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乃解决政府管理体制的必要措施。机构改革将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以拓宽部委职能,向“大部委制”过渡等。
据悉,国务院现设机构除办公厅外,有28个部门,1个特设机构、18个直属机构、4个办事机构、10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4个直属事业单位,另有100多个议事协调机构,其数量之众,类型之多,分工之细,几可用“九龙治水”和“十羊九牧”来形容。而就现代各国政府管理之组织結构而言,一个国家之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由10至15个政府部门组成才较为适当。而政出多门的机构设置,必将导致行政管理成本的畸高和浪费。与其他国家进行纵向比较,我国政府部门数量达到了一些国家的2到3倍,而行政管理成本更是达到了许多西方强国的数十倍之多。而即将改进实施的“大部委制”,正是旨在减少机构,精简人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的确,精兵简政,必须首先从精官、减官开始。因为官位增多,必然造成机构膨胀,更将引发冗员增加。在如今许多地方,机构膨胀或“十羊九牧”的情形,已经到了某种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某县,甚至出现了两个县级领导合管一个局(委)的荒诞情形。针对此类怪现象,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早就指出,我国的机构臃肿和人员膨胀在某种程度上已到了极限,“吃饭型”财政严重影响许多重要的投入。故而如此下去,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严重受阻。再考虑到办公设施、住房、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配套费用,公共财政负担实在不堪承受其重。而在如此重负之下的公共财政,哪里还有发展的后劲呢?
“吃饭财政”吃掉了社会发展活力,更吃掉了经济增长后劲。要铲除这种“十羊九牧”的“吃饭财政”,除了精简机构之外,关键是如何疏通行政人员的“出口”。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流动停滞,直至成了只进不出的“养老院”。因“吃皇粮”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和诱惑力,又往往令公务员岗位魅力倍增。许多一无所长的人凭路子、托关系不断挤进公家人行列,但这些人只占位子不干活,又需进更多的临时人员来“顶差”。如此“只进不出”,“十羊九牧”之怪现状便愈演愈烈。而当行政事业单位成为“只上不下”的保险箱之后,公务员中的奖勤罚懒、奖能罚庸的竞争机制,便始终难以有效运转,直至“三分之一干,三分之一看,三分之一乱捣蛋”之“官冗之患”,在许多地方盛行不衰。只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淘汰机制一天不建立,食众生寡的“十羊九牧”之“吃饭财政”也便永难转型。
鸡多不下蛋,龙多不下雨。要促使“十羊九牧”的“吃饭财政”彻底转型,便必须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从克服“官多不干活”的弊端开始。
据悉,国务院现设机构除办公厅外,有28个部门,1个特设机构、18个直属机构、4个办事机构、10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4个直属事业单位,另有100多个议事协调机构,其数量之众,类型之多,分工之细,几可用“九龙治水”和“十羊九牧”来形容。而就现代各国政府管理之组织結构而言,一个国家之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由10至15个政府部门组成才较为适当。而政出多门的机构设置,必将导致行政管理成本的畸高和浪费。与其他国家进行纵向比较,我国政府部门数量达到了一些国家的2到3倍,而行政管理成本更是达到了许多西方强国的数十倍之多。而即将改进实施的“大部委制”,正是旨在减少机构,精简人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的确,精兵简政,必须首先从精官、减官开始。因为官位增多,必然造成机构膨胀,更将引发冗员增加。在如今许多地方,机构膨胀或“十羊九牧”的情形,已经到了某种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某县,甚至出现了两个县级领导合管一个局(委)的荒诞情形。针对此类怪现象,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早就指出,我国的机构臃肿和人员膨胀在某种程度上已到了极限,“吃饭型”财政严重影响许多重要的投入。故而如此下去,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严重受阻。再考虑到办公设施、住房、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配套费用,公共财政负担实在不堪承受其重。而在如此重负之下的公共财政,哪里还有发展的后劲呢?
“吃饭财政”吃掉了社会发展活力,更吃掉了经济增长后劲。要铲除这种“十羊九牧”的“吃饭财政”,除了精简机构之外,关键是如何疏通行政人员的“出口”。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流动停滞,直至成了只进不出的“养老院”。因“吃皇粮”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和诱惑力,又往往令公务员岗位魅力倍增。许多一无所长的人凭路子、托关系不断挤进公家人行列,但这些人只占位子不干活,又需进更多的临时人员来“顶差”。如此“只进不出”,“十羊九牧”之怪现状便愈演愈烈。而当行政事业单位成为“只上不下”的保险箱之后,公务员中的奖勤罚懒、奖能罚庸的竞争机制,便始终难以有效运转,直至“三分之一干,三分之一看,三分之一乱捣蛋”之“官冗之患”,在许多地方盛行不衰。只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淘汰机制一天不建立,食众生寡的“十羊九牧”之“吃饭财政”也便永难转型。
鸡多不下蛋,龙多不下雨。要促使“十羊九牧”的“吃饭财政”彻底转型,便必须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从克服“官多不干活”的弊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