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企业家是在一个不规范且不成熟的市场环境成长的,企业家群体良莠不齐,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所掌控的企业不太规范,甚至很难阳光化。因此,PE们在尽职调查中很难不挑出一大堆毛病来。
每个企业家都会遇到融资问题。只要企业家想向股东、银行或者PE投资者要钱,对方就会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了解企业,然后才有可能下最后决心投入资金。PE投资者因为要论证投资决策而开展的企业调查是最为严酷的一种,行话叫尽职调查(DUE DE LIGENCE)。尽职调查的说法不是PE独有的,很多相关行业也用这个词,比如券商帮助企业IPO,事先也要做尽职调查。但PE所涉及的尽职调查更为复杂、工作量更大、范围更广,同期也较长。企业家在尽职调查中的心态和表现各异,观察这种差异可以了解企业家的性格为人,实际就是尽职调查的一部分内容。而尽职调查中企业家理性健康的心态实际上可以帮助投融资双方有一个理性可靠的合作基础。
PE经理刨根问底
为什么企业家在尽职调查中的心态和表现不同?这要从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和PE的投资特性说起。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三十年历史,中国企业家的发展历史也就二十多年,中国企业是在一个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环境成长的,企业家群体良莠不齐,有的出身草根,有的出身权贵,有的是国企领导因改制而来,有的是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转身下海而成就事业,这些企业家有一个特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市场机制下公司治理和资本理解得并不深刻,更远未到达从容自如的程度,他们掌控的企业也很难规范,甚至很难阳光化,更别说让PE们挑不出毛病来了。
PE投资就是购买企业的股权,实质上是要调整企业的根基,因此尽职调查首先就要把企业的股权关系也就是企业的祖宗、亲戚,要把企业家打拼的发家史翻个底朝天,而这些历史和亲戚关系往往是企业家不愿意说或者也说不清楚的东西;
其次PE投资是一种中长线的投资,周期长,必须事先把风险因素提前看清楚,因此尽职调查就要把与企业运作相关的行业环境,企业的业务、团队和财务资产情况都要彻底搞清楚,这涉及公司的竞争诀窍、税、关联交易,涉及公司内部的人事纷争、利益格局、企业领袖的接班计划,企业家说这类问题实际还是要思忖再三;
其三,PE投资在尽职调查之前要有交易方案和退出设计,但最可靠的交易结构和退出方案应该在尽职调查之后出炉,所以实际上交易结构与退出方案在尽职调查之中要有多次修正,尽职调查还是企业家与投资者重新谈判、博弈的过程,起码也是在为PE投资者入资前最后与企业家摊牌做准备。
企业家的四种心态
因为上述原因,企业家在与PE进行尽职调查时的心态与表现各异,容易出现偏差。实践中出现明显偏差的企业家大致有下面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反映了企业家对股权投资的认识程度,反映了企业家的心胸视野和战略控制能力,也反映了PE投资者与企业家的复杂博弈关系。
第一类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型。这种企业家实质上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招惹PE投资者,也不知道投资对自己的企业意味着什么。中国民营企业惯常的包装作法使企业家没有向投资者说实话,在商业计划书或与投资者初期的接触中对自己的企业过分溢美了。他们没有想到投资者会刨根问底追查企业的隐私,十分不情愿把身上的疮疤亮给外人。处于这种状态下尽职调查通常会有两种结果,多数是以投资者终止投资意向告终,因为没有投资者在对企业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会愿意投资,也没有投资者会喜欢自己的合作伙伴不能坦诚告知底牌;少数是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慢慢懂得了PE投资的利弊或者被缺钱逼得投了降,最终在尽职调查中逐步加大配合的力度,使尽职调查有了一个可以支持投资决策的结果。
第二类是放任自流型。这种企业家对尽职调查不管不问,由着企业中负责融资的副手和财务顾问折腾,实际上企业家的意愿被他人替代,投资者在尽职调查中得到的信息未必真实全面。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有可能做出投资决策,但投资后企业家是否会后悔不得而知,投资企业的回报是否能符合投资者预期、风险是否可控也不得而知。这种类型的尽职调查实际上表现出了企业家在涉及企业根本性问题时缺位,此类投资即使能够入资对双方也都不可靠。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家素质不够,只知道关心运营或所谓的其他“大事”了。
