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宜川处于过渡地带,导致宜川方言的归属问题争议诸多,到底是归入中原官话关中片还是汾河片,依然是一个问题。本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的内部相似度、历史发展特点两个方面,论证了宜川方言划归为中原官话关中片这一事实。我们的研究旨在引起人们对方言过渡地带的重视,使今后宜川县的方言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
关键词:宜川方言;中原官话;关中片;方言归属
作者简介:范候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3
宜川方言作为陕北地区中原官话的特殊代表,它连接着陕北方言与关中方言两大区域,是陕西方言研究中不得不提的角色,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气息。宜川方言的归属问题,必然值得我们关注。
一、宜川方言的归属
杨春霖教授曾说过说:“至于被包围在陕北地区里的关中话(宜川、黄龙、洛川等六县话)这究竟是关中话走出了行政区划的界线,还是陕北话的变异成果?暂时还回答不了。”宜川地处陕北地区,却为何被划入中原官话区?处在陕北晋语与关中官话之间的过渡地带的它究竟何去何从?综合来看,关于宜川方言的分区大致有如下一些观点:
其一,《中国语言地图集》①的分类。
表1将宜川归入中原官话的关中片。
其二,邢向东、郭沈清提出的新的观点主张对上表做出了调整,即将延长放到了晋语志延片,将陕西省沿黄河沿岸的宜川、韩城、合阳、大荔划归中原官话汾河片。如下表:
从表2可以得出,邢、郭主张将宜川划归为中原官话汾河片的解州小片。
其三,王临惠、张维佳在他们的论文中主张将中原官话汾河片和关中片合并为中原官话关中片。认为汾河片和关中片具有内部一致性,“音类和音值的相同或相近,使两片方言在听感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尽管本地人不容易将各自的方言相混,但外地人经常将晋南人当作关中人。”[3]以此推论,王、张二人认为宜川话应归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
我们比较赞同王临惠、张维佳的观点,即认为宜川应该被划入汾河片与关中片合并而成的中原官话关中片。
二、宜川方言归属的原因探析
我们之所以认同宜川方言划入汾河片与关中片合并而成的中原官话关中片这一观点,是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2.1语言内部相似度高
首先,从语言的内部相似度来看,宜川话与陕北晋语截然不同,却与关中话相似度很高。
结合孟万春对宜川方言语音特点中的声调部分的研究结果,即宜川话共有三个声调:阴平31、阳平24、上去55,单就声调而言,虽都在陕北地区,宜川话与陕北晋语差异巨大,入声在宜川话中已经消失。
从表4中明显可以看出以下内容:所列方言去声调皆为高平调55;华阴—关中地区的中原官话关中片代表,单在四声中,阴平、去声便与宜川相同;而西安、蒲城、蓝田等地区的声调与宜川的阴平调、去声调相同;韩城、扶风、麟游的阴平调、阳平调、去声调都与宜川话相同。
由上面表3、表4可以得出,宜川话与中原官话区的关中片内部一致性很高,可以作为将宜川话划归为中原官话关中片的证据之一。
2.2历史发展使然
其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宜川与晋南的一些地区语音相近,并且在历史行政、水路交通、人口往来等方面与晋往来密切,古老的秦晋方言更是息息相关。但是,关中方言依据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其他的方言影响深远。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宜川话依据其与晋的密切关系划归到关中方言汾河片,再加之关中方言的权威影响,便可划归到汾河片与关中片合并而成的中原官话关中片。
秦晋方言自古关系密切。近来邢向东与王临惠等学者,大量介绍了秦晋两河的方言状况,并提出“秦晋两省沿河方言,南北差异大于两岸差异”、黄河的“横向贯通,纵向阻隔”等新的支持宜川话入汾河片的观点。秦晋两省隔黄河相望,在汉代同属秦晋方言,汉代扬雄的《方言》更是对秦晋方言密切关系的一种证明。邢向东等人在《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的绪论中谈到,“秦晋沿河方言从古秦晋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并演变,沿河方言有许多深层的共同点,其中不少可以在古秦晋方言和唐宋西北方言中找到源头……”那么,如此看来,宜川所处的秦地和晋地的方言渊源颇深,这为将宜川方言归入汾河片提供了证据。但同中有异,正如他们所论及的,“晋语封闭方言发展缓慢,关中方言不仅演变速度快于晋南方言,而且凭西安的优势地位,对晋南方言施加了强大的影响。”“在白读层,陕西一侧方言受山西影响大,多属以山西为中心的某一次方言,但就文读层来看,南部地区的情况恰恰相反,是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方言对晋南影响大,晋南方言向关中方言靠拢……”确实,关中方言与晋南密切相关,但关中方言影响力更大。
