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讳辩》是唐代诗文大家韩愈所写,开头几句是这样的:“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白话译注古文观止 下册》(清吴楚材 吴调侯选 刘世南 唐满先译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一 南昌)是这样译的:“我给李贺一封信,劝他去考进士。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很有名望……”读到这里,我对“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很有名望”产生了疑问,此时李贺名从何来?韩愈写这封信是劝李贺去考进士,考了没有?考中了没有?都是未知数,怎么就有了“名望”?
据《唐诗鉴赏辞典》介绍,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宗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考试。为此,李贺曾写过多篇表现他失望心情的诗歌,比如《示弟》《咏怀二首》等。从这里看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很有名望”就毫无着落了。那究竟怎样译呢?
我们知道,科举考试自隋而起,唐代为盛。唐分科选拔官吏,其中以进士科最为人重视,“举进士”成为了一种考试制度,在家学习的士人,可以向州、县要求荐举,经考试及格,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此时李贺得到韩愈等人的荐举,参加进士科考试。根据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1994年《言文对照 古文观止》“有名”注解为“荐举的名单里有名字”,整句译为:“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综合来看,此译是比较适宜的。且与后文的“争名”相吻合,“争名”不是争谁有名气、名望,而是争论“李贺该不该参与举进士”这样的“名讳”问题,因为李贺考进士与其父名“晋肃”有同音现象。有些人认为这违背礼制,应避免,韩愈写这篇文章,引“二名律”“嫌名律”等为证,说明李贺是可以参加“举进士”的。
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把“举”释为“科举考试”,并引申为“中举”,同时举韩文《讳辩》“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为例。通俗地说,这里的“举”就是“考”的意思。以此观照“贺举进士有名”就会产生疑惑,“李贺中举了进士很有名”,李贺考中了?根据“举进士”是一种制度来看,此句中的“举”既有“考”的意思,又有“荐举”之义,因此该句浓缩了“贺举进士”“贺举有名”二句。
所以,我们在读古文的时候,广泛了解与此文有关的古代文化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把句子译透,道理讲明,才能避免表面文从字顺,实则离题万里的现象。
黄明锋,男,教师,现居湖北荆门。
据《唐诗鉴赏辞典》介绍,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宗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考试。为此,李贺曾写过多篇表现他失望心情的诗歌,比如《示弟》《咏怀二首》等。从这里看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很有名望”就毫无着落了。那究竟怎样译呢?
我们知道,科举考试自隋而起,唐代为盛。唐分科选拔官吏,其中以进士科最为人重视,“举进士”成为了一种考试制度,在家学习的士人,可以向州、县要求荐举,经考试及格,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此时李贺得到韩愈等人的荐举,参加进士科考试。根据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1994年《言文对照 古文观止》“有名”注解为“荐举的名单里有名字”,整句译为:“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综合来看,此译是比较适宜的。且与后文的“争名”相吻合,“争名”不是争谁有名气、名望,而是争论“李贺该不该参与举进士”这样的“名讳”问题,因为李贺考进士与其父名“晋肃”有同音现象。有些人认为这违背礼制,应避免,韩愈写这篇文章,引“二名律”“嫌名律”等为证,说明李贺是可以参加“举进士”的。
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把“举”释为“科举考试”,并引申为“中举”,同时举韩文《讳辩》“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为例。通俗地说,这里的“举”就是“考”的意思。以此观照“贺举进士有名”就会产生疑惑,“李贺中举了进士很有名”,李贺考中了?根据“举进士”是一种制度来看,此句中的“举”既有“考”的意思,又有“荐举”之义,因此该句浓缩了“贺举进士”“贺举有名”二句。
所以,我们在读古文的时候,广泛了解与此文有关的古代文化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把句子译透,道理讲明,才能避免表面文从字顺,实则离题万里的现象。
黄明锋,男,教师,现居湖北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