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默玉,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女,清朝第十世肃亲王善耆最小的女儿。
这名如今88岁的末代“小格格”出生在旅顺,整个童年都是在旅顺“肃亲王府”度过的。
她曾经是“亲王府”里小小的“叛逆者”,希望成为女记者,或是歌唱演员,把王府里的长辈们吓坏了:一个“格格”,怎么能抛头露面做职业妇女。
他们,包括金默玉本人,却不知道有一天,她将靠变卖家产、织毛衣养起一家九口。
生在没落亲王家
金默玉出生的时候,父亲肃亲王善耆已经在东北流亡6年了,他给这个最小的格格起名叫显琦——一块宝玉。
金默玉没有赶上肃亲王府的鼎盛年代。那时候北京有一句话:“恭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墙,肃亲王府的银子用斗量。”传说当年由于银子太多,每年肃亲王府都要晒银子,怕银子发霉。不过,这是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的事情了。
父亲去世的时候,金默玉刚4岁。肃亲王的“风光”大葬,一直到金默玉成年,依然被旅顺人“津津乐道”,那是一个王爷的葬礼:灵柩的颜色是鲜红的,棺木是坚硬的金丝楠木;肃亲王即位那年开始,这灵柩就早早地预备下了,每年上漆一次。送葬的队伍很长,由于送葬的亲友过多,从旅顺家中赶到火车站整整用了一天时间。灵柩用火车经奉天、山海关到达北京,袁世凯亲自在车站迎接。
“格格”也当过职业女性
金默玉出生在旅顺,整个童年都在旅顺的王府里度过。父亲过世后,王府里的皇族后裔们仍会把门关起来,梳好头,把手举到和发髻持平,练习前清的礼仪。
没有了皇上和太后,祖宗的牌位还在,逢年过节,照例要拜祭,还有同族的亲戚也还在,请安的时候,绝不能失了礼节,成为大笑话——于是,金默玉便觉得那些清宫戏可笑:“动不动就‘喳’、‘喳’,你‘喳’谁呢?”那字念“者”(Zhe)。
金默玉算是个小小的叛逆者。王府规定,每个格格都有一个奶妈和一个“看妈妈”。格格出门,总会有一个奶妈看着;金默玉去上学,奶妈也跟着她去;她觉得别扭,坚持不要奶妈。
和她大多数哥哥姐姐一样,13岁到19岁,金默玉是在日本的贵族学校里度过的。19岁,她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打算,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四处采访的女记者,或者歌唱演员。王府里的长辈们被她的想法吓坏了:一个王府格格,怎么能出去抛头露面做职业妇女呢?
1934年,金默玉被送到东京日本女子学习院,与日本皇室贵族一同上课。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被迫中断了在日本的学业回到北京。被称为“格格”的日子已经远去,金默玉不顾家人反对,外出工作。
金默玉终于瞒着家人找到了职业:一家日本人开的钟纺公司请她去当顾问,薪水很高,又不用坐班。在那时候的照片上,她像一个真正的职业妇女一样,烫着时髦的卷发,眉毛描得细细的,穿着碎花旗袍。微微有些胖,一副心满意足的大小姐样子。那时她喜欢骑马和打网球,都是当时最时髦的运动。想想那时候,薪水还没发下来,就被她预支光了,亲戚朋友们上公司来买东西,一律挂她账;女同事们下班了,她请她们去吃西餐。到了月底一算,她反而欠公司的钱。那时,她根本不知道,有一天,她要靠给海军士兵打毛衣来维持一家9口的生计。
专做赔钱买卖
1949年新中国成立,部分社会名流和清朝遗贵,开始选择撤离北京城,金默玉拒绝和哥哥们到日本,匆忙离开的哥哥,留下100块大洋和6个孩子。从此,皇族之后开始要为生计打算。
“我那时候对钱没有概念,在日本读书时,家里给零花钱,也是每月每人100块。”金默玉从来没有搞清楚过,到底100块大洋等同于现金多少钱,但为了挣钱养这个家,她说:“我一个劲儿织毛衣。”她三天织一件,“都是海军士兵来织,深蓝色、海蓝色的毛衣,有高领的,有肩开口的,有鸡心领的。”但三天才织出一件,不够养家,于是她开洗衣房,让保姆洗——但用最好的肥皂。
“我在大门口上画漫画,说此户内洗衣服,五分钱一件汗衫,可赚的钱不够买肥皂,洗完了还给人烫,烫得特别棒,生意特别好,可赔到姥姥家去了。”
更经典的,金默玉提起来也忍不住笑:“我卖东西才可笑,人家一件一件地卖,我一山一山地卖,觉得值不了多少钱。”于是在院子里铺两个柳席,把所有的皮包、皮大衣、皮袄这些那些的都拿出来。“冬天的话就冬天的东西一大堆,我还怕少,左一个右一个,堆成一个山,一共就卖200块。”
堆成一个山的皮大衣,有金默玉的,她大嫂的,小孩子的,还有别的小碎东西,二十来件地卖,后来才发现百货大楼开张时,一件皮大衣就值600块。“还不如我那件呢!”
