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学术管理,对学生工作学术研究的“模块化”管理,促使辅导员“术业有专攻”,从而把学生工作作为个人事业来发展,长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克服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非正常流动快、在岗时间短的不足,有利于队伍的稳定和建设,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建设推进。
关键词:学术管理 辅导员队伍 职业化
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比较稳定、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的辅导员专职干部队伍,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条件。我国实行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在年龄、学历结构上也有较大的改善。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各个高校的情况各异,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不够,这支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成因
在新世纪里,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高校辅导员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中,最为突出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身理论水平不高
由于没有确立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的观念,许多高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存在着误区:把学生工作当作一般的行政工作,认为无理论可言。在选拔上,更看重被选拔者的政治素质、组织能力和日常表现,忽视其在与学生工作相关方面的专业情况和背景;在培训上,似乎认为不经培训谁都可以随时上岗,有的即使培训也是师傅带徒弟式的经验的传承,没有相关理论的讲授;在激励和评价方面,强调其政治性、事务性工作,更看重其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忽视其理论研究能力以及工作的实际水平和效果,这些情况导致辅导员也不重视学生工作的学术研究,常常摸索着干,凭经验和凭感觉思考问题、处理工作,久而久之,使自己成为一种经验型的干部[2]。
2.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上的保证,管理不规范、措施不得力,再加上没有及时将这支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上引导,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学历、数量、专业、职称不合理的问题。有的高校在选拔专职学生辅导员上标准不高,把关不严;有的把学历层次比较低的中专和专科毕业的管理干部、实验人员调去担任学生辅导员;有的把以工代干和离退休的一般工作人员返聘去担任学生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另外,从这几年高校的扩招调查数据来看,在一些高校录取的新生中,女生的比例在逐年提高,从而导致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女毕业生的报名率逐年增高,导致有的高校女辅导员大大多于男性,甚至有的院系则全部由“娘子军”组成。
二、推进学术管理,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朱九思先生认为:“高校管理的三个部分是行政管理、学术管理和思想管理。三者以学术管理为中心,密切相连,相互制约;行政管理起保证作用。”从理论上讲,作为学术管理的保障和支持,非学术管理在大学管理中发挥着举目轻重的作用。但由于高等教育的功能发挥是通过学术事务与学术活动实现的,因此可以说,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区别于其他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内容[3]。
多年来,大家都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学生工作需要行政管理或是思想管理,始终没有人认为它需要学术管理。这就容易导致辅导员员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工作技巧及与学生长期有效交流的工作环境,使工作浮于表面,在学生眼中,他们没有成为“良师益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而只是维持学校秩序的编外“警察”而已;在专业教师眼中,由于辅导员流动太快,队伍太年轻,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学生工作可有可无,而且谁都可以做的印象。同时,由于管理机制不合理和岗位职责不明确,使得辅导员队伍长期处于“有人用、少人管”的状况,学校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4]。
由此可以得出,要促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建设发展,就必须将当前的学生工作从普通职业向专门职业转化。一般说来,普通职业发展成专门职业,大致需要以下的一些专业标准:(1)有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其成员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或训练;(2)有专门的专业知识的支持;(3)在社会上享有相应的专业声誉;(4)有法律、法规或政策对专业边界的保护;(5)其成员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的能力[5]。
按照这些标准,对辅导员队伍实行学术管理,可以促使他们把学生工作看作是一个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不是一个临时职业、个人晋升的“跳板”。换言之,他们会感到“术业有专攻”,会把学生工作作为个人事业来发展,长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3]。具体来说,主要有:
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要像选拔、培养学术骨干一样,选拔、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建设一支包括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两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业指导与教育管理工作者、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内的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6]。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高校学生工作职业化一直还只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国家并没有专门的政策法规对学生工作岗位进行明确的职业界定,人们并未从心底把学生工作作为一项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因此,要使学生工作职业化,就要使学生工作有明确的职业地位,就要有相应的职业标准的制订和推行,实行学生工作职业制度。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特点,明确学生工作的宗旨、学生工作相关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制订辅导员聘任的要求和程序,建立规范化的辅导员晋升和考评制度,拓展辅导员的发展和提升空间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改变学生工作是“临时岗”、“中转站”的观念,使之成为人们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
