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之名,从心出发

来源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515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他从中国国情出发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坚持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和教育传统。我们要与时代接轨,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学陶师陶研陶”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在交流中共同成长,进而推动教育的发展。本文紧密结合新改革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深刻阐述了在学陶师陶研陶过程中的理论认识及教学经验。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初中语文;教育影响;教学
  作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丰富,言论精妙,他的很多观点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推崇,也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相辅相成。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他始终坚持在教育的岗位勇往直前,始终心甘情愿地奉献着自己,他将自己确定的教育目标当成了生活的准则,把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所以,今后我们也都应当把所学到的陶行知教育精神赋予到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切实把陶先生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一、陶行知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生命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原则:生命是教育,社会是学校,教学是一体。在建立生命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的六个解放观点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陶行知先生以自己的教育实践建立了高尚的师德建设模式,研究了教师的道德观,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心中。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而今虽时代变迁,陶行知的教育主张却依旧与时俱进着,不断钻研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这是我们学陶师陶研陶必须要做的。陶行知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在今天,陶行知思想仍然是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依据,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也必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献出不可估量的力量。陶行知曾经提出过的“四全教育”,即“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全球教育”,无疑,陶行知先生这种无私的教育理念,是中国精神的完美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我们要不断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全面地引领现代教育的发展,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因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的生命教育理论,仍然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具有永恒的学术生命力。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运用
  1.使用多感官教学,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是指从学生多器官解放还学生以自由,从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感官,积极营造生动而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细腻的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使脑、眼、耳、口、手和心互相理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实践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了解文章包含的真情实感,了解作者是运用何种方法突出童年之“趣”的。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一首《童年》的歌曲引出新的课题,让学生在熟悉、放松的课堂氛围中了解新知识,一边播放歌曲一边为学生解说:童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那些难忘的儿时经历,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回忆,看看他童年的乐趣吧!先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解鲁迅作品的創作风格。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从文中获得的信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作者儿时的两段经历,记录了他从儿时的游戏玩耍到读书学习的成长经历。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从细节的描写,如“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似乎”的含义,又如作者以景物渲染感情的写作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儿时作者的心理,用心去感受,对课文细节进行深入的感悟和探讨。另外,鲁迅先生的这种写作手法也可以运用到学生的日常写作中去,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个小练笔:回忆一下自己儿时难忘的故事,讲述自己真实的情感经历,如果学生能把稀松平常的小事写得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紧紧扣住“趣”字,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也会让学生明白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表现,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核心素养。
  2.以学生为主体,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这条线是知识的开端,陶行知先生认为理解来自实践,实践是人们理解的基础。这要求教师从现实出发,一切都必须以学生为基础,无论是学术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会倾听学生和欣赏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再创造,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自己的联想。懂得倾听,才能看到学生的潜力与能量;懂得宽容,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走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广大教育者面前。事实上,转变教学理念的最早体现是,在孔子教学中按照自己的能力教学,注重学生个性与才能的差异性,进而按照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走班教学也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和个人意愿,进行一定程度的针对性教学。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参照走班教学的模式实施教育,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与了学生自己选择的权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加大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但对于自制力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实现学生主体与高效课堂的平衡发展,是初中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以苏教版李白的《行路难》教学实践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能参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的表面意思已非常不易,但要求他们品味诗句、进行鉴赏才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使用分组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学生的第一组负责疏通课文的意思,第二组学生解读文本中的关键字和关键词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意境由第三组学生完成。这种教学策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使语文教学课堂生动又有效,每一位学生既投入又自信。在初中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所以教师也应教导给他们一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品质和传统,如《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能让我们感受李白不惧苦难、勇于面对的坚韧精神。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代经典作品,许多都传递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美好精神,这些对学生甚至是教师的精神健康发展都十分有益。   3.用爱浇灌学生心灵,把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追求的,教育是充满情感的,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逐渐变化的过渡时期,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深刻的认识,要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学会接纳学生的意见,分享学生的喜悦。教师还应该实现教学资源,内容和方法的实用化,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并注重实践的意义,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苏教版名著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在筑路情节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让人倍增勇气与力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名著中感受形象,主动表达情感,细腻体会生活,真切表达自我,让学生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题目的具体含义,组织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通过理解文学著作来理解人生和社会,感悟世界和历史,透过文字塑造的意境或形象得出有思想价值的理性结论,内化为自身的灵魂和血肉,渗透其生命的全过程。这些都有助于转变学生的自我个性,完善学生的性格,有利于学生发展成身心健康的人,使他们积极面对成功与挫折。这样的阅读理解方式是学生真正需要接触的,要让阅读发挥正确的作用,在失意时为学生指引方向,也告诉他们不能因胜利而骄傲。初中时期正是需要精心呵护心灵成长的重要时期,阅读可以在学生面前呈现不一样的世界,引导他們感受和体验,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满足,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经验,并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学反思
