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为例,介绍了两岸共享在线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两岸共享在线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形式受到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的一致认可,不仅有助于两岸高校课程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助于两岸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通识教育;在线课程;共享;教学实践;海峡两岸
近年来,在线课程通过在课程中大量使用在线资源的方式和将完全的在线学习课程纳入学校学历教育体系获得学分的方式进入高校课程教学系统[1]。一方面,各高校均建立起校内云平台系统,鼓励和支持教师将课程资源上传平台,使学生可使用在线资源进行混合式课程学习;另一方面,一些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和特色课程被制作成在线学习课程,实施课程共享,供不同学校的学生选课学习,合格者给予证书或相应的学分,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同样,利用信息化技术,基于各学校现有的在线教育平台,可实施校际之间的在线课程共享。华中师范大学通过构建区域性在线课程联盟,在本校的云平台上开展了多门在线课程共享,如湖北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共享师范教育类在线课程。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的校际联系及不懈探索和努力,2016年暑假,两校实施了在线通识课程的共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筹划
2013年,在国内外慕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大学将慕课与校内教学结合,探索校内在线学分课程的教学模式;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组成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共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探索学分互认机制[2]。同年9月29日至10月3日,台湾师范大学时任校长张国恩率团参加华中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时,两校达成并签署了“共享一门优质课”的协议。9月,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李娓娓教授的《音乐鉴赏》以远程同步的方式在华中师范大学开课,有33名同学选修(因课堂容量限制选修人数);12月11-12日,李娓娓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进行了现场教学和互动。2014年5月13-17日,华中师范大学两岸三校MOOCs研讨会访问团访问了台湾师范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课程的选择和推介、教学平台的介绍和使用、教学评价和学分认定等问题上进行了充分的研讨。研讨会基本达成两岸共享课程的基本共识,即基于本校已在线运行的通识课程,在对方的课程平台上使对方学校的学生共享,并互认学分。然而,由于两岸教育管理模式之间存在差异,一些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后经双方多次在线和互访沟通,2016年4月25-27日,台湾师范大学时任副校长吴正己(现任台湾师范大学校长)率团访问了华中师范大学,就两校互开慕课课程、学分认定等事宜达成一致。两校商定在2016年6月20日互开一门在线课程,采取在线学习和见面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期6周。台湾师范大学开设“艺术台湾——台湾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鉴赏”,华中师范大学开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两校商定在此基础上,将逐步增加共享在线课程的类型和数量,并使在线课程共享成为常态。
二、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的选取
在共享课程的选取上要达到如下三点要求:其一是要选择较为优质的课程;其二是课程内容可被对方接受;其三是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在线教学经验。
“艺术台湾——台湾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鉴赏”是台湾师范大学首期建设的磨课师(台湾地区对MOOCs的称谓)课程,也是台湾师范大学的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该课程“将台湾的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并列为两大轴线,将前者视为当代学习主体的人文素养之一,体现不同时代与社会的艺术发展变迁;于后者则强调学习主体与日常生活中缤纷杂沓的视觉对象、事件与环境的互动及省察”。该课程已在大陆地区由清华大学主导的学堂在线平台上运行,有1211位学生参加在线学习。[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是华中师范大学首批混合式教学课程,其公开课“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历史”是教育部第五批精品视频公开课。该课程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研究工作为主线,介绍现代生命科学中的重大发现和著名学者的成长经历,普及生物学知识,了解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哲学思想,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素养,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该课程已在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平台上运行,先后有30多所院校的3000多位学生选课学习并获得学分[4]。截至2018年,该课程已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3期,在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开设7期,有2万多人选课学习。
