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英语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应于在实际生活中的有效利用,可以用英语与让他人流畅地交流、沟通,用英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英语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用生活创建英语课堂,发挥出英语的交际功能。本文将对初中英语生活教学的内涵、特点与实施策略进行阐述,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 生活化教学 探析
前言
英语学习的最大价值,就是将它最好地用于生活中的交际。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英语理论知识,没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很难将英语的交际功能发挥出来,学生的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应将课堂以生活场景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让学生充分利用英语交流,不仅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一、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是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将英语从单纯的课堂学习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上更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多地选择生活素材,实现师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表达生活感受。生活化教学是让教学在一个以生活情境为背景下展开,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习中生活,有效地将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总之,英语的生活化教学过程就是生活过程的再现过程。
二、英语生活化教学的特点
1.贴近生活。生活化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人们对英语的狭隘认识,通常人们多认为英语知识从教科书配上英语课才掌握英语知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明确地表示出,英语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不但可以在课堂上习得,还能在人与人的实际交往中获得。这是因为,生活化的英语的主要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语法知识的掌握、词汇的记忆以及对句型结构的分析,各种文化现象都能成为学习的对象,将英语的语言实践融合进去,它更加注重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实现英语真正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寻找更多的材料作为教学的素材,比如,影视节目、网络资料、实物、报刊杂志等等。此外,教師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2.注重情境。生活化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采用生活情境为学生设置一个现实的生活背景,新知识可以较为容易地与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更快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连接。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较为容易的联想到学习过的情境,在生活中加以有效应用。这样,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教师根据英语交际的需要,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起,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再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创造生活情境,创造出生活化的语言氛围,在生活中就能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方式采用角色扮演来实现,模拟实际生活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用到自己已掌握的语言材料。
2.技术辅助。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力推的英语学习环境,创造出不同的生活情境,让英语课堂内容更为丰富。比如:在学习《新目标》八年级Unit11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时,讲授的多是餐桌礼仪,教师可以将中国人的餐桌习惯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一讲析,而对于西方的餐桌礼仪,学生相对较为陌生,教师可以下载一个视频资料,通过观看,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这种多媒体的呈现形式,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3.延升时空。在学校的课堂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扩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生活的时时处处都能成为英语学习的场地。比如,学生尽量在生活中用英语对话,在空闲的时间坚持阅读适合自己的英语故事书,听英语广播或者英语录音,看程度浅显的VCD等等方式,将以与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4.合理地布置作业。英语生活化教学不仅强调的是课堂的情境化,对作业的布置也有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设计有趣的内容,比如写英语日记、写英语信等等。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新课改以来,生活化教学已逐渐被运用到初中英语的课堂中,但是由于师生共同面临的升学率的压力,多数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目标,尽快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应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优越性,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大趋势,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获取英语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庄霞.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英语教师,2016, (06):138-140.
[2]刘瑾娟.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分析[J].求知导刊,2015,(21): 146.
[3]尹照群.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现途径与方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48.
【关键词】初中英语 生活化教学 探析
前言
英语学习的最大价值,就是将它最好地用于生活中的交际。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英语理论知识,没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很难将英语的交际功能发挥出来,学生的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应将课堂以生活场景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让学生充分利用英语交流,不仅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一、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是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将英语从单纯的课堂学习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上更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多地选择生活素材,实现师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表达生活感受。生活化教学是让教学在一个以生活情境为背景下展开,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习中生活,有效地将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总之,英语的生活化教学过程就是生活过程的再现过程。
二、英语生活化教学的特点
1.贴近生活。生活化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人们对英语的狭隘认识,通常人们多认为英语知识从教科书配上英语课才掌握英语知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明确地表示出,英语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不但可以在课堂上习得,还能在人与人的实际交往中获得。这是因为,生活化的英语的主要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语法知识的掌握、词汇的记忆以及对句型结构的分析,各种文化现象都能成为学习的对象,将英语的语言实践融合进去,它更加注重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实现英语真正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寻找更多的材料作为教学的素材,比如,影视节目、网络资料、实物、报刊杂志等等。此外,教師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2.注重情境。生活化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采用生活情境为学生设置一个现实的生活背景,新知识可以较为容易地与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更快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连接。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较为容易的联想到学习过的情境,在生活中加以有效应用。这样,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教师根据英语交际的需要,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起,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再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创造生活情境,创造出生活化的语言氛围,在生活中就能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方式采用角色扮演来实现,模拟实际生活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用到自己已掌握的语言材料。
2.技术辅助。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力推的英语学习环境,创造出不同的生活情境,让英语课堂内容更为丰富。比如:在学习《新目标》八年级Unit11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时,讲授的多是餐桌礼仪,教师可以将中国人的餐桌习惯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一讲析,而对于西方的餐桌礼仪,学生相对较为陌生,教师可以下载一个视频资料,通过观看,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这种多媒体的呈现形式,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3.延升时空。在学校的课堂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扩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生活的时时处处都能成为英语学习的场地。比如,学生尽量在生活中用英语对话,在空闲的时间坚持阅读适合自己的英语故事书,听英语广播或者英语录音,看程度浅显的VCD等等方式,将以与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4.合理地布置作业。英语生活化教学不仅强调的是课堂的情境化,对作业的布置也有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设计有趣的内容,比如写英语日记、写英语信等等。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新课改以来,生活化教学已逐渐被运用到初中英语的课堂中,但是由于师生共同面临的升学率的压力,多数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目标,尽快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应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优越性,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大趋势,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获取英语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庄霞.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英语教师,2016, (06):138-140.
[2]刘瑾娟.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分析[J].求知导刊,2015,(21): 146.
[3]尹照群.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现途径与方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