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大都是从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没有专门的学生工作专业的人员,只有少数的人员具有相关专业(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的学历。所以,为了保证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有效实施,一方面要依托学科建设抓紧培养学生工作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现有辅导员进行培训。通过脱产进修、出国深造、学习访问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培训。 另外,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开展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培训。学校可通过社会实践、外出考察、岗位轮转、挂职锻炼等提高辅导员的实践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在美国,许多学校开设了高等教育学行政专业,并且已经成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获得该专业文凭的硕士博士以学生工作为职业,成为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专门人才,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显著与其学生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
第二、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新机制。提升学生工作的有效措施,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走“专家化”、“专业化”、“专职化”的道路,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地由学生工作部(处)、团委等部门牵头,将辅导员进行合理学术研究分工,使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由原来的“全盘都抓”,转变为“有所侧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自身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
我们知道,学生工作包括党建工作、团建工作、招生工作、就业指导、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奖学金评定、日常教育管理、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学校要对上述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实行“模块化”管理研究。辅导员在学术研究上应一人侧重一项或两项,各负其责,任务明确,责任到位,这样易于促使他们在其研究的领域思考、研究、开拓和创新。同时,学校要注重人员的合理搭配,成立相应的学生工作创新团队,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和激励制度,组织各团队集体攻关研究,引导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和创新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根据形势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指导和帮助,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建设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这支队伍面临的挑战,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加大推进学术管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证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方向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林 曙,罗迎芬,唐汇国.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4 ,10(4) :395~397
2、冯绍红.专业化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势之必然[J]. 黑龙江高教研究[J]. 2005,3 (131):143~145
3、徐丽华.浅议高校管理中的学术管理[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18):36~39
4、施永红,祝水富.职业化--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J]. 2002,5 (109):28~30
5、周 烁.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化”刍议[J]. 广 西 青 年 干 部 学 院 学 报,2004,4(14):35~37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关键词:学术管理 辅导员队伍 职业化
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比较稳定、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的辅导员专职干部队伍,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条件。我国实行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在年龄、学历结构上也有较大的改善。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各个高校的情况各异,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不够,这支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成因
在新世纪里,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高校辅导员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中,最为突出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身理论水平不高
由于没有确立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的观念,许多高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存在着误区:把学生工作当作一般的行政工作,认为无理论可言。在选拔上,更看重被选拔者的政治素质、组织能力和日常表现,忽视其在与学生工作相关方面的专业情况和背景;在培训上,似乎认为不经培训谁都可以随时上岗,有的即使培训也是师傅带徒弟式的经验的传承,没有相关理论的讲授;在激励和评价方面,强调其政治性、事务性工作,更看重其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忽视其理论研究能力以及工作的实际水平和效果,这些情况导致辅导员也不重视学生工作的学术研究,常常摸索着干,凭经验和凭感觉思考问题、处理工作,久而久之,使自己成为一种经验型的干部[2]。
2.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上的保证,管理不规范、措施不得力,再加上没有及时将这支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上引导,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学历、数量、专业、职称不合理的问题。有的高校在选拔专职学生辅导员上标准不高,把关不严;有的把学历层次比较低的中专和专科毕业的管理干部、实验人员调去担任学生辅导员;有的把以工代干和离退休的一般工作人员返聘去担任学生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另外,从这几年高校的扩招调查数据来看,在一些高校录取的新生中,女生的比例在逐年提高,从而导致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女毕业生的报名率逐年增高,导致有的高校女辅导员大大多于男性,甚至有的院系则全部由“娘子军”组成。
二、推进学术管理,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朱九思先生认为:“高校管理的三个部分是行政管理、学术管理和思想管理。三者以学术管理为中心,密切相连,相互制约;行政管理起保证作用。”从理论上讲,作为学术管理的保障和支持,非学术管理在大学管理中发挥着举目轻重的作用。但由于高等教育的功能发挥是通过学术事务与学术活动实现的,因此可以说,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区别于其他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内容[3]。