2.3关中方言具有绝对性优势
早在北宋时,秦晋两省的行政中心,北部为山西领陕西数县,但是在南部,行政中心是陕西永兴军路领山西沿河地区数县[5]。这是历史中秦的影响力增强的表现。而关中方言属南部方言,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当然也会促进方言的快速发展,与关中相应的晋南部分发展也是快于晋西北地区。“晋南和关中历史渊源更加密切,历史上的秦晋并不完全以河为界划分:晋曾拥有过河西,今韩城到潼关春秋时曾属晋国;战国时,魏曾獻河东四百里于秦……”。晋南和关中颇有渊源,这密切的联系必定会使得方言具有某些共性,那么将汾河片归为关中片也不是不可能的。况且关中片与汾河片密切联系,它们又在陕北、晋西北乃至内蒙古、宁夏、甘肃一带影响重大,用邢等的话来说,“秦晋方言同为唐宋西北方音的直接后裔。”
此外,南部中原官话区土地平旷、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与主流文化密切联系。 再者,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人口迁徙等原因,我国西北地区与关中方言整体语感相近的地点方言有很多,约占西北五省区地域和人口的60%。加之晋南运城等县市以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陕甘宁回民起义失败后迁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國的东干族,国内外说关中方言——即广义的陕西方言的人就更多了。而今南疆驻军屯田,加之陕甘移民,回民起义,关中方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南疆的基础方言便是关中话。
“据张盛裕,张成材(1986)指出甘肃东部48个县市及西部的敦煌方言属中原官话……刘俐李(1993)及周磊(1986)等指出新疆全区75处汉语方言中,中原官话共44处……侯精一、温端政(1993)指出晋南运城、芮城、永济、平陆、临猗、万荣、河津等24个地点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其中运城等处方言与观众方言声调语感相近。”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晋南等地方言是中原官话,即关中话,可见中原官话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我国西北部汉语方言的主体是关中方言这一事实,与陕西等省区的建置沿革有很大的关系。元中统三年(1262年),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有85%的地域说关中方言。长安为十三朝古都,是周秦汉唐等王朝的国都或京畿之地,以西安方言为基础,形成了关中方言,与关中交往频繁的地区(晋南、陇东)也说的是关中方言[4]。当然延安等处方言与关中方言相近是由于离关中方言区很近的原因,这便是权威方言的影响力的体现。
秦晋之间的密切联系再加之以关中方言的影响力,把宜川方言归入汾河片和关中片合成的中原官话关中片,也是实至名归了。
结语:
宜川县的方言处在陕北方言区与关中方言区的特殊过渡地带,它在宜川县支离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理环境和动荡的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下,独具特色,形成了特殊的分布状况。此外,宜川的方言无论是从语言的内部相似度出发还是联系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把它归入汾河片与关中片合并而成的中原官话关中片都是有道理的。宜川方言的研究需要把它与特定的历史、地理、人文条件结合起来,才能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参看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中国语言地图集》,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B7 和文字说明。
参考文献:
[1]杨春霖.陕西方言内部分区概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64-70.
[2]邢向东,王临惠,张维佳,李小平.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王临惠,张维佳.论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归属[J].方言.2005,(4):372-378.
