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ng_h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习惯,以适应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发展的要求。自主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积累理解,感悟思考,提高自身的问题探究能力。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作探析,旨在阐述该种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自主学习策略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依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促进历史学科知识的生成转化,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知识素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势在必行。自主性学习模式正是其中的可行方法之一。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而言的。自主性学习和被动性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我要学”和“要我学”。自主性是学习者对自己课堂内外学习的自我负责,是学习者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该种学习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
  
  1.创设良好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教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服从性与接受性。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正常的人格难以得到健康发展,他们的心灵受到压制,其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学生越来越“不想学”,其内在的学习动机被扼杀了。
  自主性学习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以师生之间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公正、宽容和帮助的关系为最基本的条件。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不能将学生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学生有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可以自由、自主地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活动,学习也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精神世界,容忍学生的质疑,师生双方坦诚交流、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越来越“想学”,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不断被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正是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2.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教给学生自主探究方法。
  
  自主学习是一种自身潜能的自我释放,源于对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质疑的探究。这种探究往往又离不开别人的指导,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对此,我以为在课堂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探究,让学生学有所获。
  例如,我在教《鸦片战争》一节时就采用了上述方法:(1)为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我为《鸦片战争》设计的问题有五个,即①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②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③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④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⑤“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2)鼓励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写出预习提纲,列出重点知识、难点问题,分析各个小标题间的内在关系、章节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讨论,即集体自主学习、练习,主要以课后练习为主、检查正误。(3)加强方法的指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思考的氛围,以突破难点、深化内容。我就设计的五个问题,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历史定论等方面进行方法和理论指导。(4)师生共同小结,掌握内容的主旨。通过上述方法,学生学得主动、兴趣浓厚、精力旺盛,教师教得省力且有针对性。我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更多机会获取历史学习的方法,学习历史才可能成为增长智慧的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目的。
  
  3.引导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是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善于质疑,深入思考问题,独立探寻问题的答案。当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该怎么做”,有助于历史教学的经世致用。
  例如:对“近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过程”这一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够归纳美国外交从“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却不能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有广度、深度的问题,更不会有对知识创造性的应用。学生学习的境界限于浅层次的知识表面,既不能应对考试,又不能增长历史的智慧。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不是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对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来弥补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不足:①怎样概括近现代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②近现代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怎样的变化过程?③美国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针对特殊地区或特殊时期是否有特殊政策?这些问题,不仅使平面的历史知识立体化,让历史灵动起来,更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学生在我画龙点睛的引导下,主动综合史实,提炼要点,反思历史,揭示教材的隐性知识,发展自己的质疑能力,促进思维腾飞和创新,从而达到理解历史、形成能力的目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总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能挖掘和提升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