第一次求助信写给邓小平
赊账成了每天的必修课。胡同口杂货铺的老太太,看到她走进来就追着问:“钱什么时候给?”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她办起了四川饭馆。
北京当时有40万四川人,这家四川饭馆一下子火了起来。也因为这个川菜馆,她遇上了当时潦倒的画家马万里。他们是在1954年,由于一位画社老板的牵线相识并结婚的。这是金默玉的第一次婚姻,结婚那天,旗袍是借来的,请帖是马万里亲自用毛笔写的。金默玉说,那一天,看着大红的喜帖,她忽然有了感慨:“我就这么把自己嫁出去了?”如果没有革命,她或许像姐姐们一样,嫁给了某位蒙古王爷。
1958年,因没落王府出身,及川岛芳子妹妹的身份,金默玉被前朝举人的女儿举发,春节前5天在家里被带走,被判入狱15年,为了不连累马万里,她主动提出离婚。
刑期满后,她遇到第二任丈夫。出狱后,金默玉在天津茶淀农场工作,因病转而担任技术书记等日语翻译工作,每月工资很微薄,连吸烟的钱都不够——腰疼得受不了或是累得支撑不住的时候,她就吸烟,一天能吸一包。何况,还要给丈夫在上海的母亲寄钱。金默玉生平第一次想到了求人。
按照她的性子,她是死也不求人的。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代代跟在她家的保姆白妈拉着她掉眼泪:“格格,您这是从天上摔到地下了。”金默玉大笑:“这不是还没摔死么!”但是在1979年,她写了生平第一封求人的信,收信人是邓小平。
晚年办起大学城
在信里,金默玉要求一份工作,她还记得信里的内容:“我如今已经干不了体力劳动了,但是还干得了脑力劳动,请给我工作。”邓小平很快就回信了,并给她安排了工作。告别北京生活40年后,金默玉终于以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回到了北京。
这辈子,她惟一的遗憾是没有孩子,在一个女人最好的年华,她一个人在监狱里做鞋、做玩具。
好在,这十几年,没有让她毫无收获。在监狱的时候,她帮助别的犯人写材料,听到许多她从前想象不到的故事:一个妈妈为了保住祖传的房产,失手把儿子打死了;一个无辜的女学生被定成杀人犯。她想,如果大家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人对人的理解就不会这么简单和浅薄。从那时起,她一直想办一所学校。
为了办学校,她奔波了7年,动用了同学、朋友、亲戚等一切关系,四处演讲,终于筹足了办这所学校的经费。正是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建起了廊坊东方大学城。在晚年,她终于在廊坊有了一套完全用自己挣来的钱买下的房子。邻居们都知道这是个了不得的老太太,但是金默玉却经常自责:“我这一生,到底干了点什么呢?”
