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我采访过邵峰,那是第一次和他面对面聊天。大多数时候,我和观众一样,都是在电视剧里看到邵峰那张熟悉的脸。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高希希导演的御用演员,各种角色信手拈来。早已过了小鲜肉的年纪,刚过不惑之年,“大叔”邵峰的作品反而比以前少了。倒真应了之前他说过的,有了婚姻后,拍的戏就少了。年少成名,粉丝忠诚度高,却一直鲜有话题。像邵峰这样的演员在中国并不少,他们不炒作,不制造话题,但他们绝不是不懂这套。面对邵峰,会想起乔治·克鲁尼说过的,“我很早就懂得被人关注的滋味,不会有人比我更懂得经营名声,明星那张脸最多只有十年的寿命,久了观众就会产生审美疲劳。”邵峰的不争,是他性格中最明显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也是他能沉淀出好角色的原因。
角色要主流 表演不拘一格
《赵匡胤》是高希希继大型史诗巨制《楚汉传奇》后执导的又一部历史剧作。该剧讲述了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波澜壮阔的一生。邵峰饰演赵匡胤的手足兄弟赵光义。邵峰说自己的本意是借这部戏重新为观众还原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忧郁帝王。传统的历史观点对宋太宗赵光义的评价不是很高,甚至有点偏激。这位秉承“兄终弟及”理念而即位的皇帝,从坐上龙椅那天起,便注定其悲剧的一生。“他(赵光义)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但他却有一个更优秀的哥哥。这让他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拿来与哥哥做比较。日积月累,这种郁闷的情绪逐渐演变为怨恨。”虽然以前也演过不少古装角色,但是面对这样被史书大写特写的人物,邵峰依然忐忑,因此功课做了不知多少。邵峰饰演的赵光义风流倜傥,却经常愁眉紧锁。对权力和荣誉的渴望已经控制了他的心灵,这是一种男性特有的好胜心。“谁都希望能流芳千古,特别是身为男儿。我很理解赵光义的焦虑,自己并没有比哥哥差到哪里,凭什么不去争皇位?!”
在这样细腻的表演下,一个有血有肉的赵光义已然走到了观众面前。
刚刚播完的电视剧《马上天下》改编自同名小说,有很多读者看完电视剧版《马上天下》后对邵峰饰演的杨邑特别满意。邵峰的夫人、同样也是演员的刘欣跟他说这个角色他演得很好。“说实话,我自己本身没看过这本小说,我拍这个戏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有原著小说。我是根据剧本,人物本身的外延去想象人物是什么样子,当然这是我本身的创作习惯,作为军人的理解是什么样子,我不喜欢把所谓的国民党、国军演成脸谱化或是同一个类型的。如果你注意看的话,《马上天下》这部戏我的风纪扣就没解过,除了一场戏是讲受伤后进行包扎,这才会披着外套。剧中的杨邑毕业于黄埔军校,当年的国民党是国军,基于这个点再加上对人物的理解和年龄的阅历,人物架构基本也就成形了。之前我还演过《狙击手》的一个军官,就有人跟我讲,文轩这个人物我演得特别好,我觉得这是一种观众的心理,他可能觉得歪戴帽子、衣冠不整的在片子里出现太多了,国民党军队里也有这样的,但是主流是什么,这个要清楚,所以凡事凭心,我觉得更好,对我来说我理解是这样的。”邵峰说。
邵峰从来没被定型为偶像演员,他自己也不认同这个定位,他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自己只是尽最大努力把交到手上的角色演好。“不是说你想要给自己定位就能行的,定位有市场的原因,包括自身的性格,对自己职业的态度。前段时间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应该需要改表演方法了?我以前都是根据角色走的,角色写成什么样我就演成什么样,我能完成你给我的所有角色特征,这样就会损失掉我演员本身的魅力,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魅力点。很多时候,虽然还是自己在表演,但如果完全照着剧本和剧中角色设定走就会对自己的发挥形成局限。在学习表演的时候,老师说演员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你演什么就得像什么,从演员自身、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讲没有错,但是从现实来说可能就越来越远了。现在演员戏好戏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观众未必需要看你戏多好,很多时候他们更多是被迫去接受,电视上放什么就看什么,只不过有部分观众会从众多节目当中挑一些赏心悦目的。”
