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场深刻变革。语文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评价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见,考试仍然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手段,因此,对考试命题、考试方式、制卷、评价方式进行探讨实有必要。
首先,我们应给语文素质做一下界定。素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据此,我们给语文素质姑枉下一个定义,语文素质指的是人们在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分析以及综合运用所达到的一定的水平,它还包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所受到的心灵的净化、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涵养等。可以说这是一个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精神(如人文精神)的问题。
无庸讳言,语文素质包括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能力,其实还应包括“书”的能力。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测试应该考察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下面我谈谈这种测试模式的思路。
一、听的能力测试
听,就是听话,能听懂话,能听出话的真味,也能听出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能对说话人的说话特点、表现手法、说话艺术进行品评体味。《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周庆元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指出:“听,是信息的输入,是内化的吸收。……是听话人借助听觉分析器官,接受语言信息,并通过思维加以辨析、记忆、理解、品评的过程,是以识记、理解语文内容为中心的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也是听话人将说话人的外部语言(有声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思维)的过程。”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在《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4期)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定:初中第一学年听说能力要求的听说能力:①听人朗读一般的记叙文,能抓住中心,说出基本内容(初步学会);②听人讲话或听广播,能说出内容大意或记下要点。第二学年要求:①听人读一般的说明文或简单的议论文,能抓住中心,领会主要内容(初步学会);②听人讲话或辩论,能理解意思,听出分歧所在(初步学会);③作简单的听讲笔记(初步学会)。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让人振奋的信息。学生听的能力测试是不是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呢?
那么对于听的能力测试的手段主要有哪些呢?
1、语音辨识。说几句话,让学生判断重音,声调,感情色彩等。以此判别学生对听的对象的感性认识;
2、语言记忆。要求学生将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3、语义理解。放一段录音文章,根据文章内容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判别学生是否听懂了文章内容;
4、说一段话,让学生指出其中的毛病,或弄清楚其结构层次,基本意思,以此判别学生对听的对象的理性认识。
二、说的能力测试
说即说话,能说好话,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不同的需要说好话。它,“是信息的输出,是思维的物化。……是说话人将自己的内部语言(思维)借助于词语,按一定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语言(有声语言)的过程。”(《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 周庆元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而周庆元教授在《湖南教育》(2002年第6期)也撰文指出:“……要重视口语训练,训练内容重在培养说好普通话、训练朗读的习惯与技能和在公共场合大大方方说话的胆量、兴趣、能力,努力把话说得准确与流畅。”可以说,这是一项基本的素质,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而《纲要》也详细定义了“说”的内涵:①说普通话(学会);②具体复述一般记叙文的大意,和讲述一般说明文或简单议论文的主要内容;③简要讲述看过的电影电视内容和校外见闻;④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语音清晰,语句连贯;⑤较有条理的介绍某一具体事物,或对某一具体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些方面对学生的这一基本素质进行考查:
1、 学生读一段文字,在重音、语调、感情等方面进行考查;
2、 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口头描述;
3、 设置一个话题和学生交谈,在交谈中洞察其观点和看法;
4、 采取辩论赛或故事会的形式等。
关于读和写,笔者建议读写要结合,可以结合阅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选题目来写作,写作有感而发;带着问题而读书,为解决问题而读书学习。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读的能力测试
读,即阅读,不仅仅包括文字材料的阅读,还应包括图片、景物等的阅读。要求能读出其内在的东西,并有所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与书写、计算、观察和表达称为学习技能的五把刀子。可见,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而且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是一个文明人在精神生活上必不可少的生存手段。说简单一些,阅读能力就是指运用知识经验顺利的完成阅读活动的心智能力。它主要包括识字认读、理解领悟、记忆想象、评价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参见《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
1、 采取传统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的形式,一段文章设置若干问题,学生来回答。
2、 放一段录像或展示一些照片,学生赏析,并写出赏析文字,以此判断学生对录像或照片的理解。