由此可见,两门课程的选取基本上符合共享在线课程选取的三个基本原则。经两校管理部门对共享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进行审核,并在根据对方要求进行相应修改的基础上,两校同意并批准两门共享课程分别在对方的在线课程平台上线。
(二)教学过程
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均建有各自的在线学习平台,华中师范大学是自行设计的云平台,台湾师范大学是基于魔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MOODLE)设计的磨课师平台[5]。两校共享课程资源经对方审核后均由对方的助教或技术人员上传至各自在线平台,主讲教师对在线资源进行调整和测试。
共享在线课程的招生由对方教务部门完成。华中师范大学采用定額招生,共有50位学生报名;台湾师范大学采用开放式报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有139位学生报名。
在线共享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此处仅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的教学过程进行介绍。课程有12讲在线学习内容,每讲内容学习后进行在线章节测试,全部内容学完后进行期末考试。章节测试和期末考试均为客观题,由在线平台自动给出分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和“艺术台湾——台湾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鉴赏”都安排有见面课进行实体课堂互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安排了两次见面课,每次2小时,每次见面课教师先讲授1~2个主题内容作为引导,然后进行讨论答疑,讨论答疑的问题与课程相关即可,不限于见面课的主题。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这种见面课是十分有必要的。 课程考核的标准是平时成绩占65%(包括在线学习、章节测试、在线互动、见面课和见面课互动),期末考试占35%,上交学习心得的同学另外加2~5分,加分后总分合计不超过100分。
(三)学生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参加学习的台湾师范大学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自愿下载问卷调查表参与调查,下载次数73次,因部分学生多次下载,实际下载学生50人,返回问卷30份,有效问卷26份。
在学生的调查问卷反馈中,对于设置见面课,仅有1位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另外6位学生选择不知道,19位学生认为有必要,甚至有学生反映“见面课效果比在线学习好很多”。这一结果与校内混合式教学和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中混合式教学的结果是一致的,表明在线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弥补纯在线课程学习的不足和缺陷。
对于课程考核方法,有23位学生认为合理,3位学生认为基本合理,没有学生反映不合理和不知道。这一结果表明课程的考核方法基本得到了选课学生的认可。在线课程的考核或学习效果的评价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次采取了客观考核为主、互动为辅、主观考核加分的多元评价模式,对每一位学生MOODLE平台的学习报告和学习心得进行量化,使学生成绩与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基本一致。有同学在学习课程后交流了自己的感想。
“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让我十分佩服与认同。就像一本好的科普书,兼顾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感性都是个体应该具备的能力,但个体又存在将这两种感情区隔的倾向,以至于在该理性的时候过于自我,又或是过于理性、不懂情趣。更大层面就如同老师所说,科学与人文是互相影响的,更需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平衡。对于这样的概念,我仍需再多加琢磨,希望有天能更有长进。”
“孔恩(编者注:大陆地区多译为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曾指出,教科书忽略科学史的呈现,仅以年代及科学家姓名点出科学理论,这种直线累积的方式往往扭曲了科学史实及科学家思考转变的历程。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个人也常常获得新的发现,惊觉过去中学时代教科书上的只字片语,其实遗漏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历程;而我们也都认为课本就像百科全书,认为内容就是事实。由于对科学本质认识不清,就误以为科学知识来的容易,用实验发现真理即可,甚至在学习上也以背诵的方式进行。”
“感谢老师认真与学生们互动,并且辅以生动的说明,将冷冰冰的生理及医学发展变得人性且有趣。这是一堂值得推荐给亲友同学的实用课程。”
这些感想与该课程在校内和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在线平台上同学的反馈是一致的,说明课程教学基本达到了设计的教学目标、体现了自身的教学特色。
三、 问题、反思与展望
(一)两岸共享在线课程有必要而且可行
海峡两岸同宗同源、有共同的文化渊源、无语言障碍,这些特点使两岸共享在线课程具有很好的基础。目前大陆地区各高校和各高校联盟在线课程平台都有不少台湾高校的课程,大多认可学分。但由于台湾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对本地区外课程学分的认定有其制度的限制,台湾地区高校在线平台上大陆高校的课程仍然很少,而且不能认定学分。从问卷调查结果和在线互动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开设两岸共享课程是有必要的,而且有不少同学建议不仅可以开设通识课程,还可以开设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两岸共享在线课程既无技术障碍又有学生需求,是两岸在访学、交换生基础上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二)两岸教学管理、学习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差异增加了工作量
