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招生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也一直引导着高校招生工作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一所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定为长远办学目标,以自身的建立、成长、发展见证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本科招生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招生工作的发展历程看,它基本是按照国家高等学校招生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变化。1986年以前,学校主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对普通高校按计划招收的大学生实行公费培养,即最初的“单轨制”招生。这一阶段学校办学规模不大,全校招生专业10余个,且全部为地质、勘探等地学类专业,招生人数只有几百人。1986年,国家推行“双轨制”招生,即对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计划内学生实行公费,对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计划外学生,可通过自行缴费或“委托培养”的方式缴费入学。当时学校的招生类型有国家任务普通本专科、地矿系统定向生、保送生、委托培养本专科、自费生、收费走读等多种类型,招生专业数基本稳定在17个左右,招生人数也相对稳定,平均每年招生800人左右。这一阶段,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招生计划外,学校还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点,为地矿单位培养定向生和委培生,为培养地矿行业多层次专业人才服务。1995年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将“双轨制”调整为“并轨制”,高校招生不再有计划外指标,不再分公费和自费,而是改为统一缴费上学,即由学生分担部分培养成本。学校从1996年开始实行全面并轨,本科招生规模大幅增加,招生人数突破千人。1999年,学校成为教育部远程网上录取招生试点高校,考生通过点击鼠标,就可以查看考生报考信息、查阅考生电子档案、确定考生录取专业等。由此,这种快捷、便利的网上录取模式逐步取代以往奔波于各个城市、翻阅一摞摞文本档案进行招生录取的方式,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这也标志着高招录取工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从1975年迁校武汉以来,学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从最初每年招收几百人到现在每年招收4500余人。同时,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学校办学实力增强,学校的招生专业类别由单科性的地质类专业逐步发展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等近60个本科专业;招生种类也由原来单纯的普通文理科发展到现在的保送、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国防生、定向生、少数民族预科生等多种类型。
随着国家对地质行业的日益重视,地学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地学类特色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一直以地学行业发展为依托,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以依托行业的高等地质教育来服务行业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行业内外的认可。同时,工作环境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地学特色的突显,都促使越来越多的优秀考生将地学专业作为报考首选,优质生源的吸纳也进一步推进了地学类高校的人才培养。
二、依托行业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坚持将学校的办学优势与行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立足地矿行业,努力寻求高校、行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结合点,并不断从招生形式、就业引导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为地矿行业和国家重点项目培养了大批地学类高水平人才。作为人才选拔的起点,学校的招生工作一直都围绕着地矿行业的发展和需求,从招生的规模、招生的方式、招生计划的分配、招生专业的调整等多方面人手,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依托行业办学的招生模式,将高等地质教育与行业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依托行业办学,服务行业发展,不断改进地学类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从行业需求人手进行人才选拔,始终以行业发展为核心,凸显地学特色优势,培养行业高级人才。
1.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拓展招生专业领域
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从最初的10余个专业逐步发展到如今的近60个专业,既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又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地球科学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除了对地球表层系统进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调查及机理研究,以及对各类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进行勘查、研究外,还逐步发展对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城市环境与区域规划、国土资源区划与生态环境监测等多方面的研究。学校的招生专业也从传统的地质学、矿产勘查、工程地质等不断扩充和衍生,逐步新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海洋科学(海洋地质与资源)、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多个本科专业,以适应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008年,为更好地贯彻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共建我校的有关精神,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和地矿行业发展形势,依托学校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两个全国排名第一的优势学科,学校新增地质学(地质调查方向)和资源勘查工程(矿产调查与开发方向)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旨在打造一批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开发与评价,满足国土资源行业急需,且有潜力成长为该领域拔尖领军人物的优秀人才。
可见,根据地矿行业的发展不断拓展招生专业领域,调整招生计划,从招生环节把握高等地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一种具有地学特色的高校发展高等地质教育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2.立足优势学科,从招生模式探索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的高等学府,学校一直都注重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作为高校人才选拔的关键环节,招生工作也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从生源环节突显学校的地学特色。2002年,学校赴我国西部地矿单位考察调研。了解到西部地区人才断层严重,尤其是地学类人才紧缺,学校适时提出了西部地区地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并得到教育部、校级领导及有关各单位的大力支持。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制定面向西部地矿单位的定向招生计划,在新疆、陕西、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成功招收首批46名西部地矿单位定向学生。同年9月,学校组织建立首个“西部地矿人才培养基地”,并举行隆重的成立仪式。西部地矿人才培养基地的学生们主要来自西部地区,立志于回到西部就业。通过报考西部地矿人才培养计划,学生们可以享受定向招生的优录条件,人校后由学校根据西部地矿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培养,由定向单位支付学费,并可以在读书期间到定向单位实习。本科学业完成后,他们将回到定向单位,作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再次得到锻炼和培养。西部地矿人才培养基地的成立,开创了学校、地矿单位和定向学生“三位一体”的联合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既保证了西部地矿单位的人才需求,又加强了高校与地矿单位的密切联系。
同时,为充分发挥地球科学的学科优势,学校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地学特色融入招生录取选拔工作,让更多热爱地球科学的学生能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实现人生理想。学校2006年取得教育部自主招生试点资格,从2007年开始就提出具有地学特色的自主招生选拔条件,即对地球科学有浓厚兴趣,或具有地球科学学习潜力、决心长期致力于地球科学研究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选拔。同时,学校还在面试环节专设“热爱地学类”面试组,由学校的地学专家组织面试,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举措充分展示学校的学科优势,吸引了广大热爱地学的优秀学子踊跃报考,为学校地学类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地质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主动服务国家目标,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如何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如何依托行业发展需求,从招生、教学、就业等环节体现行业特色、发挥优势学科作用,在推动高等地质教育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主导行业,都需要地学类特色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