四、写的能力测试
写,当然是写作,它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一直以来,人们对它是非常重视的。“学生作文不仅综合的表现出他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水平和听说读写的能力状况,而且全面的反映出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力、联想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和习惯、态度、信念、世界观、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它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无论在何种语文测试中,它所占分值都是比较大的,对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这里所要谈的是它的测试问题。 对于作文,在以往的测试中是有些弊端的,主要体现在思想的禁锢方面。像这样一道作文考题,题目是《一件有教益的事》,要求写成一篇记叙文。它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想象力,这件事非要有教益才能写吗?什么才算是有教益呢?非要写成记叙文不可吗?如果应试的这个学生写记叙文不擅长,而擅长写诗歌或者童话甚至是剧本,岂不就凭着这道考题而否定了这个学生。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里根时代,一个美国小学生的一篇全国获奖作文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作文中这样写道:“一天,几个小伙伴出外找鸟蛋玩,其中的一个在草丛中
发现了一枚颜色特别的蛋,便好奇的拿回家里去孵,等时间一到,却发现孵出来的是里根总统!”这位外国小学生的想象之大胆让我们咋舌,而我们又不得不悲叹:我们的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
我认为,作文测试首先要改变的是命题制,我们不能让学生在阅读和社会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自选题目作文吗?不能让他们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中选择一些问题写感想、写研究论文吗?不能让他们“爱我所爱,恨我所恨”,“以我手写我心”吗,哪怕观点有些偏颇,情感有些“不健康”,但是直抒“真性灵”?为什么要用一些条条框框来约束这些孩子已不多的想象力和难得的一点点思想呢?是为了考试的客观性吗?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吗?
五、书的能力测试
书,说白了就是一个书写的问题。我们不能相信一个语文素质好的人书写会不美观、不流畅。它也应该是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人们似乎大都忽视了这个方面。人们在界定语文素质的时候,往往只提到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虽然现在机器已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的抄写,但人的抄写仍然是必不可免的,永远是无法完全替代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忽视。所幸的是,现在有很多地方的语文考试第一题变成了抄写题。这大概是人们观念转变的一个可喜的先声吧。
对学生的书写,基本要求是美观、流畅、规范,当然,在此基础上可有艺术性的拔高。
这种测试模式还仅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但根据笔者的实际操作来看,它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它的意义到底有哪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多一把尺子衡量,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经常能听到这类似的话。正因为如此,这种测试模式的目标是明确的,效果是好的,作用是积极的。
首先,我们应给语文素质做一下界定。素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据此,我们给语文素质姑枉下一个定义,语文素质指的是人们在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分析以及综合运用所达到的一定的水平,它还包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所受到的心灵的净化、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涵养等。可以说这是一个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精神(如人文精神)的问题。
无庸讳言,语文素质包括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能力,其实还应包括“书”的能力。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测试应该考察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下面我谈谈这种测试模式的思路。
一、听的能力测试
听,就是听话,能听懂话,能听出话的真味,也能听出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能对说话人的说话特点、表现手法、说话艺术进行品评体味。《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周庆元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指出:“听,是信息的输入,是内化的吸收。……是听话人借助听觉分析器官,接受语言信息,并通过思维加以辨析、记忆、理解、品评的过程,是以识记、理解语文内容为中心的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也是听话人将说话人的外部语言(有声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思维)的过程。”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在《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4期)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定:初中第一学年听说能力要求的听说能力:①听人朗读一般的记叙文,能抓住中心,说出基本内容(初步学会);②听人讲话或听广播,能说出内容大意或记下要点。第二学年要求:①听人读一般的说明文或简单的议论文,能抓住中心,领会主要内容(初步学会);②听人讲话或辩论,能理解意思,听出分歧所在(初步学会);③作简单的听讲笔记(初步学会)。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让人振奋的信息。学生听的能力测试是不是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呢?
那么对于听的能力测试的手段主要有哪些呢?
