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里,在教师作为施動者、幼儿作为受動者的师幼互動行为事件中,“约束纪律”是9种互動行为主题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一种,占互動事件总量的28%,幼儿的纪律问题常常令教师头疼。幼儿活泼、好動、好奇心强、自控力弱,很容易出现违反纪律的行为,从而影响活動顺利进行,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对此,教师很矛盾:一方面,现在倡导“遵循幼儿的天性,给幼儿充分自由”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当前幼儿园班额大、场地有限又让他们不得不每天强调纪律问题。可见,纪律教育问题虽然是个老话题,却也是教师热切关注的永恒的话题。
我们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和对他们教育行为的非参与式观察,试图了解教师是如何看待纪律教育问题的,又是如何对待幼儿违反纪律的行为的,以探讨当前纪律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访谈与观察结果
(一)焦点访谈——教师是怎么想的
我们选取江苏省某示范园的20名教师作为焦点小组访谈的对象。教师教龄3年至18年不等,包括各个年龄层次、各个从业阶段。研究者分別就纪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合理的纪律教育、遇到幼儿违反纪律事件会如何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关于幼儿园纪律教育的目的,有教师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提出。纪律对于保证幼儿园活動正常开展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纪律,孩子们就会很‘散’。”也有教师从习惯培养的角度来看待纪律教育:“虽然现在提倡自由,但是该有的习惯还是要有的,不能一味地放任孩子。”还有教师提出。因为是在集体中,所以要有纪律:“大到幼儿园,小到每个班,都是集体,都要有纪律,在集体活動中不影响别人就是遵守了纪律。”
关于何为合理的纪律教育,教师的回答无不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愿望。如,有教师认为合理的纪律体现在良好的师幼关系上:“老师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孩子可以尽情地活動,能够收放有度。”有教师认为合理的纪律就是指幼儿确实能遵守的纪律:“在不违背他们天性的前提下让他们有一定的规則意识。”也有教师指出合理的纪律表现为一种和谐的氛围:“班里秩序井然,达到既轻松又有序的一种状态。”教师普遍认同纪律可分为“原则性纪律”和“非原则性纪律”两种,“原则性纪律”指的是以保障幼儿安全为前提的纪律。比如下楼时不可以跳着下;“非原则性纪律”是指那些幼儿能遵守则最好,但如果真的做不到,只要不影响他人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的纪律。
关于如何处理幼儿的违反纪律事件,有3/4的教师提出会用说理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告诉幼儿这个事情不可以做,为什么不可以做。要让幼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现场观察——教师是怎么做的
配合访谈,研究者对幼儿园一日活動进行现场非参与式观察,着重观察教师处理幼儿违反纪律行为的师幼互動事件,并选取以下几个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某日午睡环节,快到起床时间时,林林在床上不安地動来動去,他对教师说要去解小便,教师却不耐烦地说:“我知道有哪些小朋友睡到这个时间是真的要去小便的,我会让他们去的:我也知道有哪些人是明明不想小便或是没有那么急,看别人小便自己也想出来兜一圈的。还有几分钟就要起床了,没有那么急的小朋友肯定能坚持到那个时候!”
案例2:某日午餐环节,杨杨看着碗里的饭直皱眉头,一副难以下咽的样子,趁教师不注意,他放下碗溜到走廊上想去玩球,却被教师逮着了:“你别以为我没看见,自己想清楚今天饭是怎么吃的,想一想,下午的游戏你还能参加几项?”
分析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如案例1,幼儿提出要解小便,这本该是合理的要求,但教师可能从维护午睡环节秩序的角度出发拒绝了幼儿的要求,并简单地将幼儿分为“真的想要小便的”和“假装要小便的”或“能忍住的”和“不能忍住的”两类。如果会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伤害,这样的纪律还有意义吗?又如案例2,吃午饭本该是轻松惬意的。教师不让幼儿剩饭本是出于对幼儿健康的考虑,无可厚非。但若是个别幼儿真的吃不完,也并非原则性错误,可放宽些要求。而这位教师却用一种带有“威胁”意味的方式来警告幼儿午饭不好好吃的话下午的游戏也别想参加了。如此一来幼儿怎能不紧张?会不会更没有食欲了呢?对于“吃多少饭”的问题,教师是否可以给幼儿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呢?