金默玉已经很少回北京,和同族之间也都不太来往。不久前,她刚见了润麒,他是末代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已经是90岁的老人,在她看来,润麒变化真大。她说,润麒年轻的时候,书房桌子上常放把手枪,不高兴了就冲着屋顶开枪。“我们都老了……”“小格格”叹了口气。
(杨 冰摘自《大连晚报》)
这名如今88岁的末代“小格格”出生在旅顺,整个童年都是在旅顺“肃亲王府”度过的。
她曾经是“亲王府”里小小的“叛逆者”,希望成为女记者,或是歌唱演员,把王府里的长辈们吓坏了:一个“格格”,怎么能抛头露面做职业妇女。
他们,包括金默玉本人,却不知道有一天,她将靠变卖家产、织毛衣养起一家九口。
生在没落亲王家
金默玉出生的时候,父亲肃亲王善耆已经在东北流亡6年了,他给这个最小的格格起名叫显琦——一块宝玉。
金默玉没有赶上肃亲王府的鼎盛年代。那时候北京有一句话:“恭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墙,肃亲王府的银子用斗量。”传说当年由于银子太多,每年肃亲王府都要晒银子,怕银子发霉。不过,这是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的事情了。
父亲去世的时候,金默玉刚4岁。肃亲王的“风光”大葬,一直到金默玉成年,依然被旅顺人“津津乐道”,那是一个王爷的葬礼:灵柩的颜色是鲜红的,棺木是坚硬的金丝楠木;肃亲王即位那年开始,这灵柩就早早地预备下了,每年上漆一次。送葬的队伍很长,由于送葬的亲友过多,从旅顺家中赶到火车站整整用了一天时间。灵柩用火车经奉天、山海关到达北京,袁世凯亲自在车站迎接。
“格格”也当过职业女性
金默玉出生在旅顺,整个童年都在旅顺的王府里度过。父亲过世后,王府里的皇族后裔们仍会把门关起来,梳好头,把手举到和发髻持平,练习前清的礼仪。
没有了皇上和太后,祖宗的牌位还在,逢年过节,照例要拜祭,还有同族的亲戚也还在,请安的时候,绝不能失了礼节,成为大笑话——于是,金默玉便觉得那些清宫戏可笑:“动不动就‘喳’、‘喳’,你‘喳’谁呢?”那字念“者”(Zhe)。
金默玉算是个小小的叛逆者。王府规定,每个格格都有一个奶妈和一个“看妈妈”。格格出门,总会有一个奶妈看着;金默玉去上学,奶妈也跟着她去;她觉得别扭,坚持不要奶妈。
和她大多数哥哥姐姐一样,13岁到19岁,金默玉是在日本的贵族学校里度过的。19岁,她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打算,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四处采访的女记者,或者歌唱演员。王府里的长辈们被她的想法吓坏了:一个王府格格,怎么能出去抛头露面做职业妇女呢?
1934年,金默玉被送到东京日本女子学习院,与日本皇室贵族一同上课。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被迫中断了在日本的学业回到北京。被称为“格格”的日子已经远去,金默玉不顾家人反对,外出工作。
金默玉终于瞒着家人找到了职业:一家日本人开的钟纺公司请她去当顾问,薪水很高,又不用坐班。在那时候的照片上,她像一个真正的职业妇女一样,烫着时髦的卷发,眉毛描得细细的,穿着碎花旗袍。微微有些胖,一副心满意足的大小姐样子。那时她喜欢骑马和打网球,都是当时最时髦的运动。想想那时候,薪水还没发下来,就被她预支光了,亲戚朋友们上公司来买东西,一律挂她账;女同事们下班了,她请她们去吃西餐。到了月底一算,她反而欠公司的钱。那时,她根本不知道,有一天,她要靠给海军士兵打毛衣来维持一家9口的生计。
专做赔钱买卖
1949年新中国成立,部分社会名流和清朝遗贵,开始选择撤离北京城,金默玉拒绝和哥哥们到日本,匆忙离开的哥哥,留下100块大洋和6个孩子。从此,皇族之后开始要为生计打算。
“我那时候对钱没有概念,在日本读书时,家里给零花钱,也是每月每人100块。”金默玉从来没有搞清楚过,到底100块大洋等同于现金多少钱,但为了挣钱养这个家,她说:“我一个劲儿织毛衣。”她三天织一件,“都是海军士兵来织,深蓝色、海蓝色的毛衣,有高领的,有肩开口的,有鸡心领的。”但三天才织出一件,不够养家,于是她开洗衣房,让保姆洗——但用最好的肥皂。
“我在大门口上画漫画,说此户内洗衣服,五分钱一件汗衫,可赚的钱不够买肥皂,洗完了还给人烫,烫得特别棒,生意特别好,可赔到姥姥家去了。”
更经典的,金默玉提起来也忍不住笑:“我卖东西才可笑,人家一件一件地卖,我一山一山地卖,觉得值不了多少钱。”于是在院子里铺两个柳席,把所有的皮包、皮大衣、皮袄这些那些的都拿出来。“冬天的话就冬天的东西一大堆,我还怕少,左一个右一个,堆成一个山,一共就卖200块。”
堆成一个山的皮大衣,有金默玉的,她大嫂的,小孩子的,还有别的小碎东西,二十来件地卖,后来才发现百货大楼开张时,一件皮大衣就值600块。“还不如我那件呢!”