第三种类型是精心设计,牢牢控制型。这种类型企业家在尽职调查过程中,精心设计允许PE们接触企业的范围,透露信息的内容和时机,甚至要控制好由谁来讲什么类型的话。这种类型企业家对资本运作有“很深”的了解,有可能在资本运作中占过便宜或吃过大亏,对利益和权利看得极重。这类尽职调查会让投资者陷入迷魂阵,要么望而却步,要么糊里糊涂地投资了。如果投资者在尽职调查中一旦发现这种迷局,早撤比纠结在此为好。这种企业家对投资者缺少起码的诚意。
第四种是刚性强势型,与前一类型的企业家有点类似,这类企业家对资本运作很熟,有自己的主张,他们或他们的顾问设计好了关键条款和人资的时间表,对投资者有刚性强势的要求,比如:“接受我的条件可以傲尽职调查,投资决策必须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否则免谈。”这种企业家控制的业务和资产往往有突出的亮点,由于“热钱”的追捧,使得这一类企业家信心满满,变得十分强势,他们在一些行家朋友和顾问伙伴的帮助下,准备好了不容讨论的关键条款,摆出姜太公钓鱼的姿态,逼对他们感兴趣的投资者就范。这种类型的企业家客观上使投资者只要开始对其有兴趣就处于被动状态,缩小了选择投资者的机会和范围,找到的投资者质量不会太高。
实话实说不后悔
企业家在尽职调查中健康理性的心态和表现应当是什么?首先是要对股权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为什么要融资,融资的后果是什么,找什么样投资者要想清楚。如果认识不清楚,又实在需要融资,那可以同意接受尽职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与投资者谈判、沟通并想清楚,但不要轻易做出最后同意投资者入资的决策。其次是要有诚意,一旦决定考虑接受股权融资,就要让投资者彻底了解企业,包括企业家觉得不能示人的东西;其三,内部要有专人负责与投资者接口,企业家要求自己的团队配合,保证公司与投资者组织的尽职调查团队高效率的工作;第四,企业家不能缺位,涉及到关键信息和关键利益、企业战略,企业家要亲自掌控,与PE投资管理团队的核心决策者直接沟通。
具备这几个特点的尽职调查,有可能使融资的企业家接受投资以后不会后悔,使PE投资的决策者相信尽职调查的结果,相应的决策更有可能是理性的,靠谱的。
每个企业家都会遇到融资问题。只要企业家想向股东、银行或者PE投资者要钱,对方就会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了解企业,然后才有可能下最后决心投入资金。PE投资者因为要论证投资决策而开展的企业调查是最为严酷的一种,行话叫尽职调查(DUE DE LIGENCE)。尽职调查的说法不是PE独有的,很多相关行业也用这个词,比如券商帮助企业IPO,事先也要做尽职调查。但PE所涉及的尽职调查更为复杂、工作量更大、范围更广,同期也较长。企业家在尽职调查中的心态和表现各异,观察这种差异可以了解企业家的性格为人,实际就是尽职调查的一部分内容。而尽职调查中企业家理性健康的心态实际上可以帮助投融资双方有一个理性可靠的合作基础。
PE经理刨根问底
为什么企业家在尽职调查中的心态和表现不同?这要从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和PE的投资特性说起。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三十年历史,中国企业家的发展历史也就二十多年,中国企业是在一个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环境成长的,企业家群体良莠不齐,有的出身草根,有的出身权贵,有的是国企领导因改制而来,有的是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转身下海而成就事业,这些企业家有一个特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市场机制下公司治理和资本理解得并不深刻,更远未到达从容自如的程度,他们掌控的企业也很难规范,甚至很难阳光化,更别说让PE们挑不出毛病来了。
PE投资就是购买企业的股权,实质上是要调整企业的根基,因此尽职调查首先就要把企业的股权关系也就是企业的祖宗、亲戚,要把企业家打拼的发家史翻个底朝天,而这些历史和亲戚关系往往是企业家不愿意说或者也说不清楚的东西;
其次PE投资是一种中长线的投资,周期长,必须事先把风险因素提前看清楚,因此尽职调查就要把与企业运作相关的行业环境,企业的业务、团队和财务资产情况都要彻底搞清楚,这涉及公司的竞争诀窍、税、关联交易,涉及公司内部的人事纷争、利益格局、企业领袖的接班计划,企业家说这类问题实际还是要思忖再三;
