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这牛头山与当年朱元璋放的牛压根就没有一丝一毫的联系,可当地方圆百里的百姓硬说这山头就是洪武皇帝放的那头牛。以前有没有这个传说谁也无从考究,可现在似乎是因为牛头山上突兀地矗立着一处牛角峰,牛角峰上常年住着的一个人也姓牛,便觉得这牛头山越发变得神奇起来。百姓们谁也说不准这人常住牛头山有了多少个年头,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对他的称呼由“小牛” 慢慢变成了“老牛头”。
准确地讲,老牛头是在半夜时分被一阵无声的惨白吵醒的。常常吵醒他的多是带着尖利呼哨的风,或者像鞭子一样把人抽得生疼的雨,像今夜无声无息的雪如此惨白的吵醒他的时候,还真不是很多。
他像当年在部队听到紧急集合急促的哨音一样,想都没想便一骨碌爬了起来,眼光木木地看着窗外。
老牛头本名牛伟松,从退伍回乡来到这个平均海拔600米的牛头山区的牛角尖上当电工已经整整33个年头。这个电工组原本有五个人,其中有三个人相继退休,与他朝夕相伴的“老马头”还有两个月也就到了退休年龄,因腿脚不便,多是在村里查查电表,换换灯泡什么的。年老的退休,年轻的一听工作的地点是在常年孤零零的山顶,鼻子一歪,眼皮一呱嗒,没了后话。结果久而久之,在这牛角尖上就剩了老牛头孤身一人,却要负责周围9个村,19个配电室,18公里高压输电线路和16公里低压线路的维护。可别小看了这股高压线,它可是从国家电网输入这座城市的唯一通道。
老牛头负责的9个自然村,星星一样散落在大山之中,从牛角尖到最远的牛尾村,来回要走17公里,羊肠小路蜿蜒曲折,且不说山风呼啸,山上时常有滚石坠落,就是脚板底下稍有不慎,跌下去的后果远远不是树枝滑破衣衫那么简单,而是裹着云,笼着雾,一眼看不到底的万丈深渊。这些在常人看来觉得胆战心惊的地域,已经成为老牛头的家常便饭,能够让他害怕的当数雨雪天。雨雪连绵十天八天,这高挑在牛角尖上的小屋,就成了牛头山区漫无边际的雨雪海洋中的一只孤舟。
老牛頭在部队时本是电话兵,虽说只干了不长不短的五年,但是凭着他的能吃苦和机灵劲,山涧深壑,架线设站,演习拉练从来都没有难倒过他,所以,退伍分配让他到这牛头山电工组工作时,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当时向供电部的领导表态时,他豪气十足地一拍胸脯子说:“把小牛放到牛头山,这叫放‘牛’归山,领导您就一万个放心!”因为有了一段军营生活的经历,又加上年轻气盛,使小牛放松了对这个特殊环境的高度重视,也正因为他的“轻敌”,上山不足七天的一次险情,差点要了他的小命。
雪依然飘飘扬扬地下着,不大不小的雪花密密层层地织成了一口硕大的网,严严实实地笼罩了百里牛头山。山上的积雪已经没过了老牛头的膝盖,他前面刚刚踏出一个深坑,后面的雪立马就将其掩埋起来。从深一脚浅一脚出门巡完18公里高压线,到进门用麻木的右脚猛力踹开冰冻的木门,整整用了六个半小时。
“咕咕”叫的肚子早就提开了意见。老牛头拿着水瓢习惯性地到屋角的缸里舀水,舀了一下,是空的。他将胳膊向下伸了伸,一声摩擦,水瓢碰到了缸底,什么时候缸里变得一滴水也没有了。老牛头直了直酸痛的腰,窗外的惨白射进小屋。他干脆就推开窗子,用瓢满满刮了几瓢雪扣到锅里。当他盖上锅盖拿过一把柴草点火烧水时,一盒火柴划完一半,柴草只冒了一阵青烟。
肚子再次强烈地反抗起来,疲惫也传到了老牛头的全身。他瑟瑟地蜷缩到自己打制的“实木”床上,摸起一个干馒头啃了起来,啃着啃着,当年上山不久遇险的镜头又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像所有人一样,刚到山顶,什么都新鲜,别说湿润润的空气,就连奇形怪状的石头感觉都是透明的。