第一次求助信写给邓小平
赊账成了每天的必修课。胡同口杂货铺的老太太,看到她走进来就追着问:“钱什么时候给?”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她办起了四川饭馆。
北京当时有40万四川人,这家四川饭馆一下子火了起来。也因为这个川菜馆,她遇上了当时潦倒的画家马万里。他们是在1954年,由于一位画社老板的牵线相识并结婚的。这是金默玉的第一次婚姻,结婚那天,旗袍是借来的,请帖是马万里亲自用毛笔写的。金默玉说,那一天,看着大红的喜帖,她忽然有了感慨:“我就这么把自己嫁出去了?”如果没有革命,她或许像姐姐们一样,嫁给了某位蒙古王爷。
1958年,因没落王府出身,及川岛芳子妹妹的身份,金默玉被前朝举人的女儿举发,春节前5天在家里被带走,被判入狱15年,为了不连累马万里,她主动提出离婚。
刑期满后,她遇到第二任丈夫。出狱后,金默玉在天津茶淀农场工作,因病转而担任技术书记等日语翻译工作,每月工资很微薄,连吸烟的钱都不够——腰疼得受不了或是累得支撑不住的时候,她就吸烟,一天能吸一包。何况,还要给丈夫在上海的母亲寄钱。金默玉生平第一次想到了求人。
按照她的性子,她是死也不求人的。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代代跟在她家的保姆白妈拉着她掉眼泪:“格格,您这是从天上摔到地下了。”金默玉大笑:“这不是还没摔死么!”但是在1979年,她写了生平第一封求人的信,收信人是邓小平。
晚年办起大学城
在信里,金默玉要求一份工作,她还记得信里的内容:“我如今已经干不了体力劳动了,但是还干得了脑力劳动,请给我工作。”邓小平很快就回信了,并给她安排了工作。告别北京生活40年后,金默玉终于以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回到了北京。
这辈子,她惟一的遗憾是没有孩子,在一个女人最好的年华,她一个人在监狱里做鞋、做玩具。
好在,这十几年,没有让她毫无收获。在监狱的时候,她帮助别的犯人写材料,听到许多她从前想象不到的故事:一个妈妈为了保住祖传的房产,失手把儿子打死了;一个无辜的女学生被定成杀人犯。她想,如果大家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人对人的理解就不会这么简单和浅薄。从那时起,她一直想办一所学校。
为了办学校,她奔波了7年,动用了同学、朋友、亲戚等一切关系,四处演讲,终于筹足了办这所学校的经费。正是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建起了廊坊东方大学城。在晚年,她终于在廊坊有了一套完全用自己挣来的钱买下的房子。邻居们都知道这是个了不得的老太太,但是金默玉却经常自责:“我这一生,到底干了点什么呢?”
金默玉已经很少回北京,和同族之间也都不太来往。不久前,她刚见了润麒,他是末代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已经是90岁的老人,在她看来,润麒变化真大。她说,润麒年轻的时候,书房桌子上常放把手枪,不高兴了就冲着屋顶开枪。“我们都老了……”“小格格”叹了口气。
(杨 冰摘自《大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