芳(1979—),女,汉族,江西新余人,硕士,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
【关键词】AR技术;九江山歌;传播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广义来说的增强现实技术,就是一种将虚拟信息扩增到现实空间中的技术,相较于VR创造出一个可体验的虚拟空间,AR 不是要取代现实世界,而是在现实世界中添加一个虚拟物件。藉由摄影机的辨识技术与计算机的运算,当预设好的图片或感应媒介出现在摄影机画面中时,就能看见相对应的虚拟物件。
一、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播现状
九江山歌“三声腔”在九江传唱已有千余年历史。演唱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每首歌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山歌。唐代诗人白居易《霖雨苦多江湖暴涨块然独望因题北亭》中“籬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的诗句,反映了九江当时山歌流传的盛况。明代九江府志中,乡间流唱着“山歌本是古人留,不唱山歌忘了祖”的记载。九江三声腔山歌与赣地区兴国山歌分处江西的赣北赣南,都流传一千多年,兴国山歌曲受客家风格的影响使得曲调多样内容丰富,有情歌、生产生活歌、民俗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民俗歌中的“跳觋”;“三声腔”山歌特点受湖北兴山山歌音调渗透,由于九江地区与湖北省接壤,受荆楚之地影响,与湖北兴山山歌有个共同点即每首歌只出现三个音;但是同样只有三个音的山歌,兴山民歌给人的感觉就是“悲”,让人觉得那是“哭死人的调子”;而九江山歌却在三个音的基础上谱写不同风格的歌曲内容,从而丰富了歌曲情感表达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歌特色。
二、九江山歌“三声腔”在传播时存在的问题
(一)当地民众对九江山歌“三声腔”资源传播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传播手段落后,九江山歌生存环境恶化局面不可避免。
(二)非遗文化资源的管理体制不顺、权属不一
九江山歌资源存在多头多级管理的现象, 演出部分、作品创作、演唱人员等由文化部门管理,演唱选址等又属民政部门管理,有的直属省级管理。缺乏一套协调有力的管理体系,权力责任不清,人力物力分散,很难实现责任到人,无法对九江山歌资源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九江山歌数字化传播所需技术人才缺乏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结合现代人上网和手机网络高度使用率的实际,AR技术将使九江山歌的传播方式变为集即时性、便利性为一体的传播主体。这就需要一大批对数字化领域开发能力的人才来进行传播,使得九江山歌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三、基于AR技术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播途径
(一)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技能的研究团队
要想使九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掌握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在信息技术、动画设计、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推广和研究,保证九江山歌在多元文化及先进AR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更好的文化融合和贯通。
(二)灵活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AR展示系统
借助新兴网络媒体和数字化AR技术的特点,集成运用增强现实、无线宽带网络、云服务、数字动画等数字技术,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呈现给用戶完整全面的基于AR技术为基础的九江山歌文化传播展示体系,该展示体系能使九江山歌借助AR媒介载体承载的信息量大、方式灵活的优势,得到进一步的数字化传播,使文化的受众范围加大,具体实现方法主要有这几点:
一是采集九江山歌的音乐本体,提取音乐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和精神;二要根据九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和精神提取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数字化内容数据并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数字化内容;三是以“三声腔”为研究核心,实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数字化技术的交互;四是对九江山歌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评估。
(三)实现和虚拟数字技术的交替融合
围绕九江山歌的历史发展背景,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丰富文化元素转化为各种可视化、情境化的数字文化内容形态,借助移动终端上的摄像头识别九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载体,如文化旅游商品、文化博物馆、文化景观等,集成运用增强现实、数字动画等数字技术,使九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文化内容粘附、融合、渗透在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载体中,形成一种虚实融合、实时交互的增强信息视频流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呈现给用户,承载信息量大、方式形象灵活、便于传播。
四、小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传统方法一般是通过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文化元素,以物理的方式植入固化在一定的现实载体中,这种文化植入和展示方法存在以下问题:现有载体承载民族特色文化内容的信息量有限,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内涵难以彰显,产品化载体的文化功能与文化价值属性体现不鲜明,对具体特色文化内容的诠释与展示的广度、深度等不够,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单调,与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传播甚至传承之间存在矛盾;受众对特色文化内容的感知缺乏趣味性、娱乐性与深度体验感,有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文化消费的功能,与公众日益对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期望值之间存在矛盾。而借助AR技术这种承载信息量大、方式灵活、便于传播的优势,使九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王晓艳.浅谈九江县山歌“三声腔”[J].黄河之声,2011(03):86-87.
[2]余日季.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作者简介:彭芳(1979—),女,汉族,江西新余人,硕士,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