要名利但不被牵着走
无论对表演、对家庭,还是对朋友的态度,邵峰一向习惯不问是非事,但偶尔也会因为看不惯某些恶意炒作直面抨击。对于行业目前最热的“小鲜肉效应”,也和邵峰距离很远。“我觉得电影、电视本身没有给观众树立正确的引导,当然也许会有人说,什么是正确的引导,不见得艺术片才叫正确的引导吧?但是文艺作品要传达出什么是美的,什么丑的,倒不是我非要通过影视剧去教育下一代。我以为,做一件事不要以利益为唯一标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年的演员冯喆、王心刚都是很帅的,可到了80年代之后,观众看高大全看多了,慢慢地漂亮的小伙子就没那么吸引当时的观众了。大家的审美开始逐渐改变,时而谐星当道,时而大叔当道,时而小鲜肉。”可坦诚地讲,谁不想要名利呢?邵峰也一样。只是他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被名利牵着走,小富即安是一种让人能够时刻满足的活法。“所谓的名利是什么概念?二三十年前,大家只要把戏演好了就行了。到我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你会追求利,利带给我们的是养家糊口之根本,但如果这个名利定位为金山银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我也做不到,也不是我这个职业能给予我的。名都是别人给的,莫名其妙的时候一夜间醒来就有了。”邵峰说。他还拿自己和横店的群演比较,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还能在演了这么多年的戏之后坐在这里接受采访,这就是幸运。《赵匡胤》这个戏拍了两年了,现在才能播出,这也是幸运的。
我一直都想问邵峰一个问题,演了几十年的戏,一直很努力,演技也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就是红不起来,会不甘心吗?他很真诚,“多少会有一点,有时候也会想明明努力了为什么就是火不起来?但其实中国演员很多,也都在认真演戏,努力演戏,总会有这样的角色存在,不可能大家都红,这是不可能的,就尽我所能就好了。”没错,在中国,像邵峰这样的演员从来不会被分类到“红”的那一类,但他们戏多角色好,脸熟观众认,我想这样也就够了吧。但同时邵峰演了32年的戏了,他期待别人给自己一个认可。他早过了梦想着自己忽然有一天变得多红的年纪。那个一夜成名的梦想在拍《我心依旧》的时候有过,之后现实就教育了他,演员过得不好是没戏演,人过得不好是没饭吃,而这些他都经历过。“我对自己的底线始终有一个认同,那就是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就不走了,但最困难的时候已经扛了过去,从1993年开始片约渐渐回暖。”
不回避难驾驭的角色
几年前采访邵峰,问他最难饰演的是哪个角色,他说是《纸醉金迷》里的魏端本,时隔几年再问,还是这个答案。这个人物是个特别软弱、特别忍辱负重的人,离邵峰太遥远了,也是邵峰自认接过最难演的戏。即便是像他以往对待角色的态度,用自己过去经历的岁月演,用自己看到的东西、拿自己想得到的去演,也依然有难度。可对演员来说,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演赵光义的时候我会从网上或者书上看看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什么,然后我自己再做些修正,你演一个离你越远的角色越需要做功课。但我不会刻意避开这样的角色,这或许就是成熟。”
从16岁拍摄第一部电影《少男少女们》,23岁大学毕业后拍摄第一部电视剧《七侠五义》,邵峰已经走过多年光影岁月,留下了姜季泽、魏端本、文轩、丁寒等等这些荧屏中的名字。其间对演员这个职业经过几次转折,被迫要放弃、主动想要放弃、回归的机遇。到了邵峰这个年纪,表演心态都面临转型,无疑他已经过了彷徨的年代,但探寻表演的路从没止境。“一个演员如果表演方式不跟着变一定会死掉的,观众的审美在变,以前没有美剧、韩剧等可以看,只看国内的,现在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眼界开了,有比较了,观众就会挑选自己喜欢的。如果你的表演还停留在过去,那肯定是不行的,时代在变,作为演员也应该要变。每个演员在这条路上走得都不容易,就看你给自己定的要求是多少,有的人心大,吃饱喝足就够了,那就一定很开心地活着,但是如果一旦要求更高就会更累,会很辛苦。”