多年来,大家都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学生工作需要行政管理或是思想管理,始终没有人认为它需要学术管理。这就容易导致辅导员员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工作技巧及与学生长期有效交流的工作环境,使工作浮于表面,在学生眼中,他们没有成为“良师益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而只是维持学校秩序的编外“警察”而已;在专业教师眼中,由于辅导员流动太快,队伍太年轻,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学生工作可有可无,而且谁都可以做的印象。同时,由于管理机制不合理和岗位职责不明确,使得辅导员队伍长期处于“有人用、少人管”的状况,学校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4]。
由此可以得出,要促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建设发展,就必须将当前的学生工作从普通职业向专门职业转化。一般说来,普通职业发展成专门职业,大致需要以下的一些专业标准:(1)有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其成员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或训练;(2)有专门的专业知识的支持;(3)在社会上享有相应的专业声誉;(4)有法律、法规或政策对专业边界的保护;(5)其成员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的能力[5]。
按照这些标准,对辅导员队伍实行学术管理,可以促使他们把学生工作看作是一个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不是一个临时职业、个人晋升的“跳板”。换言之,他们会感到“术业有专攻”,会把学生工作作为个人事业来发展,长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3]。具体来说,主要有:
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要像选拔、培养学术骨干一样,选拔、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建设一支包括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两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业指导与教育管理工作者、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内的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6]。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高校学生工作职业化一直还只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国家并没有专门的政策法规对学生工作岗位进行明确的职业界定,人们并未从心底把学生工作作为一项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因此,要使学生工作职业化,就要使学生工作有明确的职业地位,就要有相应的职业标准的制订和推行,实行学生工作职业制度。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特点,明确学生工作的宗旨、学生工作相关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制订辅导员聘任的要求和程序,建立规范化的辅导员晋升和考评制度,拓展辅导员的发展和提升空间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改变学生工作是“临时岗”、“中转站”的观念,使之成为人们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
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大都是从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没有专门的学生工作专业的人员,只有少数的人员具有相关专业(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的学历。所以,为了保证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有效实施,一方面要依托学科建设抓紧培养学生工作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现有辅导员进行培训。通过脱产进修、出国深造、学习访问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培训。 另外,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开展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培训。学校可通过社会实践、外出考察、岗位轮转、挂职锻炼等提高辅导员的实践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在美国,许多学校开设了高等教育学行政专业,并且已经成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获得该专业文凭的硕士博士以学生工作为职业,成为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专门人才,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显著与其学生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
第二、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新机制。提升学生工作的有效措施,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走“专家化”、“专业化”、“专职化”的道路,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地由学生工作部(处)、团委等部门牵头,将辅导员进行合理学术研究分工,使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由原来的“全盘都抓”,转变为“有所侧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自身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
我们知道,学生工作包括党建工作、团建工作、招生工作、就业指导、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奖学金评定、日常教育管理、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学校要对上述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实行“模块化”管理研究。辅导员在学术研究上应一人侧重一项或两项,各负其责,任务明确,责任到位,这样易于促使他们在其研究的领域思考、研究、开拓和创新。同时,学校要注重人员的合理搭配,成立相应的学生工作创新团队,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和激励制度,组织各团队集体攻关研究,引导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和创新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根据形势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指导和帮助,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建设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这支队伍面临的挑战,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加大推进学术管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证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方向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林 曙,罗迎芬,唐汇国.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4 ,10(4) :395~397
2、冯绍红.专业化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势之必然[J]. 黑龙江高教研究[J]. 2005,3 (131):143~145
3、徐丽华.浅议高校管理中的学术管理[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18):36~39
4、施永红,祝水富.职业化--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J]. 2002,5 (109):28~30
5、周 烁.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化”刍议[J]. 广 西 青 年 干 部 学 院 学 报,2004,4(14):35~37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