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使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首先是课程内容的调整。由于两岸的教育体制不同,课程内容及其表述形式不能与相关法律和规定相抵触,因此,课程内容审核和修改调整的工作十分繁重。其次是不同教学平台的使用。华中师范大学使用本校自行开发的云平台,台湾师范大学使用MOODLE平台,授课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对方在线教学平台。从使用效果看,两个平台各有所长,但一位教师同一门课使用多个不同的在线教学平台,增加了重复劳动。再次是教学模式的差异。比如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在校内采用的是翻转互动,而在台湾师范大学则因对学生了解不够而未能采用翻转互动的模式。最后是考核方式的选择和考核结果的认定。华中师范大學通识课程多采用主观题模式,而共享在线课程采取的是客观题为主,主观题适当加分的模式。由于两校首次进行在线课程的共享,很多问题事先无法预料,原定6周完成的课程运行了2个多月才告结束。
(三)在线课程的一些共性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台湾师范大学第一次开设两岸共享的在线课程,很多学生富有新奇感。另外,调查统计发现,反馈问卷的26位同学中只有15%的学生参加过磨课师学习,而85%的学生是第一次参加。有学生写到“这是第一次参加磨课师课程,感觉很新奇,和实体课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自己分配课程,好好利用闲暇时间,不会像实体课一样,每周都很紧张,造成很大的压力。我很喜欢这种方式,并且收获满满,也很感谢老师特地来台湾师范大学授课,希望未来有机会还能再参加磨课师”。还有学生反映“这是我第一次选择这样的线上课程,学习效果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可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半夜睡不着也能打开看,觉得最特别的是青霉素的发现与影响,科学中的偶然与必然,让抗生素这个名词从此诞生”。
尽管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肯定,但在线课程的一些共性问题依然存在。其一,报名的学生多,完成的学生少。课程有139名学生报名,105名学生参加学习, 75名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最后仅有74名学生考核合格。一部分原因与报名时台湾师范大学正值考试周,而后进入暑假,许多学生已预先安排了实习、游学等活动有关。其二,在线学习的频次两头高中间低。课程开始运行的阶段和最后考试的阶段,学生上线人数和次数明显增加,而中间阶段则较少,约有30位学生能完全按在线课程的教学安排进行学习。其三,根据教学平台的记录,分析出有少数学生仅参加章节测试,不完整观看教学视频。其四,互动特别是在线互动仍需加强。见面课互动效果很好,每次课后都有很多学生继续讨论相关问题。但在线互动多由教师发起或引导,参与者基本上仅有30名学生,且学生间的互动较少。其五,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视频录制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提高。这些问题,总体上与在其他平台运行的在线课程出现的问题类似,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以不断加强和完善。[6][7]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在线课程是第一门被台湾师范大学认可学分的大陆地区高校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成功实施,为今后开展此类教学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对推动两岸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吴正己教授称两校在线课程共享并互认学分是两岸交流的创举。2018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在原共享课程的基础上,更新并修改了相关内容,开始进行第二期两岸在线课程的共享,进一步探索两岸在线课程共享的模式和机制,推动两校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刘华.在线课程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系统:障碍及其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6, 37(5):68-72.
[2]张伟,王海荣. MOOC课程学习体验及本土化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4(4):3-9.
[3]学堂在线.艺术台湾——台湾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鉴赏[EB/OL].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s/course-v1:NTNU GE10402 2015_T2/about, 2016-10-15.
[4]智慧树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EB/OL].http://course.zhihuishu.com/course/home/2023038, 2018-03-27.
[5]王小梅,李林.台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J].世界教育信息,2014(6):68-70.
[6]包国章,金祥雷,刘南,丁雪梅.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在线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1):62-65.
