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在家族史框架中呈述了近代东北移民农耕社会的兴亡史.端木将农业秩序与自然环境统合进"草原"这一单一能指,意在剖析封建土地制度宰制下东北社会停滞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原始"状况,由此讲述"新人"在历史羁绊中的艰难诞生.小说在"科尔沁旗草原"与"东北草原"之间建构的连贯性整体表述,根植于清中叶以降东北移垦所形塑的地缘关系,但端木对"草原"空间的无时间化书写抑制了这一地缘形势的完整呈现.进入20世纪后,铁路修筑引发的新移民开垦浪潮、殖民侵略与反侵略永久改变了东北"草原"的时空边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在家族史框架中呈述了近代东北移民农耕社会的兴亡史.端木将农业秩序与 自然环境统合进“草原”这一单一能指,意在剖析封建土地制度宰制下东北社会停滞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原始”状况,由此讲述“新人”在历史羁绊中的艰难诞生.小说在“科尔沁旗草原”与“东北草原”之间建构的连贯性整体表述,根植于清中叶以降东北移垦所形塑的地缘关系,但端木对“草原”空间的无时间化书写抑制了这一地缘形势的完整呈现.进入20世纪后,铁路修筑引发的新移民开垦浪潮、殖民侵略与反侵略永久改变了东北“草原”的时空边界,而《科尔沁旗草原》已然隐含了重新理解这一时空进程的契机.
其他文献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强调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rn大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梅花象喻从南宋以来逐渐被塑造成华夏文化的象征,这一过程与思想界从华夷之辨到夷夏之防的转变密切相关.在当时,对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认知,对民族精神的探寻与塑造具有传续华夏命脉的崇高意义.这种探寻与塑造以对华夷之辨的重新阐释为切入点,梅花象喻的生成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构建的历程.华夷之辨在理学文化语境中被简化为君子小人之辨而纳入到理一分殊的认知体系中.立足于此,梅花象喻深入到华夏文化自我认知的各个层面,这是它能够象征华夏的前提和基础.理学着眼节操观念来塑造社会人格,严守夷夏之防.梅花书写标举节操,在观念世界筑起一
钱锺书对朱光潜意象美学观的批评,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史乃至学术史上极其重要却至今鲜为人知的一桩公案.朱光潜于1924年创作的《无言之美》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篇在审美意义上使用"意象"概念的论文,他对直觉说、移情说、距离说、物我关系等思想的介绍和阐释,奠定其意象美学观的哲学基础.钱锺书提出"本意说",限定了意象生成美感的适用范围;通过反思移情说,提出了"人化批评"的思想,重新概括了意象创构过程中物我关系的三种形态;在批评直觉说的同时提出艺术传达过程中艺术家"出位之思"的观点,用以分析艺术意象的创造及跨界问题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rn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始终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
朱光潜论诗文,特重音节效果,其观点颇经变迁.他先是冶诗文于一炉,不久又分而治之,原因在于发觉旧诗音节的程式化必须单独解释.转变前,朱氏依赖桐城派文论、克罗齐美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立说.转变后,关于旧诗,他广泛征用实际创作经验、人类学、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以及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为其音节程式论辩护;关于新诗,则受20世纪30年代后期、50年代后期两次格律讨论影响,对句内节奏单位给出不同思考.朱氏又借助私塾教法,提出在诵读层面,无论诗文,白话均较文言自由,更宜抒发个人情思,文白之别于是压倒诗文之辨,成为主导因素.由诗
关于《摩罗诗力说》等鲁迅早期文言作品,一些学者运用"材源考"的方式还原了其所依据的蓝本,认定其为"编译"性质.这种注重知识生产的实证研究自有学术价值,却不应因此忽略古文中"学问"与"文章"的纠缠,对文章脉络与文体的讲究.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摩罗诗力说》一文,可知其主旨是在"纯文学"的视域下反思诗教传统,反对诗教主张的"温柔敦厚"与"征圣",既强调纯文学的"不用之用",又主张文学应具有启蒙主义的"教示"功能;在文体上,鲁迅采用了"说"的文体,运用史传笔法,文风纵横抑扬,详赡气盛,情文相生.鲁迅根据文章的立意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作家群开始了从故乡到祖国的流动旅程,故乡的沦亡激发了他们对祖国、民族的再发现.他们在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描绘了祖国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发生现场,召唤出共同体得以产生的新时间和新空间,同时呈现出动员和团结民众为抗战服务的共情.东北作家的创作在读者心中制造出的感觉结构,通过与关内共时文坛的双向互动,促进了抗战时期国族认同的生成和散布,并以此重构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文学地图.
当代阐释理路可选取四种主要思路,不妨命名为小说家、哲学家、批评家和理论家的阐释模式.在小说家,阐释尽可以海阔天空大胆假设,但是文本最初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不容忽视.在哲学家,具体来说是实用主义哲学家,认为意义原本就存在,严格运用某种方法可将之阐释出来,那是荒唐透顶.在批评家,不温不火的阐释呼应共识,然而平庸无奇,阐释一样需要想象,是以但凡有文本依据,所谓的"过度阐释"并不为过.在理论家,阐释本质上应是超越私人性质的"公共阐释",须具有"共通理性".凡是往事,皆为序章,一切阐释洞见,说到底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
布鲁姆诗学的中国接受具有四个方面内容,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表现出四种接受态度,体现为三个接受层面.布鲁姆诗学的中国境遇鲜明地呈现了外来理论中国旅行情状的复杂性.布鲁姆诗学中国旅行的过程是外来理论与接受主体的碰撞、冲击、排斥、调整与融合,经历了一个从传入到变化再到创新的过程,这是其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自我超越过程.布鲁姆诗学中国本土化必须在接受主体的批判精神视界中才可能完成,它必然是一个外来理论的祛魅过程.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70年历程可以划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爆发期三个阶段.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中存在着“中国性”与“世界性”的矛盾,借助于“全球世界文学”与“\'世界中\'的中国文学”概念,可以展开关于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走出去”与“走回来”的理论辩证.“走回来”包括了走回当代文学本体、走向多元协商、走向民间交流和走向人机对话四个方面.通过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重新迂回进入自身,既可以彰显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价值,又可以寻求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融合的可能性,从而呈现“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经验和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