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学院的食堂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一届很不幸,正赶上大学生军训热火朝天的年代,加上新换了校长,三把火的头一把火就烧到了食堂。想想看,军训和食堂联系起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每天早晨,我们穿着迷彩服站在食堂门口集合,等班长点过名之后,拿着统一发放的搪瓷饭碗,排着整齐的队伍,在上几届师哥师姐们俯视的目光中缓步进入。我们的饭菜是学校统一安排的,无视性别与体重以及胃容积的大小。正常而言,早餐是两个肉包子加一碗粥,午餐是一块猪排、两个肉圆、三种蔬菜、一碗汤、三两饭,晚餐一般与午餐类似,最多把肉圆换成肉糜炖蛋。这些菜,对于那些胃口不好或者想保持苗条身材或者准备减肥的女生来说,简直是煎熬。又不能倒掉,墙上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贴着一张标语:“浪费粮食就是最大的犯罪!”更何况门口站着两个凶神恶煞的男生,眼睛就盯着别人的饭碗看。如果发现你饭碗里有剩菜,对不起,你不能出去,必须吃完才能走。
  于是我开始装病,宁愿在宿舍里啃饼干也不愿意去食堂,结果惊动了当时年仅26岁的班主任。他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瞄了我一眼,喝令我去食堂。那一天,因为我是最后一个去打饭的,食堂大叔特地给我加了一块猪排。
  三个星期以后,我就发誓再也不照镜子了。我的长发在刚进校的时候就被部队的教官动员剪成齐耳短发,那也算了,大家都剪了头发。可是,我原本纤细的腰身硬是被这种强制吃饭折腾得全无美感。哲人说过,当你无力与命运抗争时,那就向命运妥协。我开始学会大口吃肉,大碗喝汤,闭上眼睛,再肥的红烧肉也能咽下,从小就不碰的皮蛋也能吃两个。只是有点怅然地发现,高年级男生的目光已经逐渐远去。而我们宿舍的女生们都放弃了紧身牛仔裤,自觉自愿地归入“黄花菜”的行列中。
  当三个月的军训时光终于结束,每个人手里都拿到一张集体照的时候,竟然发现很难一眼认出自己,因为大家都是一张黝黑的圆脸。尤其是我们宿舍的四个女生,站在那里像四个冬瓜,还笑得那么没心没肺的。这张照片立马就被我塞进了抽屉的最底层,发誓永远不要再看见它。
  此后,我开始了一段与电力学院食堂毫无牵连的幸福生活,基本上以各种零食作为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至于食堂的肉包、大排、酱蛋等都被我统统归结到“饲料”的行列。每次去教室,我几乎都是绕着食堂走,因为我曾经公然宣称一闻到食堂的气息就会吐。开始的确是这样的,可是后来,我有点绝望地发现自己居然有点想念那些“饲料”的味道,尤其是中午十二点的时候闻到从窗口隐隐飘来饭菜的香味。
  直到有一天,从食堂上方飘来的糖醋小排的味道让我失魂落魄,居然在考试时一不小心把笔记本垫在课堂小测验的试卷下,结果被老师当场赶出课堂。那天中午,我一个人坐在食堂里吃了两盘糖醋小排。
  大三的时候,食堂有了明显的商业意识,开始引进一些小商小贩的花样,比如貌似蛋饼的卷饼、伪装成蛋糕的玉米发糕,以及比拳头大的烧麦和难以清晰辨认的小笼馒头和生煎馒头,诸如此类,常常会引起众多排队打饭者的惊叹,常常会有如此对话:“哎,哥们,你那碗里是什么啊?”回答:“不知道啊,尝不出来是什么,看上去是吃的。”
  很多年以后,有一次我整理书橱,一张照片掉在了地板上,一群笑得傻呵呵的男生女生站在草坪上。忽然,我发现自己其实很怀念那些与电力学院食堂有关的岁月,那里面藏着一个十七岁女孩的单纯和天真,不仅仅是往事……
其他文献
我第一次住校,群居的日子给了我不少新鲜感。宿舍的舍友们不同的地方,卧谈会上谈谈自己的生活环境让彼此的距离拉近了些。  宿舍有个让大家讨厌的人,她是我这八个女主角中年纪最大的,单名一个“兰”字,我们都称她为兰姐。在她身上,我们总能发现能用很多对反义词来形容她。  兰姐是大方的,她来自微山湖,微山湖的松花蛋特别出名,刚入学她就拿出她家乡出产的速食袋装松花蛋分给我们,她恨不得每个舍友手里塞五个,我们纷纷
期刊
我是在填报志愿时才意识到高考是件大事。  那天晚上,父亲戴着眼镜,拿过填报志愿的指南,坐在沙发上默默地看了很久。我们父子俩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长时间相对了。那时候父亲40多岁,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注视他戴着花镜的样子。  不久前,他刚刚发现自己的眼睛花了,而我已经到了高考的年龄。  因为戴着花镜,强壮的父亲露出了一丝老态。他一页一页地翻着院校指南,专注阅读的神情,似乎在决定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我觉得这对
期刊
