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当代人类文明演变的总趋势。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某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历史紧迫感,把握方向,抢抓机遇,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 新农村问题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农业经济进一步加速向现代工业经济转换。二是传统农业社会加速向现代城市社会转换。三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与此同时,农村文化、政治生活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总体上来看,沿海相当一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换。但还有不少地区和近六成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落后的乡村,从事落后的农业生产劳动,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加紧处理和解决。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历史紧迫感,把握方向,抢抓机遇,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积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目前,我国每年登记在册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有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还不到30%。因此,構建适应农民需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成为科技兴农的当务之急。一是要从完善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出发,突出农业科技推广的公益职能。要加大投入,把已经断的“线”接起来,已经破的“网”修补好。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接与补,而是要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联系在一起,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能够真正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在开展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有更多的作为。如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为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开辟新的通道。二是要从改革创新出发,建立多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并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为满足农民的需求,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农业科技的推广。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农民的技术问题。要大力发展和扶持民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如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种养大户的作用,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活动。
二、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宁夏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是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的历史变革中,各地在农村建设工作中产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有些甚至还比较尖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发展和深化,正在影响甚至危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和发展状况,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体制与机制的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变革和产业变革,促进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持续改善,促进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问题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农业经济进一步加速向现代工业经济转换。二是传统农业社会加速向现代城市社会转换。三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与此同时,农村文化、政治生活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总体上来看,沿海相当一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换。但还有不少地区和近六成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落后的乡村,从事落后的农业生产劳动,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加紧处理和解决。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历史紧迫感,把握方向,抢抓机遇,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积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目前,我国每年登记在册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有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还不到30%。因此,構建适应农民需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成为科技兴农的当务之急。一是要从完善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出发,突出农业科技推广的公益职能。要加大投入,把已经断的“线”接起来,已经破的“网”修补好。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接与补,而是要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联系在一起,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能够真正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在开展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有更多的作为。如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为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开辟新的通道。二是要从改革创新出发,建立多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并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为满足农民的需求,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农业科技的推广。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农民的技术问题。要大力发展和扶持民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如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种养大户的作用,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活动。
二、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宁夏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是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的历史变革中,各地在农村建设工作中产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有些甚至还比较尖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发展和深化,正在影响甚至危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和发展状况,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体制与机制的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变革和产业变革,促进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持续改善,促进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