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恰当的任务,进行必要的科学指导,积极评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探究点 探究形式 探究方法 即时评价
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自主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展开分析、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达到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目标。探究性阅读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变学习语文的方式,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一、确立探究点
“探究点”指探究的问题。只有有了探究的问题,探究才会有抓手。那么,如何确立探究点,有以下几条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确立探究点
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目标。如在教学《鲸》一课时,学生看完多媒体播放的各种鲸的视频后,教师提问:看完视频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问题如潮:鲸有多大?鲸吃什么?鲸怎么睡觉?鲸怎么呼吸?鲸是怎么长大的?鲸是不是鱼……这些问题恰巧是文章的知识点,也是探究点。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文章的题目入手,确立探究点
有些课文题目是统率全篇的,教师可以将它作为探究的目标。如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统率全篇的问题就是“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为了便于探究,教师围绕这一总目标,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小目标:你怎么体会出——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游客是“野”的?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
3.从课后思考题入手,确立探究点
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也是文章的探究点。如《只有一个地球》课后的第一题:课文写了地球哪几方面的内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了!”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生抓住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从关键词、句入手,确立探究点
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句足以提领全文,抓住它有利于读懂课文。如《白鹅》这篇课文,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就是“高傲”。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后,笔者就引导学生:文中哪个词概括了白鹅的特点?“高傲”体现在哪些地方?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还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特点。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学习形式
探究学习形式主要有自我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1)自我探究指个人自主默读、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感受的过程。素質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自我探究这种形式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主动性,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而且,自我探究是最基础的探究性课堂活动,良好的小组合作探究一定要建立在扎实的自我探究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一些较容易的探究目标加强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训练。
(2)小组合作探究指通过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的形式,在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形成成果。学生的自我探究不一定是面面俱到的,小组合作探究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思考结果,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探究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此种形式可用于有一定难度的探究目标。
三、自主确定探究方法,充分发挥主体性
学生探究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自主确定探究的问题,探究的形式(个人自主、小组合作)上,还体现在自主确定探究的方法上。在语文教学中,探究的方法是指读者感知语言、理解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的方法。这些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帮学生积累。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在学习“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笔者提问:“同学们,怎么能将‘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的妙处展现出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用画图的方法。”有的说:“用道具演示。”笔者顺水推舟:“很好,下面你们每个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在展示学习成果时,有一个协作小组用一幅图形象地展示了两种开凿方法,有一个小组用道具演示了火车过青龙桥的方法……学生们兴味盎然,在交流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学会了一些探究方法。
四、即时评价,增强探究信心
为了有效开展探究式学习,养成学生探究的习惯,一定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指的是即时评价,是对学生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和批评。这一环节既要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要甄别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指明道路。它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应以正面评价为主,以鼓励为主。如在学生回答不完全正确时,笔者会说:“这个问题,答对了一部分,做出了一份贡献,另一部分,再想想,老师相信你!”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笔者会说:“勇于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增强探究的信心。即时评价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与教育活动过程融为一体。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
总之,探究式学习的开展,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发挥潜能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维春,张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2014(18).
[2]张春年.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8).
[3]秦华.“自主探究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
【关键词】探究点 探究形式 探究方法 即时评价
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自主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展开分析、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达到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目标。探究性阅读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变学习语文的方式,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一、确立探究点
“探究点”指探究的问题。只有有了探究的问题,探究才会有抓手。那么,如何确立探究点,有以下几条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确立探究点
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目标。如在教学《鲸》一课时,学生看完多媒体播放的各种鲸的视频后,教师提问:看完视频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问题如潮:鲸有多大?鲸吃什么?鲸怎么睡觉?鲸怎么呼吸?鲸是怎么长大的?鲸是不是鱼……这些问题恰巧是文章的知识点,也是探究点。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文章的题目入手,确立探究点
有些课文题目是统率全篇的,教师可以将它作为探究的目标。如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统率全篇的问题就是“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为了便于探究,教师围绕这一总目标,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小目标:你怎么体会出——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游客是“野”的?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
3.从课后思考题入手,确立探究点
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也是文章的探究点。如《只有一个地球》课后的第一题:课文写了地球哪几方面的内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了!”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生抓住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从关键词、句入手,确立探究点
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句足以提领全文,抓住它有利于读懂课文。如《白鹅》这篇课文,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就是“高傲”。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后,笔者就引导学生:文中哪个词概括了白鹅的特点?“高傲”体现在哪些地方?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还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特点。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学习形式
探究学习形式主要有自我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1)自我探究指个人自主默读、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感受的过程。素質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自我探究这种形式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主动性,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而且,自我探究是最基础的探究性课堂活动,良好的小组合作探究一定要建立在扎实的自我探究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一些较容易的探究目标加强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训练。
(2)小组合作探究指通过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的形式,在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形成成果。学生的自我探究不一定是面面俱到的,小组合作探究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思考结果,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探究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此种形式可用于有一定难度的探究目标。
三、自主确定探究方法,充分发挥主体性
学生探究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自主确定探究的问题,探究的形式(个人自主、小组合作)上,还体现在自主确定探究的方法上。在语文教学中,探究的方法是指读者感知语言、理解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的方法。这些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帮学生积累。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在学习“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笔者提问:“同学们,怎么能将‘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的妙处展现出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用画图的方法。”有的说:“用道具演示。”笔者顺水推舟:“很好,下面你们每个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在展示学习成果时,有一个协作小组用一幅图形象地展示了两种开凿方法,有一个小组用道具演示了火车过青龙桥的方法……学生们兴味盎然,在交流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学会了一些探究方法。
四、即时评价,增强探究信心
为了有效开展探究式学习,养成学生探究的习惯,一定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指的是即时评价,是对学生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和批评。这一环节既要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要甄别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指明道路。它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应以正面评价为主,以鼓励为主。如在学生回答不完全正确时,笔者会说:“这个问题,答对了一部分,做出了一份贡献,另一部分,再想想,老师相信你!”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笔者会说:“勇于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增强探究的信心。即时评价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与教育活动过程融为一体。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
总之,探究式学习的开展,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发挥潜能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维春,张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2014(18).
[2]张春年.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8).
[3]秦华.“自主探究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