从邵峰第一次接受采访到现在,他一直都这么认为:“演戏既是职业,也是追逐理想的大方向,一个人可以把兴趣点、热爱的生活方式与工作结合,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
角色要主流 表演不拘一格
《赵匡胤》是高希希继大型史诗巨制《楚汉传奇》后执导的又一部历史剧作。该剧讲述了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波澜壮阔的一生。邵峰饰演赵匡胤的手足兄弟赵光义。邵峰说自己的本意是借这部戏重新为观众还原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忧郁帝王。传统的历史观点对宋太宗赵光义的评价不是很高,甚至有点偏激。这位秉承“兄终弟及”理念而即位的皇帝,从坐上龙椅那天起,便注定其悲剧的一生。“他(赵光义)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但他却有一个更优秀的哥哥。这让他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拿来与哥哥做比较。日积月累,这种郁闷的情绪逐渐演变为怨恨。”虽然以前也演过不少古装角色,但是面对这样被史书大写特写的人物,邵峰依然忐忑,因此功课做了不知多少。邵峰饰演的赵光义风流倜傥,却经常愁眉紧锁。对权力和荣誉的渴望已经控制了他的心灵,这是一种男性特有的好胜心。“谁都希望能流芳千古,特别是身为男儿。我很理解赵光义的焦虑,自己并没有比哥哥差到哪里,凭什么不去争皇位?!”
在这样细腻的表演下,一个有血有肉的赵光义已然走到了观众面前。
刚刚播完的电视剧《马上天下》改编自同名小说,有很多读者看完电视剧版《马上天下》后对邵峰饰演的杨邑特别满意。邵峰的夫人、同样也是演员的刘欣跟他说这个角色他演得很好。“说实话,我自己本身没看过这本小说,我拍这个戏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有原著小说。我是根据剧本,人物本身的外延去想象人物是什么样子,当然这是我本身的创作习惯,作为军人的理解是什么样子,我不喜欢把所谓的国民党、国军演成脸谱化或是同一个类型的。如果你注意看的话,《马上天下》这部戏我的风纪扣就没解过,除了一场戏是讲受伤后进行包扎,这才会披着外套。剧中的杨邑毕业于黄埔军校,当年的国民党是国军,基于这个点再加上对人物的理解和年龄的阅历,人物架构基本也就成形了。之前我还演过《狙击手》的一个军官,就有人跟我讲,文轩这个人物我演得特别好,我觉得这是一种观众的心理,他可能觉得歪戴帽子、衣冠不整的在片子里出现太多了,国民党军队里也有这样的,但是主流是什么,这个要清楚,所以凡事凭心,我觉得更好,对我来说我理解是这样的。”邵峰说。
邵峰从来没被定型为偶像演员,他自己也不认同这个定位,他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自己只是尽最大努力把交到手上的角色演好。“不是说你想要给自己定位就能行的,定位有市场的原因,包括自身的性格,对自己职业的态度。前段时间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应该需要改表演方法了?我以前都是根据角色走的,角色写成什么样我就演成什么样,我能完成你给我的所有角色特征,这样就会损失掉我演员本身的魅力,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魅力点。很多时候,虽然还是自己在表演,但如果完全照着剧本和剧中角色设定走就会对自己的发挥形成局限。在学习表演的时候,老师说演员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你演什么就得像什么,从演员自身、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讲没有错,但是从现实来说可能就越来越远了。现在演员戏好戏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观众未必需要看你戏多好,很多时候他们更多是被迫去接受,电视上放什么就看什么,只不过有部分观众会从众多节目当中挑一些赏心悦目的。”
要名利但不被牵着走