  陶行知认为人是各不相同的,人们所教授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也都不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避免一刀切,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差异,不要使用相同的标准衡量学生,如果长久于此,从长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会受挫。特别是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学习的信心就会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作用,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所收获。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不同个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制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以把教学组按照低、中、高三个层次,列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安排适当的教学活动,使用不同方案辅导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做到重视学生个体,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指引着方向,作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活动家。陶行知先生留下的深厚文化与教育遗产,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让这种思想真正落地生根,真正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思想引领着中国教育前进的方向,作为未来的教育者的我也应当深入研究,使之赋予新的内涵,使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让陶行知的思想在我们的教育中牢牢扎根,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为学生的学习发展道路指引方向,努力成为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民教师,始终对语文教育充满信心和希望,相信中学语文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陈雨嫣,季卫兵.陶行知劳作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教育评论,2019(05):163-166.
  [2]张亚群,冯寅.陶行知的文化观念及其教育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05):28-33.
  [3]孟丽. 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8.
  吴刚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昆明实验学校(天娇校区)
其他文献
摘要:現代教育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学习效果及情感培养有着直接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高中英语教学中四位导图的应用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政府承担的退休金支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日趋减少的劳动力要养活越来越庞大的退休群体。与之对应的是近年来志愿者大量流失的问题。养老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扶助,为此设计一个完善的基于互联网+的养老生态系统和志愿者服务体系,来更好的解决当下的养老问题以及更好得规范管理志愿者这一群体。  关键词:还巢 养老 志愿者 互联网+ 设计 引言:  互联网+是指
期刊
【摘要】中学是处于青春期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老师应该注重学生们的人格培养,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也是培养他们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教育越来越重视的人格的培养,劳动教育与人格培养,这两者相互结合,能更好的让中学生们健康的成长,并且老师也应该注重自己的方式来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对他们做好一切管理工作,劳动教育同样也是培养学生们全面发展的一个教育方式,在劳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期刊
摘要:物理作为初高中基础学科,有极其特殊的学科特点,物理不是工具学科,而是科学学科,极其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众所周知,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深度讲解,二者在运动学、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等方面均存在交叉点。鉴于物理学科特点,以及提升学生思维深度,广大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在讲述过程中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的同时,侧重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笔
期刊
摘要:当前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新型信息化时代。在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发展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极大改变以往以黑板加粉笔单一授课模式的束缚,使学生能够领略并体验到全新的学习方式,进而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针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
期刊
摘要:针对如何让学生适应中专电子专业物理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本文从树立起学好物理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自信心;兴趣;循序渐进;学法指导;思维习惯  在中专学校电子专业,《物理》是一门基础课程,起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也是电子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所以学好物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下面探讨下如何提高
期刊
摘要:“生活”是指我们生存过程中一切行动和活动的总和;而“生活化”在文学创作中是指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真实地反映生活。高中语文是一个人文思想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实践性较强,语文知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若是想学好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
期刊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恩格斯指出:“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创新精神,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特征,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加强创新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积极引导、激发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两个要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数学作业的综合性。通过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组织和引导,加强小学生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知识的能力,是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作业训练具有明显的机械化和模板化,综合性作业训练则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对于小学生综合学科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综合性的作业练习需要从作业设计中进行着手和研究,作为小学数学课堂延续的作业练习,是巩固小学生学习数学
期刊
摘要:在新时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的物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能力,从而不断发挥初中物理教学的作用。因此,在新时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将有效教学的理念落实到物理教学课堂当中,从而能够早日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实验教学;问题引导;教学情境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教师总是采用单一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