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所接纳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必要”的过程中,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创设、对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以加深理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1 激发兴趣、引发动力、积极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1 氛围营造。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放下架子,要学会热爱、尊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1.2 图片展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在每堂课教学之前,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说,可以进行图片展示,如“理解他人”一课主要是要教育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懂得尊重他人,能将心比心,体谅他人。在课堂教学伊始,展示图片“少女还是老妇”、“酒杯还是人像”让学生观察。这种图片的展示,形象直观,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明白,同样的画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世界上的人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看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所以要相互理解。
2 创设问题、引导思考、提高能力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学中,我注意做示范,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要求学生遵循其方法,自己找出矛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八年级上册“自尊自信”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无耻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为什么必须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这样示范引导,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从中学到提出问题的一点方法。总之,让学生有“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政治课,也要“思维”,没有思维,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导致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抑或死记硬背、“消化不良”。
3 引导讨论、促进理解、加深感悟
讨论是思维碰撞出火花的基石,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研讨意识,在学习中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初中政治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促进体验,加深学生明辨是非曲直,获得道德认知,形成道德素质。
比如,八年级“将心比心,与人为善”一课要让学生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维层面、思维的方式得以相互补充,从深层次上体现了教学的互动。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会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
1 激发兴趣、引发动力、积极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1 氛围营造。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放下架子,要学会热爱、尊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1.2 图片展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在每堂课教学之前,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说,可以进行图片展示,如“理解他人”一课主要是要教育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懂得尊重他人,能将心比心,体谅他人。在课堂教学伊始,展示图片“少女还是老妇”、“酒杯还是人像”让学生观察。这种图片的展示,形象直观,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明白,同样的画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世界上的人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看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所以要相互理解。
2 创设问题、引导思考、提高能力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学中,我注意做示范,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要求学生遵循其方法,自己找出矛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八年级上册“自尊自信”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无耻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为什么必须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这样示范引导,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从中学到提出问题的一点方法。总之,让学生有“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政治课,也要“思维”,没有思维,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导致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抑或死记硬背、“消化不良”。
3 引导讨论、促进理解、加深感悟
讨论是思维碰撞出火花的基石,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研讨意识,在学习中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初中政治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促进体验,加深学生明辨是非曲直,获得道德认知,形成道德素质。
比如,八年级“将心比心,与人为善”一课要让学生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维层面、思维的方式得以相互补充,从深层次上体现了教学的互动。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会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