二、讨论与反思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结合对其教育行为的观察,我们注意到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为什么教师的纪律教育观念与其行为相去甚远
从教师的教育行为来看教师之前谈到的教育观念,我们不难发现其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有时教师的观念并没有反映在行为上。有时甚至出现行为背离观念的现象。
比如,教师提出纪律是为了保障活動的顺利进行,也是为了让幼儿养成好习惯,但遇到实际问题时,有的教师就会无视幼儿的生理、心理需要,违背促进幼儿发展的本意。又如。教师都认为纪律有“原则性纪律”和“非原则性纪律”之分,然而实践中许多“非原则性纪律”问题都是按“原则性纪律”的标准来处理的。再如,大部分教师都说在发现幼儿违反纪律时会和幼儿说理,而事实上许多教师常常只是限于制止幼儿违反纪律的行为,并没有让幼儿“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并不一致呢?我们在观察中发现的一个现象或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发现,比起老教师,有时候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幼儿的纪律约束更少,在态度上对幼儿显得更亲切、更温柔,在处理方式上也更宽容。当然,新教师的情绪在一天里也是有起伏的,往往是每天早晨的笑容最灿烂,渐渐地就开始烦躁起来,直到幼儿离园。是的,做幼儿园教师不容易。教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最怕有突发状况。他们多么希望班里能秩序井然,活動能有条不紊。正如一位教师所说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但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点问题。”教师事务缠身、情绪不佳或遇到棘手问题时。就有可能将正确的观念置于一旁。而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二)纪律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约束纪律是指教师在发现幼儿的某一种行为偏离幼儿园规则要求时向幼儿发起的旨在阻止、纠正幼儿行为的互動事件主题。维护班级活動秩序是纪律教育的目的之一,但班级秩序的维护最终仍要指向幼儿的发展。任何以“维护纪律”为名阻碍幼儿发展甚至伤害幼儿的行为,都是应该制止的。这不仅关系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影响幼儿对初步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认同和内化。
在访谈中,有教师提出,幼儿园纪律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散得出去,收得回来”,即在要求幼儿守纪律的同时也给幼儿自由。的确,如果一味地把幼儿规定得死死的,就有可能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体会不到遵守纪律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而给幼儿适当的自由,可以让幼儿在自由中学习自我管理,学习遵守纪律,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我们提倡的是“自由”而不是“散漫”,该有的规则还是要有的。要让幼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体验到只有大家遵守了纪律才会给生活、学习和游戏带来便利。
(三)纪律教育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说理是教师提到的进行纪律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事实上。许多时候教师并不和幼儿说理,而仅仅是制止幼儿的行为,一旦幼儿停止了违反纪律的行为,教育也就结束了。有的教师甚至会用威吓、挖苦的语气来制止幼儿的行为:“你是不想继续玩游戏了吗?”“今天的五角星你不想要了?”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水平,大多数时候他们出现违反纪律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而这些“原因”常常与教师眼中的纪律不相符合。作为教师,应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即便是说理,也要说得让幼儿能够接受。比如,教师可以对大喊大叫的幼儿说:“你的小嗓子累了,要休息一下了。”对摔椅子的幼儿说:“小椅子也会受伤的。”提醒正在排队下楼的幼儿:“要像小猫一样慢慢走、轻轻走,不要像小兔子那样蹦蹦跳跳。”而对于违反“原则性纪律”的幼儿,如倒着滑滑梯的幼儿,我们不妨严厉一些,让幼儿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从而引起重视。我们应提倡“少说教,多体验”,让纪律教育更具体化、生活化,让幼儿更加乐于接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蒙台梭利说,当幼儿处在有秩序的环境中时,他们才能顺应身体的“內部秩序感”,建立守纪律的意识。这或许可以给我们的“体验式”纪律教育带来一些启发吧。
