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渗
透;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5—0090—01
英语教材包含着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许多文化知识,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不同的社会状态、政治体制及文化习俗等。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做法:
一、介绍英语词汇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将中西文化在称呼语、致谢、谦虚、赞扬、关心等方面的表达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比如可将英语国家谈话中的禁忌归纳为五个字母:I、W、A、R、M。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而在中国,与人谈话问这些问题恰恰表示着关心、亲近和友好,谁遇见熟人不谈这些就是“冷漠”、“高傲”和故意制造距离。许多中国人相信“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于是,就有了俗语“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信奉基督教,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能够拯救人类,造福人类,于是就有了相关的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等。再如“dog”一词,中国人看来常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似乎与中国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
二、通过多种直观形式,让学生体验英语国家文化氛围
笔者经常引导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英美原版的文艺作品,让学生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如各阶层的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如何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体态等。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亲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更有趣的是“红色”被英美国家的人们视为“罪恶”的象征。
三、广泛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英语实践空间
在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更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补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使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阅读材料的内容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幽默小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要灵活多样,生动有趣,以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语言体验。在课外阅读的较高阶段,笔者通过增加阅读量,让学生阅读一些学科性较强、富有哲理的文章,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心、结构、写作特点等。经常组织“3分钟” 英语演讲会,让学生准备有关文化的演讲,每次英语课前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给其他同学作演讲,演讲的内容尽量不同,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的能力,丰富了文化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有许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中西方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和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编辑:杨慧芳
透;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5—0090—01
英语教材包含着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许多文化知识,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不同的社会状态、政治体制及文化习俗等。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做法:
一、介绍英语词汇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将中西文化在称呼语、致谢、谦虚、赞扬、关心等方面的表达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比如可将英语国家谈话中的禁忌归纳为五个字母:I、W、A、R、M。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而在中国,与人谈话问这些问题恰恰表示着关心、亲近和友好,谁遇见熟人不谈这些就是“冷漠”、“高傲”和故意制造距离。许多中国人相信“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于是,就有了俗语“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信奉基督教,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能够拯救人类,造福人类,于是就有了相关的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等。再如“dog”一词,中国人看来常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似乎与中国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
二、通过多种直观形式,让学生体验英语国家文化氛围
笔者经常引导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英美原版的文艺作品,让学生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如各阶层的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如何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体态等。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亲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更有趣的是“红色”被英美国家的人们视为“罪恶”的象征。
三、广泛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英语实践空间
在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更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补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使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阅读材料的内容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幽默小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要灵活多样,生动有趣,以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语言体验。在课外阅读的较高阶段,笔者通过增加阅读量,让学生阅读一些学科性较强、富有哲理的文章,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心、结构、写作特点等。经常组织“3分钟” 英语演讲会,让学生准备有关文化的演讲,每次英语课前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给其他同学作演讲,演讲的内容尽量不同,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的能力,丰富了文化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有许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中西方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和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编辑:杨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