1、语音辨识。说几句话,让学生判断重音,声调,感情色彩等。以此判别学生对听的对象的感性认识;
2、语言记忆。要求学生将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3、语义理解。放一段录音文章,根据文章内容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判别学生是否听懂了文章内容;
4、说一段话,让学生指出其中的毛病,或弄清楚其结构层次,基本意思,以此判别学生对听的对象的理性认识。
二、说的能力测试
说即说话,能说好话,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不同的需要说好话。它,“是信息的输出,是思维的物化。……是说话人将自己的内部语言(思维)借助于词语,按一定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语言(有声语言)的过程。”(《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 周庆元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而周庆元教授在《湖南教育》(2002年第6期)也撰文指出:“……要重视口语训练,训练内容重在培养说好普通话、训练朗读的习惯与技能和在公共场合大大方方说话的胆量、兴趣、能力,努力把话说得准确与流畅。”可以说,这是一项基本的素质,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而《纲要》也详细定义了“说”的内涵:①说普通话(学会);②具体复述一般记叙文的大意,和讲述一般说明文或简单议论文的主要内容;③简要讲述看过的电影电视内容和校外见闻;④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语音清晰,语句连贯;⑤较有条理的介绍某一具体事物,或对某一具体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些方面对学生的这一基本素质进行考查:
1、 学生读一段文字,在重音、语调、感情等方面进行考查;
2、 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口头描述;
3、 设置一个话题和学生交谈,在交谈中洞察其观点和看法;
4、 采取辩论赛或故事会的形式等。
关于读和写,笔者建议读写要结合,可以结合阅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选题目来写作,写作有感而发;带着问题而读书,为解决问题而读书学习。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读的能力测试
读,即阅读,不仅仅包括文字材料的阅读,还应包括图片、景物等的阅读。要求能读出其内在的东西,并有所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与书写、计算、观察和表达称为学习技能的五把刀子。可见,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而且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是一个文明人在精神生活上必不可少的生存手段。说简单一些,阅读能力就是指运用知识经验顺利的完成阅读活动的心智能力。它主要包括识字认读、理解领悟、记忆想象、评价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参见《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
1、 采取传统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的形式,一段文章设置若干问题,学生来回答。
2、 放一段录像或展示一些照片,学生赏析,并写出赏析文字,以此判断学生对录像或照片的理解。
四、写的能力测试
写,当然是写作,它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一直以来,人们对它是非常重视的。“学生作文不仅综合的表现出他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水平和听说读写的能力状况,而且全面的反映出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力、联想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和习惯、态度、信念、世界观、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它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无论在何种语文测试中,它所占分值都是比较大的,对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这里所要谈的是它的测试问题。 对于作文,在以往的测试中是有些弊端的,主要体现在思想的禁锢方面。像这样一道作文考题,题目是《一件有教益的事》,要求写成一篇记叙文。它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想象力,这件事非要有教益才能写吗?什么才算是有教益呢?非要写成记叙文不可吗?如果应试的这个学生写记叙文不擅长,而擅长写诗歌或者童话甚至是剧本,岂不就凭着这道考题而否定了这个学生。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里根时代,一个美国小学生的一篇全国获奖作文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作文中这样写道:“一天,几个小伙伴出外找鸟蛋玩,其中的一个在草丛中
发现了一枚颜色特别的蛋,便好奇的拿回家里去孵,等时间一到,却发现孵出来的是里根总统!”这位外国小学生的想象之大胆让我们咋舌,而我们又不得不悲叹:我们的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
我认为,作文测试首先要改变的是命题制,我们不能让学生在阅读和社会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自选题目作文吗?不能让他们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中选择一些问题写感想、写研究论文吗?不能让他们“爱我所爱,恨我所恨”,“以我手写我心”吗,哪怕观点有些偏颇,情感有些“不健康”,但是直抒“真性灵”?为什么要用一些条条框框来约束这些孩子已不多的想象力和难得的一点点思想呢?是为了考试的客观性吗?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吗?
五、书的能力测试
书,说白了就是一个书写的问题。我们不能相信一个语文素质好的人书写会不美观、不流畅。它也应该是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人们似乎大都忽视了这个方面。人们在界定语文素质的时候,往往只提到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虽然现在机器已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的抄写,但人的抄写仍然是必不可免的,永远是无法完全替代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忽视。所幸的是,现在有很多地方的语文考试第一题变成了抄写题。这大概是人们观念转变的一个可喜的先声吧。
对学生的书写,基本要求是美观、流畅、规范,当然,在此基础上可有艺术性的拔高。
这种测试模式还仅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但根据笔者的实际操作来看,它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它的意义到底有哪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多一把尺子衡量,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经常能听到这类似的话。正因为如此,这种测试模式的目标是明确的,效果是好的,作用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