我们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和对他们教育行为的非参与式观察,试图了解教师是如何看待纪律教育问题的,又是如何对待幼儿违反纪律的行为的,以探讨当前纪律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访谈与观察结果
(一)焦点访谈——教师是怎么想的
我们选取江苏省某示范园的20名教师作为焦点小组访谈的对象。教师教龄3年至18年不等,包括各个年龄层次、各个从业阶段。研究者分別就纪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合理的纪律教育、遇到幼儿违反纪律事件会如何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关于幼儿园纪律教育的目的,有教师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提出。纪律对于保证幼儿园活動正常开展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纪律,孩子们就会很‘散’。”也有教师从习惯培养的角度来看待纪律教育:“虽然现在提倡自由,但是该有的习惯还是要有的,不能一味地放任孩子。”还有教师提出。因为是在集体中,所以要有纪律:“大到幼儿园,小到每个班,都是集体,都要有纪律,在集体活動中不影响别人就是遵守了纪律。”
关于何为合理的纪律教育,教师的回答无不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愿望。如,有教师认为合理的纪律体现在良好的师幼关系上:“老师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孩子可以尽情地活動,能够收放有度。”有教师认为合理的纪律就是指幼儿确实能遵守的纪律:“在不违背他们天性的前提下让他们有一定的规則意识。”也有教师指出合理的纪律表现为一种和谐的氛围:“班里秩序井然,达到既轻松又有序的一种状态。”教师普遍认同纪律可分为“原则性纪律”和“非原则性纪律”两种,“原则性纪律”指的是以保障幼儿安全为前提的纪律。比如下楼时不可以跳着下;“非原则性纪律”是指那些幼儿能遵守则最好,但如果真的做不到,只要不影响他人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的纪律。
关于如何处理幼儿的违反纪律事件,有3/4的教师提出会用说理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告诉幼儿这个事情不可以做,为什么不可以做。要让幼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现场观察——教师是怎么做的
配合访谈,研究者对幼儿园一日活動进行现场非参与式观察,着重观察教师处理幼儿违反纪律行为的师幼互動事件,并选取以下几个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某日午睡环节,快到起床时间时,林林在床上不安地動来動去,他对教师说要去解小便,教师却不耐烦地说:“我知道有哪些小朋友睡到这个时间是真的要去小便的,我会让他们去的:我也知道有哪些人是明明不想小便或是没有那么急,看别人小便自己也想出来兜一圈的。还有几分钟就要起床了,没有那么急的小朋友肯定能坚持到那个时候!”
案例2:某日午餐环节,杨杨看着碗里的饭直皱眉头,一副难以下咽的样子,趁教师不注意,他放下碗溜到走廊上想去玩球,却被教师逮着了:“你别以为我没看见,自己想清楚今天饭是怎么吃的,想一想,下午的游戏你还能参加几项?”
分析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如案例1,幼儿提出要解小便,这本该是合理的要求,但教师可能从维护午睡环节秩序的角度出发拒绝了幼儿的要求,并简单地将幼儿分为“真的想要小便的”和“假装要小便的”或“能忍住的”和“不能忍住的”两类。如果会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伤害,这样的纪律还有意义吗?又如案例2,吃午饭本该是轻松惬意的。教师不让幼儿剩饭本是出于对幼儿健康的考虑,无可厚非。但若是个别幼儿真的吃不完,也并非原则性错误,可放宽些要求。而这位教师却用一种带有“威胁”意味的方式来警告幼儿午饭不好好吃的话下午的游戏也别想参加了。如此一来幼儿怎能不紧张?会不会更没有食欲了呢?对于“吃多少饭”的问题,教师是否可以给幼儿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呢?