虽说山里凉,但是,七月流火的季节,从中午头到下午三四点钟,日头还是毒得灼人,如果是没有风的天气,湿气与闷热搅和在一起,走在山中连喘气都费劲,别说还要开展工作。正因如此,电工组的人夏季巡线,都会选择一早一晚。
这天是老李头当班,什么都新奇的牛伟松像徒弟悟空为唐僧师傅巡山一样,一会儿蹦到老李头的前面,一会儿又蹦到他的后面,嘴里不停地喊着师傅。由于天气好,他们又出来的早,十几公里的高压线路很快就巡完了,心情极好的老李头笑吟吟地对这个新徒弟说:“小牛,累不累,不累的话咱再去看看低压线路有没有问题。”小牛调皮地跟师傅做了个鬼脸:“师傅,这高压线你都告诉我怎么巡了,低压线路就交给徒弟我吧!”没等师傅说完,小牛一蹿老高地蹦到前面去了,任凭老李头怎么呼喊,他都不回头。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老李头总算爬过一道山涧,隐约看到徒弟的背影,可接着他就听到了一声变调的求救声。多年巡山的经验告诉他:调皮的徒弟出事了。老李头撕掉荆棵,斩断棘绊来到山顶,只见小牛的一条裤腿挂在一棵枣树上,头下脚上悬在悬崖的空中,山风吹得他忽忽悠悠,随时都可能掉进深渊。见此情景,只见老李头用一根粗壮绳子的一头将自己牢牢拴在一棵老槐树上,同时,变戏法一样“嗖”地从腰中抛出一张网包,那网包随风翻跳着向小牛飞去,不偏不斜,将小牛包了个严严实实,然后听到一声“走”,小牛便从几十米处带着呼哨“梆”的一声摔在自己面前。面色发紫的小牛过了几分钟慢慢缓过气来,第一句话就是:“师傅,我再也不敢逞能了!”
这雪已经纷纷扬扬地下了七天,老牛头的“粮仓”里只剩下了几个老玉米。
天依然惨白地晕眩着这只孤舟,应该是夜幕降临的时候,这只孤舟仍然惨白如昼。他和衣躺到了床上,大约半夜时分,门窗四周突然吹起来千万只呼哨,肆虐的风将它们摔来摔去,毫无顾忌。日间融化的冰雪,被这山风一吹,瞬间变成了光滑如镜的琉璃。
老牛头早早起了床,事实上他根本就不曾睡。他试着推推门,准备去弄点吃的东西,可是,努力了半天,只是白费力气。不,应该说他根本就没了力气。即使能打开门,刺溜一下滑出去,跌到山底的后果想都不敢去想。
他费力爬到床上,把所有的被褥裹到身上,刺骨的寒气仍毫不留情地刺向他的身心。
老牛头倒下了。他到山头三十多年,除第一次跟师傅巡线出过那次事后,处处谨慎小心,遇事前思后想,没有出过大碍。谁曾想这次的雪下得这么凶,凶得就要断了他的生路。当年志愿军抗美援朝一把炒面一把雪,尚且还有炒面,我老牛头现在除了那个玉米棒子之外,剩下的只有琉璃一样冰冻的雪了,难道老天今日竟要绝我?
不成呀,我老牛头虽无多大能耐,可是,这方圆百里的1076口人还指着我呢。由于牛头山区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考学的、打工的走出去就再也不愿回来,留在家中的不说老弱病残吧,反正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我名义上是电工组的电工,父老乡亲们可不这么认为呀,哪家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第一个电话会打给我,子女给买的手机不会用,也让我给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诸如山林起火,追赶小偷小摸,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至于说供电收入,老人们过惯了苦日子,全家只用一个15瓦的灯泡,一年的电费超不过5元钱,9个村合起来用的电还比不上一个中型工厂……不是说天无绝人之路吗,老天這次为什么会与我过不去呢?