[7]司农,窦慧晶,刘榿.美国开展在线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55-57.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熊恩顺
关键词:通识教育;在线课程;共享;教学实践;海峡两岸
近年来,在线课程通过在课程中大量使用在线资源的方式和将完全的在线学习课程纳入学校学历教育体系获得学分的方式进入高校课程教学系统[1]。一方面,各高校均建立起校内云平台系统,鼓励和支持教师将课程资源上传平台,使学生可使用在线资源进行混合式课程学习;另一方面,一些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和特色课程被制作成在线学习课程,实施课程共享,供不同学校的学生选课学习,合格者给予证书或相应的学分,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同样,利用信息化技术,基于各学校现有的在线教育平台,可实施校际之间的在线课程共享。华中师范大学通过构建区域性在线课程联盟,在本校的云平台上开展了多门在线课程共享,如湖北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共享师范教育类在线课程。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的校际联系及不懈探索和努力,2016年暑假,两校实施了在线通识课程的共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筹划
2013年,在国内外慕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大学将慕课与校内教学结合,探索校内在线学分课程的教学模式;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组成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共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探索学分互认机制[2]。同年9月29日至10月3日,台湾师范大学时任校长张国恩率团参加华中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时,两校达成并签署了“共享一门优质课”的协议。9月,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李娓娓教授的《音乐鉴赏》以远程同步的方式在华中师范大学开课,有33名同学选修(因课堂容量限制选修人数);12月11-12日,李娓娓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进行了现场教学和互动。2014年5月13-17日,华中师范大学两岸三校MOOCs研讨会访问团访问了台湾师范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课程的选择和推介、教学平台的介绍和使用、教学评价和学分认定等问题上进行了充分的研讨。研讨会基本达成两岸共享课程的基本共识,即基于本校已在线运行的通识课程,在对方的课程平台上使对方学校的学生共享,并互认学分。然而,由于两岸教育管理模式之间存在差异,一些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后经双方多次在线和互访沟通,2016年4月25-27日,台湾师范大学时任副校长吴正己(现任台湾师范大学校长)率团访问了华中师范大学,就两校互开慕课课程、学分认定等事宜达成一致。两校商定在2016年6月20日互开一门在线课程,采取在线学习和见面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期6周。台湾师范大学开设“艺术台湾——台湾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鉴赏”,华中师范大学开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两校商定在此基础上,将逐步增加共享在线课程的类型和数量,并使在线课程共享成为常态。
二、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的选取
在共享课程的选取上要达到如下三点要求:其一是要选择较为优质的课程;其二是课程内容可被对方接受;其三是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在线教学经验。
“艺术台湾——台湾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鉴赏”是台湾师范大学首期建设的磨课师(台湾地区对MOOCs的称谓)课程,也是台湾师范大学的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该课程“将台湾的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并列为两大轴线,将前者视为当代学习主体的人文素养之一,体现不同时代与社会的艺术发展变迁;于后者则强调学习主体与日常生活中缤纷杂沓的视觉对象、事件与环境的互动及省察”。该课程已在大陆地区由清华大学主导的学堂在线平台上运行,有1211位学生参加在线学习。[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是华中师范大学首批混合式教学课程,其公开课“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历史”是教育部第五批精品视频公开课。该课程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研究工作为主线,介绍现代生命科学中的重大发现和著名学者的成长经历,普及生物学知识,了解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哲学思想,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素养,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该课程已在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平台上运行,先后有30多所院校的3000多位学生选课学习并获得学分[4]。截至2018年,该课程已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3期,在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开设7期,有2万多人选课学习。
