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肩负着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职责。但是由于创新成果存在公共性与风险性导致企业往往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因此,政府有责任要采取相关措施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激励。文章现主要针对政府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影响的区域差异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政府R&D投入;企业R&D投入;区域差异性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肩负着科技创新的职责。我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所差异,因此政府作为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主体,在进行R&D投入上显示着十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政府的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
1.政府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影响的相关理论
首先,R&D产品拥有一定的风险性,R&D产品所形成的创新活动通常都伴随着相关的风险性,而企业要对存在高风险、不确定性的R&D产品进行投入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条件限制,因此企业会转而开展风险相对更低的R&D活动,长此以往会导致企业的R&D活动与国家发展方向偏离,因此国家为了引导企业进行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高风险R&D活动,政府就会给予高风险的R&D活动相关投入,从而推动企业高风险R&D投入的进行。其次,R&D产品的生产一般都是存在着高投入的行为,而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更加偏向与创新与研发活动竞争,优秀的创新竞争会使得企业在某一段时期内获得垄断型收益,而要保持这种有竞争力的优势,获得垄断型收益就必须持续高投入。但是如果企业对R&D投入的经费不足,就会降低企业对R&D投入的亿元,进而使得R&D产出不足。所以,在开展高投入的R&D互动中,政府一般都会承担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而企业开展创新型探究工作,从而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最后,R&D产品的外溢性较强,R&D活动中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相关研究外溢性明显,通过专利制度保护难度较高,因此企业在进行R&D活动中对于上述两阶段的投入意愿会相对更弱,并且对上述两个阶段进行投入还会提升企业的开展R&D活动的成本,因此政府会对基础研究与应用这两个阶段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将重心放置于R&D活动的开发研究上,从而使得企业得出R&D外溢的好处,进而推动企业增加R&D投入。
2.政府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影响的作用机制
政府所进行的R&D投入主要分布在人力资源、资金支持、课题研究以及制度支撑等方面。政府所开展的R&D投入会对企业的R&D投入所涉及的成本与其收益预期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相关制度与政策的投入。由于R&D研发活动的外部性较强,因此政府会通过各种策略来纠正外部性的影响,通过制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提供研发补贴等方式来激励企业投入到研发过程中,进而优化R&D配置。2)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政府对人才市场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对R&D的投入[1]。在R&D投入中,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其所涉及的成本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入成本,因此政府可以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投入。例如,开展相关专业技能培养、人才扶持计划等,来降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3)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在直接补贴过程中,政府会向高水平的R&D企业或机构提供相基金、低息贷款等,企业与机构可以利用资金来购置设备、引进技术与人才。政府直接进行补贴的对象一般为高创新溢出项目,通过溢出效应会推动企业R&D投资金额的增加,进而实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3.政府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现状与地区对比
3.1政府R&D经费投入与企业R&D投入现状与地区对比
2011年,我国R&D内部开销总金额达到8687亿元,其中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其他与其他资金所占据的比例分别为21.68%、73.91%、1.34%以及3.07%。我国疆域广袤,东中西部所管辖面积与经济发展水平都不相同,从2005年-2011年的R&D之处支出比例来看,东部所占据的比例逐渐呈现下降趋势,而中西部所占比例保持平衡。在经济水平较高地区,企业的R&D投入带来了高水平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激励了R&D的投入,政府的R&D投入逐渐下降。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位,由于高R&D投入难以带来高收益,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从而导致企业R&D投入量逐渐下降。
3.2政府R&D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数据分析)
在对2003年至2011年政府R&D投入与企业R&D投入实证分析后,发现政府的R&D投入与企业R&D投入之间长期存在均衡关系。政府R&D投入的变动为1%,而东中西部企业的R&D投入变动数值分别为1.11%,1.23%以及0.92%,存在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从不同区域来看,中部地区政府的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最为明显,东部与西部分别次之。表1为变系数模型下的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变量均能通过统计学检验,其中中部政府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最为显著。
表1 变系数模型下的结果
3.3政府R&D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政府R&D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的区域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寻租行为。由于R&D投入能够转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企业如果在某一个新兴产业技术中获得成果将会在某一个时间段中持续保持领先。但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就会寻求政府资助,形成寻租行为。在中西部区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监督机制、经济水平不高等情况,企业往往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寻租现象[2]。2)造成短期行为投资行为。在中西部地区,政府由于缺少相应的预算,因此政府会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在招商引资的工作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R&D投入的经济效益转化周期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因此中西部地位政府往往会存在R&D投入短缺的情况[3]。3)形成R&D投入逆转。研发活动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三个过程中,基础研究的外溢性更强,因此在这一阶段中资金大多都是由政府R&D投入的,而企业则在另外两个阶段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中西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开展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会使得企业较快的获得经济效益,所以区域政府则会转而投入到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阶段中来,这样就会对企业的R&D投入产生替代效应。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政策的各项差别会直接影响到其在R&D活动中投入的差异[4]。所以,我国东中西部地位的政府职能差别会导致政府与企业在R&D投入中的区别。
4.结束语
政府的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影响的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总体来说,政府R&D投入投入与企业R&D投入投入之间的关系长期保持均衡状态。而政府R&D投入对企业的R&D投入存在着明显的积极推动影响。政府在发挥其R&D投入的引导作用过程中要结合东中西部的实际情况,在经费与政策上予以适当的调整,以最大程度的对企业R&D投入起到积极性影响,提升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本论文受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15ycx069)资助”
参考文献:
[1] 刘文革,李润平.黑龙江R&D投入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21-125.
[2] 陈铁钢,刘亮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基于改进的DEA模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05):73-78.
[3] 李丽青.中外激励企业R&D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及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22-23.