想着想着,幻觉之中的他脑海中出现了当年演习时全团官兵抢占山头时的场面。倏然,他的躯体如坐针毡般弹了起来,放眼望去,只见山下九支队伍拼命用镐刨锹凿破着坚冰,分别从九个方向不约而同地向山上开辟着九个通道。
涌泉般的泪水遮住了老牛头的视线,一阵激动使他晕了过去。晕眩中他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头无所不能的五色神牛。
准确地讲,老牛头是在半夜时分被一阵无声的惨白吵醒的。常常吵醒他的多是带着尖利呼哨的风,或者像鞭子一样把人抽得生疼的雨,像今夜无声无息的雪如此惨白的吵醒他的时候,还真不是很多。
他像当年在部队听到紧急集合急促的哨音一样,想都没想便一骨碌爬了起来,眼光木木地看着窗外。
老牛头本名牛伟松,从退伍回乡来到这个平均海拔600米的牛头山区的牛角尖上当电工已经整整33个年头。这个电工组原本有五个人,其中有三个人相继退休,与他朝夕相伴的“老马头”还有两个月也就到了退休年龄,因腿脚不便,多是在村里查查电表,换换灯泡什么的。年老的退休,年轻的一听工作的地点是在常年孤零零的山顶,鼻子一歪,眼皮一呱嗒,没了后话。结果久而久之,在这牛角尖上就剩了老牛头孤身一人,却要负责周围9个村,19个配电室,18公里高压输电线路和16公里低压线路的维护。可别小看了这股高压线,它可是从国家电网输入这座城市的唯一通道。
老牛头负责的9个自然村,星星一样散落在大山之中,从牛角尖到最远的牛尾村,来回要走17公里,羊肠小路蜿蜒曲折,且不说山风呼啸,山上时常有滚石坠落,就是脚板底下稍有不慎,跌下去的后果远远不是树枝滑破衣衫那么简单,而是裹着云,笼着雾,一眼看不到底的万丈深渊。这些在常人看来觉得胆战心惊的地域,已经成为老牛头的家常便饭,能够让他害怕的当数雨雪天。雨雪连绵十天八天,这高挑在牛角尖上的小屋,就成了牛头山区漫无边际的雨雪海洋中的一只孤舟。
老牛頭在部队时本是电话兵,虽说只干了不长不短的五年,但是凭着他的能吃苦和机灵劲,山涧深壑,架线设站,演习拉练从来都没有难倒过他,所以,退伍分配让他到这牛头山电工组工作时,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当时向供电部的领导表态时,他豪气十足地一拍胸脯子说:“把小牛放到牛头山,这叫放‘牛’归山,领导您就一万个放心!”因为有了一段军营生活的经历,又加上年轻气盛,使小牛放松了对这个特殊环境的高度重视,也正因为他的“轻敌”,上山不足七天的一次险情,差点要了他的小命。
雪依然飘飘扬扬地下着,不大不小的雪花密密层层地织成了一口硕大的网,严严实实地笼罩了百里牛头山。山上的积雪已经没过了老牛头的膝盖,他前面刚刚踏出一个深坑,后面的雪立马就将其掩埋起来。从深一脚浅一脚出门巡完18公里高压线,到进门用麻木的右脚猛力踹开冰冻的木门,整整用了六个半小时。
“咕咕”叫的肚子早就提开了意见。老牛头拿着水瓢习惯性地到屋角的缸里舀水,舀了一下,是空的。他将胳膊向下伸了伸,一声摩擦,水瓢碰到了缸底,什么时候缸里变得一滴水也没有了。老牛头直了直酸痛的腰,窗外的惨白射进小屋。他干脆就推开窗子,用瓢满满刮了几瓢雪扣到锅里。当他盖上锅盖拿过一把柴草点火烧水时,一盒火柴划完一半,柴草只冒了一阵青烟。
肚子再次强烈地反抗起来,疲惫也传到了老牛头的全身。他瑟瑟地蜷缩到自己打制的“实木”床上,摸起一个干馒头啃了起来,啃着啃着,当年上山不久遇险的镜头又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像所有人一样,刚到山顶,什么都新鲜,别说湿润润的空气,就连奇形怪状的石头感觉都是透明的。
虽说山里凉,但是,七月流火的季节,从中午头到下午三四点钟,日头还是毒得灼人,如果是没有风的天气,湿气与闷热搅和在一起,走在山中连喘气都费劲,别说还要开展工作。正因如此,电工组的人夏季巡线,都会选择一早一晚。
