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本应该是最具有灵性,最具活力,最有趣味的学科,但,事实恰恰相反,学生把学习语文看成是最痛苦的事,大多数教师认为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耗时多,效率低”。如何使语文教学跨上高效、科学的运转轨道,让学生喜欢语文,快乐地学习语文,让语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大胆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快乐语文教与学。
一、 改革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
把课堂看做一门艺术,让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含丰富,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让语文课不在无趣,结合新课程理念,对“质疑——探疑——议疑——解疑”四步教学法进行升华。
1、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使学生产生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对文本的思索和感悟之中,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疑议,教师恰到好处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勇敢地提出疑议,说出自己对文本的困惑,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给予点拨,形成共识。这一过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问题多、面广,讨论激烈,有意、有趣。有的学生在争论得面红耳赤时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满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面窄而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争当解决问题的能手,学生想要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达到了愉快地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2、根据课文内容,把课型变为“演讲课、故事课、辩论课、朗读课、小记者专访”等等。课课新颖,丰富有趣,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理解感悟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二、改革课程安排,增设阅读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人所共知,要为作文打好阅读这个基础,就必须开展大量的阅读,为作文教学“供氧输血”,但现在的孩子往往不爱阅读课外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于1998年开始每周增设两节阅读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阅读古今中外名人名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到生活小常识,学生边读边想边写,有感就发,有情就抒,有价值的东西就记录下来,遇到疑难随时查阅工具书,或由教师指点解决。这一活动使学生的心情放松了,可以和同学互谈感想,和老师谈名著,给家长、朋友背诵精彩片段。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知识面宽广了,相互竞争的意识也强烈了,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不愿动手、动脑、动心的习惯,逐步养成了爱读书、乐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还充分利用板报、画廊、班级图书角等形式,组织了读书“沙龙”,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读书交流,观点碰撞的空间,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评出“读书新星”,获奖者受到学校的表扬或表彰,让学生感受到认真读书,用心读书带来的成功喜悦。
三、 改革作文教学,让语文“活”起来,“用”起来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文素养,应用于生活,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勤练笔。
1、 借助课文,课外读物培养写作情趣
每一篇课文都应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都应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悟的熏陶,不应是单一的分析课文,而应是课文分析和指导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分析课文写作方法时,一方面应及时指导给学生会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怎样构思、怎样写的,如果自己写同样的素材,怎样构思,怎样组织语言等,经过反复比较,找差距、探讨中使学生茅塞顿开,兴奋起来,让学生感到课文中有作文,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背下来,多读者会胸有成竹,常写者会笔下生花,熟读一篇好文往往会终生难忘,受益匪浅。课文中的情境、景色、祖国山河的壮丽、革命前辈、科学家、英雄模范人物形象等,都是激发学生读写的最好素材,把文本情感融入学生的思想情感,不仅学会作文,还学会了做人。
2、结合生活实际,开放作文
(1)走进大自然。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动植物园,花鸟树木,山川河流,道路桥梁都是写作的好素材,让学生细心观察,寻找最感兴趣的事物,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材料,积累知识,触动思维,抒发情感,教师恰到好处地指导,逐步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2)留心生活。只有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感受的人,写出的文章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生活,用来表达这些内容的文字,才能准确生动形象。校园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在校园中的所见所感,就如一个丰富的写作资源地,取之不尽。为此学校组织了“我爱校园”的征文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内容写得真实感人。
(3)巧妙引诱。为了给学生创造展示作文的机会,各班利用习作园地,墙报,板报,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学校还利用“校园广播”增设了《作文杂谈》栏目,每天播出3——5篇学生的优秀投稿,学生还轮流当小记者、小主持、小编辑,把学校的“校园广播”办得丰富多彩,既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又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校还抓住一切有利于激发学生作文激情的契机,充实学生写作素材,组织春游,体验劳动,召开主题班会,请老革命讲抗日英雄故事等,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个场面,巧设诱因,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就会毫不费力地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快乐的语文教与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放飞了师生的梦想,也使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大步的向前,向前!
一、 改革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
把课堂看做一门艺术,让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含丰富,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让语文课不在无趣,结合新课程理念,对“质疑——探疑——议疑——解疑”四步教学法进行升华。
1、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使学生产生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对文本的思索和感悟之中,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疑议,教师恰到好处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勇敢地提出疑议,说出自己对文本的困惑,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给予点拨,形成共识。这一过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问题多、面广,讨论激烈,有意、有趣。有的学生在争论得面红耳赤时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满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面窄而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争当解决问题的能手,学生想要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达到了愉快地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2、根据课文内容,把课型变为“演讲课、故事课、辩论课、朗读课、小记者专访”等等。课课新颖,丰富有趣,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理解感悟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二、改革课程安排,增设阅读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人所共知,要为作文打好阅读这个基础,就必须开展大量的阅读,为作文教学“供氧输血”,但现在的孩子往往不爱阅读课外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于1998年开始每周增设两节阅读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阅读古今中外名人名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到生活小常识,学生边读边想边写,有感就发,有情就抒,有价值的东西就记录下来,遇到疑难随时查阅工具书,或由教师指点解决。这一活动使学生的心情放松了,可以和同学互谈感想,和老师谈名著,给家长、朋友背诵精彩片段。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知识面宽广了,相互竞争的意识也强烈了,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不愿动手、动脑、动心的习惯,逐步养成了爱读书、乐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还充分利用板报、画廊、班级图书角等形式,组织了读书“沙龙”,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读书交流,观点碰撞的空间,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评出“读书新星”,获奖者受到学校的表扬或表彰,让学生感受到认真读书,用心读书带来的成功喜悦。
三、 改革作文教学,让语文“活”起来,“用”起来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文素养,应用于生活,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勤练笔。
1、 借助课文,课外读物培养写作情趣
每一篇课文都应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都应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悟的熏陶,不应是单一的分析课文,而应是课文分析和指导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分析课文写作方法时,一方面应及时指导给学生会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怎样构思、怎样写的,如果自己写同样的素材,怎样构思,怎样组织语言等,经过反复比较,找差距、探讨中使学生茅塞顿开,兴奋起来,让学生感到课文中有作文,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背下来,多读者会胸有成竹,常写者会笔下生花,熟读一篇好文往往会终生难忘,受益匪浅。课文中的情境、景色、祖国山河的壮丽、革命前辈、科学家、英雄模范人物形象等,都是激发学生读写的最好素材,把文本情感融入学生的思想情感,不仅学会作文,还学会了做人。
2、结合生活实际,开放作文
(1)走进大自然。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动植物园,花鸟树木,山川河流,道路桥梁都是写作的好素材,让学生细心观察,寻找最感兴趣的事物,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材料,积累知识,触动思维,抒发情感,教师恰到好处地指导,逐步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2)留心生活。只有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感受的人,写出的文章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生活,用来表达这些内容的文字,才能准确生动形象。校园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在校园中的所见所感,就如一个丰富的写作资源地,取之不尽。为此学校组织了“我爱校园”的征文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内容写得真实感人。
(3)巧妙引诱。为了给学生创造展示作文的机会,各班利用习作园地,墙报,板报,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学校还利用“校园广播”增设了《作文杂谈》栏目,每天播出3——5篇学生的优秀投稿,学生还轮流当小记者、小主持、小编辑,把学校的“校园广播”办得丰富多彩,既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又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校还抓住一切有利于激发学生作文激情的契机,充实学生写作素材,组织春游,体验劳动,召开主题班会,请老革命讲抗日英雄故事等,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个场面,巧设诱因,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就会毫不费力地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快乐的语文教与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放飞了师生的梦想,也使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大步的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