由此可见,两门课程的选取基本上符合共享在线课程选取的三个基本原则。经两校管理部门对共享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进行审核,并在根据对方要求进行相应修改的基础上,两校同意并批准两门共享课程分别在对方的在线课程平台上线。
(二)教学过程
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均建有各自的在线学习平台,华中师范大学是自行设计的云平台,台湾师范大学是基于魔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MOODLE)设计的磨课师平台[5]。两校共享课程资源经对方审核后均由对方的助教或技术人员上传至各自在线平台,主讲教师对在线资源进行调整和测试。
共享在线课程的招生由对方教务部门完成。华中师范大学采用定額招生,共有50位学生报名;台湾师范大学采用开放式报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有139位学生报名。
在线共享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此处仅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的教学过程进行介绍。课程有12讲在线学习内容,每讲内容学习后进行在线章节测试,全部内容学完后进行期末考试。章节测试和期末考试均为客观题,由在线平台自动给出分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和“艺术台湾——台湾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鉴赏”都安排有见面课进行实体课堂互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安排了两次见面课,每次2小时,每次见面课教师先讲授1~2个主题内容作为引导,然后进行讨论答疑,讨论答疑的问题与课程相关即可,不限于见面课的主题。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这种见面课是十分有必要的。 课程考核的标准是平时成绩占65%(包括在线学习、章节测试、在线互动、见面课和见面课互动),期末考试占35%,上交学习心得的同学另外加2~5分,加分后总分合计不超过100分。
(三)学生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参加学习的台湾师范大学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自愿下载问卷调查表参与调查,下载次数73次,因部分学生多次下载,实际下载学生50人,返回问卷30份,有效问卷26份。
在学生的调查问卷反馈中,对于设置见面课,仅有1位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另外6位学生选择不知道,19位学生认为有必要,甚至有学生反映“见面课效果比在线学习好很多”。这一结果与校内混合式教学和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中混合式教学的结果是一致的,表明在线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弥补纯在线课程学习的不足和缺陷。
对于课程考核方法,有23位学生认为合理,3位学生认为基本合理,没有学生反映不合理和不知道。这一结果表明课程的考核方法基本得到了选课学生的认可。在线课程的考核或学习效果的评价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次采取了客观考核为主、互动为辅、主观考核加分的多元评价模式,对每一位学生MOODLE平台的学习报告和学习心得进行量化,使学生成绩与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基本一致。有同学在学习课程后交流了自己的感想。
“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让我十分佩服与认同。就像一本好的科普书,兼顾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感性都是个体应该具备的能力,但个体又存在将这两种感情区隔的倾向,以至于在该理性的时候过于自我,又或是过于理性、不懂情趣。更大层面就如同老师所说,科学与人文是互相影响的,更需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平衡。对于这样的概念,我仍需再多加琢磨,希望有天能更有长进。”
“孔恩(编者注:大陆地区多译为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曾指出,教科书忽略科学史的呈现,仅以年代及科学家姓名点出科学理论,这种直线累积的方式往往扭曲了科学史实及科学家思考转变的历程。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个人也常常获得新的发现,惊觉过去中学时代教科书上的只字片语,其实遗漏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历程;而我们也都认为课本就像百科全书,认为内容就是事实。由于对科学本质认识不清,就误以为科学知识来的容易,用实验发现真理即可,甚至在学习上也以背诵的方式进行。”
“感谢老师认真与学生们互动,并且辅以生动的说明,将冷冰冰的生理及医学发展变得人性且有趣。这是一堂值得推荐给亲友同学的实用课程。”
这些感想与该课程在校内和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在线平台上同学的反馈是一致的,说明课程教学基本达到了设计的教学目标、体现了自身的教学特色。
三、 问题、反思与展望
(一)两岸共享在线课程有必要而且可行
海峡两岸同宗同源、有共同的文化渊源、无语言障碍,这些特点使两岸共享在线课程具有很好的基础。目前大陆地区各高校和各高校联盟在线课程平台都有不少台湾高校的课程,大多认可学分。但由于台湾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对本地区外课程学分的认定有其制度的限制,台湾地区高校在线平台上大陆高校的课程仍然很少,而且不能认定学分。从问卷调查结果和在线互动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开设两岸共享课程是有必要的,而且有不少同学建议不仅可以开设通识课程,还可以开设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两岸共享在线课程既无技术障碍又有学生需求,是两岸在访学、交换生基础上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二)两岸教学管理、学习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差异增加了工作量
