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平等交流、和谐互动是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然而现实的课堂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往往呈现出教条僵化或形式主义的倾向。下面是我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互动的点滴尝试。
1有效预设,激发创造潜能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教师过分重视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更多关注教学过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来进行。语文课堂是灵动的、开放的、充满情感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教学中随时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再精细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预测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因此不能用僵化的程序来控制和束缚灵动的思想,我们关注教学目标的预设,但是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这是语文课堂生命之所在。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播放一段描绘春天来临,大地万物复苏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录像片,复述见到的情境,同学们观后纷纷举手发言,但这时学生的发言多是客观的叙述,缺少生动具体的描绘,不能使人领略到录像中的美感,怎样才能传达出录像中的美感呢?我伺机引出了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春天来临之后的景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它们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寻找和分析,学生明白了朱自清先生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充满情趣和美感。这节课上,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原有状况,并兼顾到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异,对教学程序进行了大体的预设,为教学过程的生成创造条件,为学生主动学习留出时间和空间,为师生在课堂上的再创造留有空间和弹性。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课堂富有生命活力。
2及时肯定,点燃思维火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希腊普鲁塔戈在三千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望,点燃思维的火把,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前不久的一次仿句练习让我记忆犹新,例句为:“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学生才思敏捷,畅所欲言。有的说:“高山接纳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所以高山巍峨无比。”有的说:“森林接纳每一条河流,不论其长短,所以大海浩瀚无边。”我赞叹不绝。这时后边的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更好的。”他露出诡秘的笑容说:“佛祖收容每一个生灵,不论其善恶,所以佛法无边。”顿时,全班哄堂大笑,伴随着的是一阵阵的掌声,而我默然,不知该如何评定,但我知道,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赞语,都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沉默之后,我肯定他,鼓励他,给他信心,给他勇气。当然,达到这种和谐局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持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不必固守传统的师道尊严,不必端着权威的架子,也不必板着威严的面孔,“亲其师,则信其道”,当我们放下架子,融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其学习的需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同忧同喜的时候,我们将会发现,语文教学的空间如此广阔,学生学习的潜力和创造力是如此神奇。
3适度调控,实现持续发展
我们提倡教学民主,主张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说对学生可以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机智,控制课堂交流的过程和方向。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理解程度,思维状态以及情感体验,洞悉学生的感受,理解以及困惑,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发言,注意捕捉课堂上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敏锐地观察,准确地判断,因势利导,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在课堂上,我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使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课堂调控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调控适度,不仅要有扎实而深厚的知识功底,对新课程的深入领会,还要对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深入的研究,要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认识学生,研究学生,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将逐渐形成,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得以实现。
语文教师必须真爱学生,真正地倾心于作品,真正地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崇高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与丰富的情感,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去叩击学生心扉,用自己的生命热力去感染学生,把课上到学生心灵的深处,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
1有效预设,激发创造潜能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教师过分重视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更多关注教学过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来进行。语文课堂是灵动的、开放的、充满情感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教学中随时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再精细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预测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因此不能用僵化的程序来控制和束缚灵动的思想,我们关注教学目标的预设,但是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这是语文课堂生命之所在。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播放一段描绘春天来临,大地万物复苏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录像片,复述见到的情境,同学们观后纷纷举手发言,但这时学生的发言多是客观的叙述,缺少生动具体的描绘,不能使人领略到录像中的美感,怎样才能传达出录像中的美感呢?我伺机引出了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春天来临之后的景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它们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寻找和分析,学生明白了朱自清先生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充满情趣和美感。这节课上,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原有状况,并兼顾到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异,对教学程序进行了大体的预设,为教学过程的生成创造条件,为学生主动学习留出时间和空间,为师生在课堂上的再创造留有空间和弹性。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课堂富有生命活力。
2及时肯定,点燃思维火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希腊普鲁塔戈在三千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望,点燃思维的火把,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前不久的一次仿句练习让我记忆犹新,例句为:“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学生才思敏捷,畅所欲言。有的说:“高山接纳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所以高山巍峨无比。”有的说:“森林接纳每一条河流,不论其长短,所以大海浩瀚无边。”我赞叹不绝。这时后边的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更好的。”他露出诡秘的笑容说:“佛祖收容每一个生灵,不论其善恶,所以佛法无边。”顿时,全班哄堂大笑,伴随着的是一阵阵的掌声,而我默然,不知该如何评定,但我知道,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赞语,都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沉默之后,我肯定他,鼓励他,给他信心,给他勇气。当然,达到这种和谐局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持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不必固守传统的师道尊严,不必端着权威的架子,也不必板着威严的面孔,“亲其师,则信其道”,当我们放下架子,融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其学习的需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同忧同喜的时候,我们将会发现,语文教学的空间如此广阔,学生学习的潜力和创造力是如此神奇。
3适度调控,实现持续发展
我们提倡教学民主,主张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说对学生可以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机智,控制课堂交流的过程和方向。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理解程度,思维状态以及情感体验,洞悉学生的感受,理解以及困惑,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发言,注意捕捉课堂上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敏锐地观察,准确地判断,因势利导,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在课堂上,我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使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课堂调控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调控适度,不仅要有扎实而深厚的知识功底,对新课程的深入领会,还要对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深入的研究,要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认识学生,研究学生,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将逐渐形成,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得以实现。
语文教师必须真爱学生,真正地倾心于作品,真正地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崇高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与丰富的情感,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去叩击学生心扉,用自己的生命热力去感染学生,把课上到学生心灵的深处,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