无论对表演、对家庭,还是对朋友的态度,邵峰一向习惯不问是非事,但偶尔也会因为看不惯某些恶意炒作直面抨击。对于行业目前最热的“小鲜肉效应”,也和邵峰距离很远。“我觉得电影、电视本身没有给观众树立正确的引导,当然也许会有人说,什么是正确的引导,不见得艺术片才叫正确的引导吧?但是文艺作品要传达出什么是美的,什么丑的,倒不是我非要通过影视剧去教育下一代。我以为,做一件事不要以利益为唯一标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年的演员冯喆、王心刚都是很帅的,可到了80年代之后,观众看高大全看多了,慢慢地漂亮的小伙子就没那么吸引当时的观众了。大家的审美开始逐渐改变,时而谐星当道,时而大叔当道,时而小鲜肉。”可坦诚地讲,谁不想要名利呢?邵峰也一样。只是他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被名利牵着走,小富即安是一种让人能够时刻满足的活法。“所谓的名利是什么概念?二三十年前,大家只要把戏演好了就行了。到我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你会追求利,利带给我们的是养家糊口之根本,但如果这个名利定位为金山银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我也做不到,也不是我这个职业能给予我的。名都是别人给的,莫名其妙的时候一夜间醒来就有了。”邵峰说。他还拿自己和横店的群演比较,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还能在演了这么多年的戏之后坐在这里接受采访,这就是幸运。《赵匡胤》这个戏拍了两年了,现在才能播出,这也是幸运的。
我一直都想问邵峰一个问题,演了几十年的戏,一直很努力,演技也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就是红不起来,会不甘心吗?他很真诚,“多少会有一点,有时候也会想明明努力了为什么就是火不起来?但其实中国演员很多,也都在认真演戏,努力演戏,总会有这样的角色存在,不可能大家都红,这是不可能的,就尽我所能就好了。”没错,在中国,像邵峰这样的演员从来不会被分类到“红”的那一类,但他们戏多角色好,脸熟观众认,我想这样也就够了吧。但同时邵峰演了32年的戏了,他期待别人给自己一个认可。他早过了梦想着自己忽然有一天变得多红的年纪。那个一夜成名的梦想在拍《我心依旧》的时候有过,之后现实就教育了他,演员过得不好是没戏演,人过得不好是没饭吃,而这些他都经历过。“我对自己的底线始终有一个认同,那就是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就不走了,但最困难的时候已经扛了过去,从1993年开始片约渐渐回暖。”
不回避难驾驭的角色
几年前采访邵峰,问他最难饰演的是哪个角色,他说是《纸醉金迷》里的魏端本,时隔几年再问,还是这个答案。这个人物是个特别软弱、特别忍辱负重的人,离邵峰太遥远了,也是邵峰自认接过最难演的戏。即便是像他以往对待角色的态度,用自己过去经历的岁月演,用自己看到的东西、拿自己想得到的去演,也依然有难度。可对演员来说,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演赵光义的时候我会从网上或者书上看看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什么,然后我自己再做些修正,你演一个离你越远的角色越需要做功课。但我不会刻意避开这样的角色,这或许就是成熟。”
从16岁拍摄第一部电影《少男少女们》,23岁大学毕业后拍摄第一部电视剧《七侠五义》,邵峰已经走过多年光影岁月,留下了姜季泽、魏端本、文轩、丁寒等等这些荧屏中的名字。其间对演员这个职业经过几次转折,被迫要放弃、主动想要放弃、回归的机遇。到了邵峰这个年纪,表演心态都面临转型,无疑他已经过了彷徨的年代,但探寻表演的路从没止境。“一个演员如果表演方式不跟着变一定会死掉的,观众的审美在变,以前没有美剧、韩剧等可以看,只看国内的,现在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眼界开了,有比较了,观众就会挑选自己喜欢的。如果你的表演还停留在过去,那肯定是不行的,时代在变,作为演员也应该要变。每个演员在这条路上走得都不容易,就看你给自己定的要求是多少,有的人心大,吃饱喝足就够了,那就一定很开心地活着,但是如果一旦要求更高就会更累,会很辛苦。”
从邵峰第一次接受采访到现在,他一直都这么认为:“演戏既是职业,也是追逐理想的大方向,一个人可以把兴趣点、热爱的生活方式与工作结合,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