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使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首先是课程内容的调整。由于两岸的教育体制不同,课程内容及其表述形式不能与相关法律和规定相抵触,因此,课程内容审核和修改调整的工作十分繁重。其次是不同教学平台的使用。华中师范大学使用本校自行开发的云平台,台湾师范大学使用MOODLE平台,授课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对方在线教学平台。从使用效果看,两个平台各有所长,但一位教师同一门课使用多个不同的在线教学平台,增加了重复劳动。再次是教学模式的差异。比如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在校内采用的是翻转互动,而在台湾师范大学则因对学生了解不够而未能采用翻转互动的模式。最后是考核方式的选择和考核结果的认定。华中师范大學通识课程多采用主观题模式,而共享在线课程采取的是客观题为主,主观题适当加分的模式。由于两校首次进行在线课程的共享,很多问题事先无法预料,原定6周完成的课程运行了2个多月才告结束。
(三)在线课程的一些共性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台湾师范大学第一次开设两岸共享的在线课程,很多学生富有新奇感。另外,调查统计发现,反馈问卷的26位同学中只有15%的学生参加过磨课师学习,而85%的学生是第一次参加。有学生写到“这是第一次参加磨课师课程,感觉很新奇,和实体课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自己分配课程,好好利用闲暇时间,不会像实体课一样,每周都很紧张,造成很大的压力。我很喜欢这种方式,并且收获满满,也很感谢老师特地来台湾师范大学授课,希望未来有机会还能再参加磨课师”。还有学生反映“这是我第一次选择这样的线上课程,学习效果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可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半夜睡不着也能打开看,觉得最特别的是青霉素的发现与影响,科学中的偶然与必然,让抗生素这个名词从此诞生”。
尽管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肯定,但在线课程的一些共性问题依然存在。其一,报名的学生多,完成的学生少。课程有139名学生报名,105名学生参加学习, 75名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最后仅有74名学生考核合格。一部分原因与报名时台湾师范大学正值考试周,而后进入暑假,许多学生已预先安排了实习、游学等活动有关。其二,在线学习的频次两头高中间低。课程开始运行的阶段和最后考试的阶段,学生上线人数和次数明显增加,而中间阶段则较少,约有30位学生能完全按在线课程的教学安排进行学习。其三,根据教学平台的记录,分析出有少数学生仅参加章节测试,不完整观看教学视频。其四,互动特别是在线互动仍需加强。见面课互动效果很好,每次课后都有很多学生继续讨论相关问题。但在线互动多由教师发起或引导,参与者基本上仅有30名学生,且学生间的互动较少。其五,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视频录制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提高。这些问题,总体上与在其他平台运行的在线课程出现的问题类似,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以不断加强和完善。[6][7]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在线课程是第一门被台湾师范大学认可学分的大陆地区高校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成功实施,为今后开展此类教学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对推动两岸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吴正己教授称两校在线课程共享并互认学分是两岸交流的创举。2018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在原共享课程的基础上,更新并修改了相关内容,开始进行第二期两岸在线课程的共享,进一步探索两岸在线课程共享的模式和机制,推动两校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刘华.在线课程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系统:障碍及其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6, 37(5):68-72.
[2]张伟,王海荣. MOOC课程学习体验及本土化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4(4):3-9.
[3]学堂在线.艺术台湾——台湾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鉴赏[EB/OL].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s/course-v1:NTNU GE10402 2015_T2/about, 2016-10-15.
[4]智慧树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EB/OL].http://course.zhihuishu.com/course/home/2023038, 2018-03-27.
[5]王小梅,李林.台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J].世界教育信息,2014(6):68-70.
[6]包国章,金祥雷,刘南,丁雪梅.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在线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1):62-65.
[7]司农,窦慧晶,刘榿.美国开展在线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55-57.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熊恩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