如果你经常一个人去吃饭,在舍友聊得火热,你插一句瞬间就冷场的时候,就该好好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宿舍人际关系出了什么问题了!有的人和宿舍里的每一个人都相处融洽,轻轻松松就当了舍长,从不曾落单过;而有的人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室友疏远,让本来就在异地读书的自己倍感孤单。如果,你正遭遇着这种宿舍“冷暴力”,那么,下面几点将是为你排忧解难的“良方”。  不要总是成为宿舍里的“噪音源”  一个宿舍,往往是由来自不
期刊
“穷孩子没有春天?”考上大学并不是走向春天的开始,有许多家境贫寒的同学,在走向大学的那一刻,看到了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笔记本电脑、ipad、iPhone、名牌服装、高档化妆品……这些无法弥补的物质鸿沟往往把他们推向自卑的深渊。  那么贫寒子弟的大学该怎么过呢?  “我一个人可以到学校”  至今我还记得开学第一天的忐忑不安和挥之不去的忧虑,当所有人都在为脱离了枯燥乏味的高中生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自由
期刊
被盯恐惧症,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种。有被盯恐惧症的人或因自幼遭受心灵创伤,或因天生胆小懦弱,处在人群中总觉得有人在盯着自己。当他们处于人群中并自我感觉到被别人盯着看时,动作会变得笨拙,以至于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因此他们不喜欢处于人群中。
期刊
去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在闻名遐迩的“石渠宝笈”特展映衬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问世。本片有别于传统拍摄故宫的纪录片,不是像《故宫100》和《故宫的至宝》等纪录片侧重于介绍故宫展品与历史的考量,而是为大众呈现了故宫工作人员修复文物的日常,平实中见真情。  机缘巧合,我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修读了文物保护技术的课程,有幸在故宫博物院的修缮技艺部学习、实践过几次,纪录片中的许多场景和画面让我回想起
期刊
从张爱玲、王安忆笔下阴郁奢靡的旧上海到郭敬明、韩寒笔下光芒万丈、物欲横流的大都会,从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上海滩》、电影《小时代》到今年的热播剧《欢乐颂》,我们在文学作品、影视剧中看到、听到不同的上海风情,有优雅婀娜的旗袍女郎,有战火纷飞的时代印记,有记录上海人生存的现实故事,有年轻人追梦上海滩的青春过往……这些定格在书页和胶片中的记忆以另一种方式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在光与影的翩然飞舞中,我们所感知
期刊
伊斯兰风格的东方语学院、维多利亚风格的英语学院、东瀛风格的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没错,这里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园里,墙上攀爬的绿藤低语,木椅上的背影静默,厚重的咖啡香气宛如一缕加州的阳光。年轻的男孩女孩用浪漫的法语诉说爱情,用热情的意语激扬青春,用悠扬的西语追忆过往……在教室里,学子们模拟着国际会议的现场,用各种外语练习着同声传译,畅谈着要去往世界各地。未来注定跌跌撞撞,但我们的青春可以有“语”众不
期刊
有人说,《欢乐颂》里的樊胜美简直就是HR的教科书:“我们是GPS,我们是114,我们是911,我们不叫雷锋,我们就是现实中的HR。大事小事麻烦事,事事都找HR,这难道不是HR的生存状况吗?HR是万能的,没点专业底子还是别进HR圈!”不管怎么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像解开一团团纠缠在一起的麻绳那样耐心地、有条不紊地解决公司人事上的琐碎事情是每一个HR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在HR圈
期刊
如果说北大人踌躇满志,清华人埋头苦干,那么复旦人则宛若行云流水,敏捷、细腻、精致、闲适。《尚书大传》中记载:“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也许是因为地处上海这样一座繁华时尚而又不失文艺小资的城市,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是温和、精致的,而骨子里却是骄傲的。那是一种不动声色的骄傲,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复旦学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来复旦大学快四年了,在这里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我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