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愿意,请带孩子去旅行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微信里看到一篇介绍乐嘉带4岁女儿穿越沙漠的文章。读后,确实震撼,也引发了我的诸多思考。恰如文中所问,你能相信,一个4岁的小女孩,用了4天的时间,走了74公里,腿上脚上全是疹子和泡,只为徒步穿越沙漠吗?不理解的人,认为乐嘉在折磨孩子。而乐嘉表示,自己的初衷不过是带女儿出去玩。当然,他也说过,他希望女儿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如果孩子这么小的时候都能坚持下来,长大以后很多困难也能自己克服。爱,是什么?温暖照应是爱,安全看护是爱,而带孩子出行,让她从小接受一些磨练,谁又能断定乐嘉不是爱女心切呢?文中还说到,美国有一个年龄更小的背包客,他的“背包客”生活从出生5天后就开始了。到他2岁时,他已经跟着父母,去过40个州,攀爬过美国最壮丽的山脉,去过位于海平面3000米以上的千岛湖。
  这让我想起了在旅美途中,我看到过不少美国父母带着很小的孩子出行。在华盛顿蜡像馆里,我还看到一位男士推着几个月大的女儿转悠。在艺术博物馆,我们正欣赏着一幅幅画作,突然一个女孩的哭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循声望去,一位白人妈妈推着一辆双人婴儿车,一边往前走,一边看画。左边的孩子不知为何哭叫。我好奇地走过去,奇怪,这孩子忽然不哭了。我竖起大拇指给她们的妈妈,白人妈妈笑着看我们。这时候又奔过来一个稍大一点的女孩,我刚要确定她家有三个娃,伙伴碰了碰我,让我看这位白人妈妈胸前,我才发现妈妈胸前还兜着一个呢。这几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一点,居然有四个。这时她丈夫也過来了,满脸友好的笑容。我对他们领着一堆“小不点儿”来看画展,既感到新鲜又充满疑惑。
  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推婴儿车的爸爸妈妈,带着他们大大小小的孩子,观风景,看人文。至于存留在我们头脑中的习惯性疑问:这么小的孩子能不能看懂?似乎他们并不多想这个问题,也许,他们可能很好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只是我们还未懂。
  检视我们的思维,常常被固有的认识所羁绊,认为孩子还小,看了什么也记不住,似乎记住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却忘记了感受、熏陶、精神的栽培,这样的影响看起来是无形的,却也是长远的。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精神胚胎还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经形成。孩子的心理感受忽视不得。他们虽然年纪小,有些经历未必都能记得,但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会深深留在其精神世界里,影响其日后长远的发展。
  在我们的这次旅行中,不到两岁的雅馨,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最小的成员。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她。在孩子看来:“大家觉得我还小,觉得我看不懂,或者认为我还不记事,但我的爸爸妈妈不这么认为。瞧,为了让我和大家一起观看羚羊彩穴,我爸爸抱着我走那么难走的路,浑身都湿透了。还有我妈妈,要么抱,要么用小车推我,一路上她最辛苦!”
  半个多月的旅行中,雅馨相当配合,不闹病,不哭叫。不论走到哪里,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尽情地关注、用耳朵用心地倾听。有时,导游或什么人在讲话,我悄悄从侧面观察她,她会较长时间盯着看,也在用心听。那流着口水的很专注的小表情,让人顿生爱怜。雅馨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我们和她相处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尤其旅行途中能明显感受到了她飞跃性的进步。从自己吃饭时抓得满脸花,到动作越来越灵活、到位。语言从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出蹦,开始连成短句表达。因为两种语境(英语、汉语)交互进行,词语也在不断丰富。因有两个姐姐作伴,学习无处不在,她的见识逐渐扩大。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当遇到妈妈或姐姐们离开的时候,她会哭叫,但当我们向她讲清她们是去干什么的时候,她就安静下来了。成人那一连串的词语组合,我觉得她未必全部能听懂,但她却能因此而不再哭闹。一个有主见不盲从,又能讲清道理安静接受结果,肯努力与成人沟通认知的孩子,怎能不让人喜欢呢!
  我越来越理解美国家长带孩子出门旅行的目的,看看这无处不在的大自然、大社会,见识精彩各异的风景和人生,让他们自己去感知世界、挑战自我。相比关在钢筋水泥里,不受任何风吹雨打,不吃半点行路之苦,不受丝毫体肤之劳,一心只以书本学习为要务,大把童年时光只有动画片相伴,或在电脑游戏中度过的温室弱苗,这样的旅行难道不是人生最奢侈的经历,最豪华的精神盛宴吗?