一、本科招生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招生工作的发展历程看,它基本是按照国家高等学校招生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变化。1986年以前,学校主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对普通高校按计划招收的大学生实行公费培养,即最初的“单轨制”招生。这一阶段学校办学规模不大,全校招生专业10余个,且全部为地质、勘探等地学类专业,招生人数只有几百人。1986年,国家推行“双轨制”招生,即对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计划内学生实行公费,对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计划外学生,可通过自行缴费或“委托培养”的方式缴费入学。当时学校的招生类型有国家任务普通本专科、地矿系统定向生、保送生、委托培养本专科、自费生、收费走读等多种类型,招生专业数基本稳定在17个左右,招生人数也相对稳定,平均每年招生800人左右。这一阶段,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招生计划外,学校还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点,为地矿单位培养定向生和委培生,为培养地矿行业多层次专业人才服务。1995年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将“双轨制”调整为“并轨制”,高校招生不再有计划外指标,不再分公费和自费,而是改为统一缴费上学,即由学生分担部分培养成本。学校从1996年开始实行全面并轨,本科招生规模大幅增加,招生人数突破千人。1999年,学校成为教育部远程网上录取招生试点高校,考生通过点击鼠标,就可以查看考生报考信息、查阅考生电子档案、确定考生录取专业等。由此,这种快捷、便利的网上录取模式逐步取代以往奔波于各个城市、翻阅一摞摞文本档案进行招生录取的方式,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这也标志着高招录取工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从1975年迁校武汉以来,学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从最初每年招收几百人到现在每年招收4500余人。同时,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学校办学实力增强,学校的招生专业类别由单科性的地质类专业逐步发展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等近60个本科专业;招生种类也由原来单纯的普通文理科发展到现在的保送、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国防生、定向生、少数民族预科生等多种类型。
随着国家对地质行业的日益重视,地学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地学类特色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一直以地学行业发展为依托,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以依托行业的高等地质教育来服务行业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行业内外的认可。同时,工作环境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地学特色的突显,都促使越来越多的优秀考生将地学专业作为报考首选,优质生源的吸纳也进一步推进了地学类高校的人才培养。
二、依托行业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坚持将学校的办学优势与行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立足地矿行业,努力寻求高校、行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结合点,并不断从招生形式、就业引导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为地矿行业和国家重点项目培养了大批地学类高水平人才。作为人才选拔的起点,学校的招生工作一直都围绕着地矿行业的发展和需求,从招生的规模、招生的方式、招生计划的分配、招生专业的调整等多方面人手,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依托行业办学的招生模式,将高等地质教育与行业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依托行业办学,服务行业发展,不断改进地学类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从行业需求人手进行人才选拔,始终以行业发展为核心,凸显地学特色优势,培养行业高级人才。
1.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拓展招生专业领域
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从最初的10余个专业逐步发展到如今的近60个专业,既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又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地球科学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除了对地球表层系统进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调查及机理研究,以及对各类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进行勘查、研究外,还逐步发展对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城市环境与区域规划、国土资源区划与生态环境监测等多方面的研究。学校的招生专业也从传统的地质学、矿产勘查、工程地质等不断扩充和衍生,逐步新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海洋科学(海洋地质与资源)、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多个本科专业,以适应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008年,为更好地贯彻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共建我校的有关精神,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和地矿行业发展形势,依托学校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两个全国排名第一的优势学科,学校新增地质学(地质调查方向)和资源勘查工程(矿产调查与开发方向)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旨在打造一批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开发与评价,满足国土资源行业急需,且有潜力成长为该领域拔尖领军人物的优秀人才。
可见,根据地矿行业的发展不断拓展招生专业领域,调整招生计划,从招生环节把握高等地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一种具有地学特色的高校发展高等地质教育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2.立足优势学科,从招生模式探索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的高等学府,学校一直都注重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作为高校人才选拔的关键环节,招生工作也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从生源环节突显学校的地学特色。2002年,学校赴我国西部地矿单位考察调研。了解到西部地区人才断层严重,尤其是地学类人才紧缺,学校适时提出了西部地区地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并得到教育部、校级领导及有关各单位的大力支持。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制定面向西部地矿单位的定向招生计划,在新疆、陕西、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成功招收首批46名西部地矿单位定向学生。同年9月,学校组织建立首个“西部地矿人才培养基地”,并举行隆重的成立仪式。西部地矿人才培养基地的学生们主要来自西部地区,立志于回到西部就业。通过报考西部地矿人才培养计划,学生们可以享受定向招生的优录条件,人校后由学校根据西部地矿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培养,由定向单位支付学费,并可以在读书期间到定向单位实习。本科学业完成后,他们将回到定向单位,作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再次得到锻炼和培养。西部地矿人才培养基地的成立,开创了学校、地矿单位和定向学生“三位一体”的联合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既保证了西部地矿单位的人才需求,又加强了高校与地矿单位的密切联系。
同时,为充分发挥地球科学的学科优势,学校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地学特色融入招生录取选拔工作,让更多热爱地球科学的学生能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实现人生理想。学校2006年取得教育部自主招生试点资格,从2007年开始就提出具有地学特色的自主招生选拔条件,即对地球科学有浓厚兴趣,或具有地球科学学习潜力、决心长期致力于地球科学研究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选拔。同时,学校还在面试环节专设“热爱地学类”面试组,由学校的地学专家组织面试,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举措充分展示学校的学科优势,吸引了广大热爱地学的优秀学子踊跃报考,为学校地学类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地质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主动服务国家目标,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如何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如何依托行业发展需求,从招生、教学、就业等环节体现行业特色、发挥优势学科作用,在推动高等地质教育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主导行业,都需要地学类特色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