其三,PE投资在尽职调查之前要有交易方案和退出设计,但最可靠的交易结构和退出方案应该在尽职调查之后出炉,所以实际上交易结构与退出方案在尽职调查之中要有多次修正,尽职调查还是企业家与投资者重新谈判、博弈的过程,起码也是在为PE投资者入资前最后与企业家摊牌做准备。
企业家的四种心态
因为上述原因,企业家在与PE进行尽职调查时的心态与表现各异,容易出现偏差。实践中出现明显偏差的企业家大致有下面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反映了企业家对股权投资的认识程度,反映了企业家的心胸视野和战略控制能力,也反映了PE投资者与企业家的复杂博弈关系。
第一类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型。这种企业家实质上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招惹PE投资者,也不知道投资对自己的企业意味着什么。中国民营企业惯常的包装作法使企业家没有向投资者说实话,在商业计划书或与投资者初期的接触中对自己的企业过分溢美了。他们没有想到投资者会刨根问底追查企业的隐私,十分不情愿把身上的疮疤亮给外人。处于这种状态下尽职调查通常会有两种结果,多数是以投资者终止投资意向告终,因为没有投资者在对企业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会愿意投资,也没有投资者会喜欢自己的合作伙伴不能坦诚告知底牌;少数是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慢慢懂得了PE投资的利弊或者被缺钱逼得投了降,最终在尽职调查中逐步加大配合的力度,使尽职调查有了一个可以支持投资决策的结果。
第二类是放任自流型。这种企业家对尽职调查不管不问,由着企业中负责融资的副手和财务顾问折腾,实际上企业家的意愿被他人替代,投资者在尽职调查中得到的信息未必真实全面。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有可能做出投资决策,但投资后企业家是否会后悔不得而知,投资企业的回报是否能符合投资者预期、风险是否可控也不得而知。这种类型的尽职调查实际上表现出了企业家在涉及企业根本性问题时缺位,此类投资即使能够入资对双方也都不可靠。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家素质不够,只知道关心运营或所谓的其他“大事”了。
第三种类型是精心设计,牢牢控制型。这种类型企业家在尽职调查过程中,精心设计允许PE们接触企业的范围,透露信息的内容和时机,甚至要控制好由谁来讲什么类型的话。这种类型企业家对资本运作有“很深”的了解,有可能在资本运作中占过便宜或吃过大亏,对利益和权利看得极重。这类尽职调查会让投资者陷入迷魂阵,要么望而却步,要么糊里糊涂地投资了。如果投资者在尽职调查中一旦发现这种迷局,早撤比纠结在此为好。这种企业家对投资者缺少起码的诚意。
第四种是刚性强势型,与前一类型的企业家有点类似,这类企业家对资本运作很熟,有自己的主张,他们或他们的顾问设计好了关键条款和人资的时间表,对投资者有刚性强势的要求,比如:“接受我的条件可以傲尽职调查,投资决策必须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否则免谈。”这种企业家控制的业务和资产往往有突出的亮点,由于“热钱”的追捧,使得这一类企业家信心满满,变得十分强势,他们在一些行家朋友和顾问伙伴的帮助下,准备好了不容讨论的关键条款,摆出姜太公钓鱼的姿态,逼对他们感兴趣的投资者就范。这种类型的企业家客观上使投资者只要开始对其有兴趣就处于被动状态,缩小了选择投资者的机会和范围,找到的投资者质量不会太高。
实话实说不后悔
企业家在尽职调查中健康理性的心态和表现应当是什么?首先是要对股权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为什么要融资,融资的后果是什么,找什么样投资者要想清楚。如果认识不清楚,又实在需要融资,那可以同意接受尽职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与投资者谈判、沟通并想清楚,但不要轻易做出最后同意投资者入资的决策。其次是要有诚意,一旦决定考虑接受股权融资,就要让投资者彻底了解企业,包括企业家觉得不能示人的东西;其三,内部要有专人负责与投资者接口,企业家要求自己的团队配合,保证公司与投资者组织的尽职调查团队高效率的工作;第四,企业家不能缺位,涉及到关键信息和关键利益、企业战略,企业家要亲自掌控,与PE投资管理团队的核心决策者直接沟通。
具备这几个特点的尽职调查,有可能使融资的企业家接受投资以后不会后悔,使PE投资的决策者相信尽职调查的结果,相应的决策更有可能是理性的,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