  《书生》中曾写道:“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
  为孩子精神的构筑,心灵的放养,假如愿意,请带他们去旅行!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教室里突然出现了许多蚂蚁。只见几个幼儿围住蚂蚁指指点点,嘴里还嚷嚷着:“快看快看!这里有好多蚂蚁啊!”“教室里怎么会有蚂蚁呢?它们从哪里来的?它们在干什么呢?”……教室里的不速之客——蚂蚁,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大家对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探索蚂蚁的主題之旅开启了!关于蚂蚁,我想知道  幼儿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交流着:“蚂蚁喜欢吃什么呀?”“蚂蚁是不是都长一样啊?”“蚂蚁的家在哪里?是
期刊
一、案例背景  2018年11月,我园承担了山西省规划课题“高宽课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园本化的实践研究”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幼儿园一日作息制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我园的一日作息中幼儿消极等待和时间碎片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幼儿在园时间为8.5个小时,其中生活活动占据的时间为47.06%,包括早餐、早点、午餐、午点、喝水、洗手、如厕等环节;户外活动占17.74%,包括早操、户外散步、户外游
期刊
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得有用的、新的知识经验。对幼儿来说,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必须具有吸引力,能让幼儿自觉自主选择区域活动,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和操作。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法和特点,在解读幼儿当前“水平、能力”的基础上投放活动区材料,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在运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探索,从而获得新的
期刊
从教20年来,我深感幼儿园集体活动正经历巨大的变革与创新,我们的教育观、儿童观在不断改变、更新,在不断推翻、重塑、再推翻、再重构中行进。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在课程观上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让幼儿的童年回归游戏,让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照亮孩童。那么幼儿园集体活动该何去何从,该如何在继承与扬弃中保留这一教学的抓手,使它在课程游戏化的指引下既能更加科学,又能助推幼儿的成长与教师
期刊
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大背景下,我园作为第四批省课程游戏化建设单位,在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号召下,不断学习省、市级相关文件精神,听取各方专家的建议,从申报——立项——实践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旨在让园本课程建设变得更具操作性、更赋地方性、更贴近幼儿生活、更满足幼儿当前需要。此外,我园通过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不断创新教育实践,从理念到行为对课程游戏化的建设有了更全面的思考。一、理念先行,实践优化——增
期刊
近些年,国内外都掀起了绘本阅读的热潮。绘本图画优美,语言简洁,故事有趣,大大激发了儿童阅读的兴趣,有些绘本还受到成人的喜爱。绘本除了本身的叙述和绘画手法以外,还源于它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现以绘本《蚯蚓的日记》为例,从多角度展现绘本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价值。一、蚯蚓外表,天真孩童  这本绘本描述的是一只咖啡色蚯蚓的故事。它每天钻地洞,吃垃圾,学习各种蚯蚓的生存技能。但仔细阅读后发现,这只蚯蚓虽然披着
期刊
“十三五”期间,我园立项开展了省级规划课题“幼儿园创意生活建构中引入‘成长故事’机制的实践研究”,旨在以“成长故事”为载体,建构我园创意生活,使幼儿园各项活动回归儿童成长的核心。教师、家长以及幼儿共同创造富有儿童生命成长意义的生活,使幼儿园创意生活建构过程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性建构,充满对儿童的关照,温暖而长久。一、“成长故事”在观察记录中“起”  成长故事之“起”体现在对成长故事的观察记录中,观察
期刊
作品阐述:  作品类别及材料:母鸡和小鸡属于益智类玩教具。主要以不织布为主料,粘扣、填充棉、各类夹子、硬纸板等为辅料。  创新点:本玩教具借用母鸡、小鸡、毛毛虫的可爱造型,使数学操作活动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更有趣;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安全性:以不织布为主要材料,以粘扣、夹子、填充棉、硬纸板等为辅料制作而成,材料本身具有安全性、色彩鲜艳、牢固耐用的特点。使用方便、安全,
期刊
一场疫情,让我们被迫宅在家中,却也带给我们难得的、安静的思考时光。还记得去年秋天,一群孩子围着陈爷爷,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陈爷爷,你听,沙沙沙、沙沙沙,好听的声音哪里来?”“陈爷爷,看,落叶在‘下雨’吗?”“陈爷爷,为什么有些落叶上有一个个小的洞洞?能不能用来吹泡泡?”……就这样,孩子们与陈爷爺开启了别样的“约会”。  孩子们口中的“陈爷爷”是我园的一名后勤工作者。一说到后勤,大家就会认为是在幕
期刊
从小重视阅读的我,从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坚持为他读故事。不论是从孩子的年龄还是从孩子喜好等角度,总会给孩子选到合适的书。在暖暖的灯光下,我读书给他听,一页一页,一本一本。自从孩子上大班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独立阅读的能力,因为我知道孩子上小学后会开始识字,也会在学校里读课文,所以他要有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尽管只要孩子愿意,我依然会读给他听,但是现在儿子已经可以独立阅读,而且还愿意读书给我听。我们俩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