[4] 连军.组织冗余、政治联系与民营企业R&D投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01):3-11.
关键词:政府R&D投入;企业R&D投入;区域差异性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肩负着科技创新的职责。我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所差异,因此政府作为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主体,在进行R&D投入上显示着十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政府的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
1.政府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影响的相关理论
首先,R&D产品拥有一定的风险性,R&D产品所形成的创新活动通常都伴随着相关的风险性,而企业要对存在高风险、不确定性的R&D产品进行投入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条件限制,因此企业会转而开展风险相对更低的R&D活动,长此以往会导致企业的R&D活动与国家发展方向偏离,因此国家为了引导企业进行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高风险R&D活动,政府就会给予高风险的R&D活动相关投入,从而推动企业高风险R&D投入的进行。其次,R&D产品的生产一般都是存在着高投入的行为,而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更加偏向与创新与研发活动竞争,优秀的创新竞争会使得企业在某一段时期内获得垄断型收益,而要保持这种有竞争力的优势,获得垄断型收益就必须持续高投入。但是如果企业对R&D投入的经费不足,就会降低企业对R&D投入的亿元,进而使得R&D产出不足。所以,在开展高投入的R&D互动中,政府一般都会承担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而企业开展创新型探究工作,从而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最后,R&D产品的外溢性较强,R&D活动中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相关研究外溢性明显,通过专利制度保护难度较高,因此企业在进行R&D活动中对于上述两阶段的投入意愿会相对更弱,并且对上述两个阶段进行投入还会提升企业的开展R&D活动的成本,因此政府会对基础研究与应用这两个阶段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将重心放置于R&D活动的开发研究上,从而使得企业得出R&D外溢的好处,进而推动企业增加R&D投入。
2.政府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影响的作用机制
政府所进行的R&D投入主要分布在人力资源、资金支持、课题研究以及制度支撑等方面。政府所开展的R&D投入会对企业的R&D投入所涉及的成本与其收益预期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相关制度与政策的投入。由于R&D研发活动的外部性较强,因此政府会通过各种策略来纠正外部性的影响,通过制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提供研发补贴等方式来激励企业投入到研发过程中,进而优化R&D配置。2)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政府对人才市场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对R&D的投入[1]。在R&D投入中,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其所涉及的成本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入成本,因此政府可以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投入。例如,开展相关专业技能培养、人才扶持计划等,来降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3)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在直接补贴过程中,政府会向高水平的R&D企业或机构提供相基金、低息贷款等,企业与机构可以利用资金来购置设备、引进技术与人才。政府直接进行补贴的对象一般为高创新溢出项目,通过溢出效应会推动企业R&D投资金额的增加,进而实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3.政府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现状与地区对比
3.1政府R&D经费投入与企业R&D投入现状与地区对比
2011年,我国R&D内部开销总金额达到8687亿元,其中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其他与其他资金所占据的比例分别为21.68%、73.91%、1.34%以及3.07%。我国疆域广袤,东中西部所管辖面积与经济发展水平都不相同,从2005年-2011年的R&D之处支出比例来看,东部所占据的比例逐渐呈现下降趋势,而中西部所占比例保持平衡。在经济水平较高地区,企业的R&D投入带来了高水平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激励了R&D的投入,政府的R&D投入逐渐下降。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位,由于高R&D投入难以带来高收益,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从而导致企业R&D投入量逐渐下降。
3.2政府R&D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数据分析)
在对2003年至2011年政府R&D投入与企业R&D投入实证分析后,发现政府的R&D投入与企业R&D投入之间长期存在均衡关系。政府R&D投入的变动为1%,而东中西部企业的R&D投入变动数值分别为1.11%,1.23%以及0.92%,存在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从不同区域来看,中部地区政府的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最为明显,东部与西部分别次之。表1为变系数模型下的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变量均能通过统计学检验,其中中部政府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最为显著。
表1 变系数模型下的结果
3.3政府R&D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政府R&D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的区域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寻租行为。由于R&D投入能够转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企业如果在某一个新兴产业技术中获得成果将会在某一个时间段中持续保持领先。但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就会寻求政府资助,形成寻租行为。在中西部区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监督机制、经济水平不高等情况,企业往往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寻租现象[2]。2)造成短期行为投资行为。在中西部地区,政府由于缺少相应的预算,因此政府会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在招商引资的工作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R&D投入的经济效益转化周期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因此中西部地位政府往往会存在R&D投入短缺的情况[3]。3)形成R&D投入逆转。研发活动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三个过程中,基础研究的外溢性更强,因此在这一阶段中资金大多都是由政府R&D投入的,而企业则在另外两个阶段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中西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开展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会使得企业较快的获得经济效益,所以区域政府则会转而投入到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阶段中来,这样就会对企业的R&D投入产生替代效应。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政策的各项差别会直接影响到其在R&D活动中投入的差异[4]。所以,我国东中西部地位的政府职能差别会导致政府与企业在R&D投入中的区别。
4.结束语
政府的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影响的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总体来说,政府R&D投入投入与企业R&D投入投入之间的关系长期保持均衡状态。而政府R&D投入对企业的R&D投入存在着明显的积极推动影响。政府在发挥其R&D投入的引导作用过程中要结合东中西部的实际情况,在经费与政策上予以适当的调整,以最大程度的对企业R&D投入起到积极性影响,提升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本论文受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15ycx069)资助”
参考文献:
[1] 刘文革,李润平.黑龙江R&D投入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21-125.
[2] 陈铁钢,刘亮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基于改进的DEA模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05):73-78.
[3] 李丽青.中外激励企业R&D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及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22-23.
[4] 连军.组织冗余、政治联系与民营企业R&D投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