二、讨论与反思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结合对其教育行为的观察,我们注意到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为什么教师的纪律教育观念与其行为相去甚远
从教师的教育行为来看教师之前谈到的教育观念,我们不难发现其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有时教师的观念并没有反映在行为上。有时甚至出现行为背离观念的现象。
比如,教师提出纪律是为了保障活動的顺利进行,也是为了让幼儿养成好习惯,但遇到实际问题时,有的教师就会无视幼儿的生理、心理需要,违背促进幼儿发展的本意。又如。教师都认为纪律有“原则性纪律”和“非原则性纪律”之分,然而实践中许多“非原则性纪律”问题都是按“原则性纪律”的标准来处理的。再如,大部分教师都说在发现幼儿违反纪律时会和幼儿说理,而事实上许多教师常常只是限于制止幼儿违反纪律的行为,并没有让幼儿“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并不一致呢?我们在观察中发现的一个现象或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发现,比起老教师,有时候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幼儿的纪律约束更少,在态度上对幼儿显得更亲切、更温柔,在处理方式上也更宽容。当然,新教师的情绪在一天里也是有起伏的,往往是每天早晨的笑容最灿烂,渐渐地就开始烦躁起来,直到幼儿离园。是的,做幼儿园教师不容易。教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最怕有突发状况。他们多么希望班里能秩序井然,活動能有条不紊。正如一位教师所说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但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点问题。”教师事务缠身、情绪不佳或遇到棘手问题时。就有可能将正确的观念置于一旁。而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二)纪律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约束纪律是指教师在发现幼儿的某一种行为偏离幼儿园规则要求时向幼儿发起的旨在阻止、纠正幼儿行为的互動事件主题。维护班级活動秩序是纪律教育的目的之一,但班级秩序的维护最终仍要指向幼儿的发展。任何以“维护纪律”为名阻碍幼儿发展甚至伤害幼儿的行为,都是应该制止的。这不仅关系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影响幼儿对初步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认同和内化。
在访谈中,有教师提出,幼儿园纪律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散得出去,收得回来”,即在要求幼儿守纪律的同时也给幼儿自由。的确,如果一味地把幼儿规定得死死的,就有可能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体会不到遵守纪律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而给幼儿适当的自由,可以让幼儿在自由中学习自我管理,学习遵守纪律,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我们提倡的是“自由”而不是“散漫”,该有的规则还是要有的。要让幼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体验到只有大家遵守了纪律才会给生活、学习和游戏带来便利。
(三)纪律教育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说理是教师提到的进行纪律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事实上。许多时候教师并不和幼儿说理,而仅仅是制止幼儿的行为,一旦幼儿停止了违反纪律的行为,教育也就结束了。有的教师甚至会用威吓、挖苦的语气来制止幼儿的行为:“你是不想继续玩游戏了吗?”“今天的五角星你不想要了?”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水平,大多数时候他们出现违反纪律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而这些“原因”常常与教师眼中的纪律不相符合。作为教师,应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即便是说理,也要说得让幼儿能够接受。比如,教师可以对大喊大叫的幼儿说:“你的小嗓子累了,要休息一下了。”对摔椅子的幼儿说:“小椅子也会受伤的。”提醒正在排队下楼的幼儿:“要像小猫一样慢慢走、轻轻走,不要像小兔子那样蹦蹦跳跳。”而对于违反“原则性纪律”的幼儿,如倒着滑滑梯的幼儿,我们不妨严厉一些,让幼儿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从而引起重视。我们应提倡“少说教,多体验”,让纪律教育更具体化、生活化,让幼儿更加乐于接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蒙台梭利说,当幼儿处在有秩序的环境中时,他们才能顺应身体的“內部秩序感”,建立守纪律的意识。这或许可以给我们的“体验式”纪律教育带来一些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