[4]孙立新.陕西方言漫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孟万春.宜川方言语音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7,(1):24-26.
[6]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1989.
[7]宜川编纂委员会.宜川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8]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关键词:宜川方言;中原官话;关中片;方言归属
作者简介:范候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3
宜川方言作为陕北地区中原官话的特殊代表,它连接着陕北方言与关中方言两大区域,是陕西方言研究中不得不提的角色,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气息。宜川方言的归属问题,必然值得我们关注。
一、宜川方言的归属
杨春霖教授曾说过说:“至于被包围在陕北地区里的关中话(宜川、黄龙、洛川等六县话)这究竟是关中话走出了行政区划的界线,还是陕北话的变异成果?暂时还回答不了。”宜川地处陕北地区,却为何被划入中原官话区?处在陕北晋语与关中官话之间的过渡地带的它究竟何去何从?综合来看,关于宜川方言的分区大致有如下一些观点:
其一,《中国语言地图集》①的分类。
表1将宜川归入中原官话的关中片。
其二,邢向东、郭沈清提出的新的观点主张对上表做出了调整,即将延长放到了晋语志延片,将陕西省沿黄河沿岸的宜川、韩城、合阳、大荔划归中原官话汾河片。如下表:
从表2可以得出,邢、郭主张将宜川划归为中原官话汾河片的解州小片。
其三,王临惠、张维佳在他们的论文中主张将中原官话汾河片和关中片合并为中原官话关中片。认为汾河片和关中片具有内部一致性,“音类和音值的相同或相近,使两片方言在听感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尽管本地人不容易将各自的方言相混,但外地人经常将晋南人当作关中人。”[3]以此推论,王、张二人认为宜川话应归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
我们比较赞同王临惠、张维佳的观点,即认为宜川应该被划入汾河片与关中片合并而成的中原官话关中片。
二、宜川方言归属的原因探析
我们之所以认同宜川方言划入汾河片与关中片合并而成的中原官话关中片这一观点,是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2.1语言内部相似度高
首先,从语言的内部相似度来看,宜川话与陕北晋语截然不同,却与关中话相似度很高。
结合孟万春对宜川方言语音特点中的声调部分的研究结果,即宜川话共有三个声调:阴平31、阳平24、上去55,单就声调而言,虽都在陕北地区,宜川话与陕北晋语差异巨大,入声在宜川话中已经消失。
从表4中明显可以看出以下内容:所列方言去声调皆为高平调55;华阴—关中地区的中原官话关中片代表,单在四声中,阴平、去声便与宜川相同;而西安、蒲城、蓝田等地区的声调与宜川的阴平调、去声调相同;韩城、扶风、麟游的阴平调、阳平调、去声调都与宜川话相同。
由上面表3、表4可以得出,宜川话与中原官话区的关中片内部一致性很高,可以作为将宜川话划归为中原官话关中片的证据之一。
2.2历史发展使然
其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宜川与晋南的一些地区语音相近,并且在历史行政、水路交通、人口往来等方面与晋往来密切,古老的秦晋方言更是息息相关。但是,关中方言依据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其他的方言影响深远。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宜川话依据其与晋的密切关系划归到关中方言汾河片,再加之关中方言的权威影响,便可划归到汾河片与关中片合并而成的中原官话关中片。
秦晋方言自古关系密切。近来邢向东与王临惠等学者,大量介绍了秦晋两河的方言状况,并提出“秦晋两省沿河方言,南北差异大于两岸差异”、黄河的“横向贯通,纵向阻隔”等新的支持宜川话入汾河片的观点。秦晋两省隔黄河相望,在汉代同属秦晋方言,汉代扬雄的《方言》更是对秦晋方言密切关系的一种证明。邢向东等人在《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的绪论中谈到,“秦晋沿河方言从古秦晋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并演变,沿河方言有许多深层的共同点,其中不少可以在古秦晋方言和唐宋西北方言中找到源头……”那么,如此看来,宜川所处的秦地和晋地的方言渊源颇深,这为将宜川方言归入汾河片提供了证据。但同中有异,正如他们所论及的,“晋语封闭方言发展缓慢,关中方言不仅演变速度快于晋南方言,而且凭西安的优势地位,对晋南方言施加了强大的影响。”“在白读层,陕西一侧方言受山西影响大,多属以山西为中心的某一次方言,但就文读层来看,南部地区的情况恰恰相反,是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方言对晋南影响大,晋南方言向关中方言靠拢……”确实,关中方言与晋南密切相关,但关中方言影响力更大。
2.3关中方言具有绝对性优势