这天是老李头当班,什么都新奇的牛伟松像徒弟悟空为唐僧师傅巡山一样,一会儿蹦到老李头的前面,一会儿又蹦到他的后面,嘴里不停地喊着师傅。由于天气好,他们又出来的早,十几公里的高压线路很快就巡完了,心情极好的老李头笑吟吟地对这个新徒弟说:“小牛,累不累,不累的话咱再去看看低压线路有没有问题。”小牛调皮地跟师傅做了个鬼脸:“师傅,这高压线你都告诉我怎么巡了,低压线路就交给徒弟我吧!”没等师傅说完,小牛一蹿老高地蹦到前面去了,任凭老李头怎么呼喊,他都不回头。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老李头总算爬过一道山涧,隐约看到徒弟的背影,可接着他就听到了一声变调的求救声。多年巡山的经验告诉他:调皮的徒弟出事了。老李头撕掉荆棵,斩断棘绊来到山顶,只见小牛的一条裤腿挂在一棵枣树上,头下脚上悬在悬崖的空中,山风吹得他忽忽悠悠,随时都可能掉进深渊。见此情景,只见老李头用一根粗壮绳子的一头将自己牢牢拴在一棵老槐树上,同时,变戏法一样“嗖”地从腰中抛出一张网包,那网包随风翻跳着向小牛飞去,不偏不斜,将小牛包了个严严实实,然后听到一声“走”,小牛便从几十米处带着呼哨“梆”的一声摔在自己面前。面色发紫的小牛过了几分钟慢慢缓过气来,第一句话就是:“师傅,我再也不敢逞能了!”
这雪已经纷纷扬扬地下了七天,老牛头的“粮仓”里只剩下了几个老玉米。
天依然惨白地晕眩着这只孤舟,应该是夜幕降临的时候,这只孤舟仍然惨白如昼。他和衣躺到了床上,大约半夜时分,门窗四周突然吹起来千万只呼哨,肆虐的风将它们摔来摔去,毫无顾忌。日间融化的冰雪,被这山风一吹,瞬间变成了光滑如镜的琉璃。
老牛头早早起了床,事实上他根本就不曾睡。他试着推推门,准备去弄点吃的东西,可是,努力了半天,只是白费力气。不,应该说他根本就没了力气。即使能打开门,刺溜一下滑出去,跌到山底的后果想都不敢去想。
他费力爬到床上,把所有的被褥裹到身上,刺骨的寒气仍毫不留情地刺向他的身心。
老牛头倒下了。他到山头三十多年,除第一次跟师傅巡线出过那次事后,处处谨慎小心,遇事前思后想,没有出过大碍。谁曾想这次的雪下得这么凶,凶得就要断了他的生路。当年志愿军抗美援朝一把炒面一把雪,尚且还有炒面,我老牛头现在除了那个玉米棒子之外,剩下的只有琉璃一样冰冻的雪了,难道老天今日竟要绝我?
不成呀,我老牛头虽无多大能耐,可是,这方圆百里的1076口人还指着我呢。由于牛头山区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考学的、打工的走出去就再也不愿回来,留在家中的不说老弱病残吧,反正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我名义上是电工组的电工,父老乡亲们可不这么认为呀,哪家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第一个电话会打给我,子女给买的手机不会用,也让我给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诸如山林起火,追赶小偷小摸,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至于说供电收入,老人们过惯了苦日子,全家只用一个15瓦的灯泡,一年的电费超不过5元钱,9个村合起来用的电还比不上一个中型工厂……不是说天无绝人之路吗,老天這次为什么会与我过不去呢?
想着想着,幻觉之中的他脑海中出现了当年演习时全团官兵抢占山头时的场面。倏然,他的躯体如坐针毡般弹了起来,放眼望去,只见山下九支队伍拼命用镐刨锹凿破着坚冰,分别从九个方向不约而同地向山上开辟着九个通道。
涌泉般的泪水遮住了老牛头的视线,一阵激动使他晕了过去。晕眩中他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头无所不能的五色神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