早在北宋时,秦晋两省的行政中心,北部为山西领陕西数县,但是在南部,行政中心是陕西永兴军路领山西沿河地区数县[5]。这是历史中秦的影响力增强的表现。而关中方言属南部方言,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当然也会促进方言的快速发展,与关中相应的晋南部分发展也是快于晋西北地区。“晋南和关中历史渊源更加密切,历史上的秦晋并不完全以河为界划分:晋曾拥有过河西,今韩城到潼关春秋时曾属晋国;战国时,魏曾獻河东四百里于秦……”。晋南和关中颇有渊源,这密切的联系必定会使得方言具有某些共性,那么将汾河片归为关中片也不是不可能的。况且关中片与汾河片密切联系,它们又在陕北、晋西北乃至内蒙古、宁夏、甘肃一带影响重大,用邢等的话来说,“秦晋方言同为唐宋西北方音的直接后裔。”
此外,南部中原官话区土地平旷、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与主流文化密切联系。 再者,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人口迁徙等原因,我国西北地区与关中方言整体语感相近的地点方言有很多,约占西北五省区地域和人口的60%。加之晋南运城等县市以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陕甘宁回民起义失败后迁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國的东干族,国内外说关中方言——即广义的陕西方言的人就更多了。而今南疆驻军屯田,加之陕甘移民,回民起义,关中方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南疆的基础方言便是关中话。
“据张盛裕,张成材(1986)指出甘肃东部48个县市及西部的敦煌方言属中原官话……刘俐李(1993)及周磊(1986)等指出新疆全区75处汉语方言中,中原官话共44处……侯精一、温端政(1993)指出晋南运城、芮城、永济、平陆、临猗、万荣、河津等24个地点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其中运城等处方言与观众方言声调语感相近。”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晋南等地方言是中原官话,即关中话,可见中原官话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我国西北部汉语方言的主体是关中方言这一事实,与陕西等省区的建置沿革有很大的关系。元中统三年(1262年),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有85%的地域说关中方言。长安为十三朝古都,是周秦汉唐等王朝的国都或京畿之地,以西安方言为基础,形成了关中方言,与关中交往频繁的地区(晋南、陇东)也说的是关中方言[4]。当然延安等处方言与关中方言相近是由于离关中方言区很近的原因,这便是权威方言的影响力的体现。
秦晋之间的密切联系再加之以关中方言的影响力,把宜川方言归入汾河片和关中片合成的中原官话关中片,也是实至名归了。
结语:
宜川县的方言处在陕北方言区与关中方言区的特殊过渡地带,它在宜川县支离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理环境和动荡的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下,独具特色,形成了特殊的分布状况。此外,宜川的方言无论是从语言的内部相似度出发还是联系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把它归入汾河片与关中片合并而成的中原官话关中片都是有道理的。宜川方言的研究需要把它与特定的历史、地理、人文条件结合起来,才能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参看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中国语言地图集》,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B7 和文字说明。
参考文献:
[1]杨春霖.陕西方言内部分区概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64-70.
[2]邢向东,王临惠,张维佳,李小平.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王临惠,张维佳.论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归属[J].方言.2005,(4):372-378.
[4]孙立新.陕西方言漫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孟万春.宜川方言语音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7,(1):24-26.
[6]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1989.
[7]宜川编纂委员会.宜川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8]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