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然而,少数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标要求,忽视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全盘否定背诵的学习方法,甚至“谈背色变”。笔者以为,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背诵训练的作用,为其正名,为其谋法,十分必要。
背诵是语文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基本义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规定:小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积累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由此可见,背诵是实现积累的必要途径,也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基本义务。
背诵是积淀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古今中外多少文学大师,他们或才高八斗、著作等身,或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这与他们的博闻强识关系密切。当代诗圣杜甫“群书万卷常暗诵”;巴金能熟背两百多篇《古文观止》;矛盾能背诵全本《红楼梦》;钱钟书对《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名著能达到“任人从中抽取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伟大导师马克思能熟背海涅、塞万提斯的许多名作。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家、思想家无不都是博闻强识的能手。
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式。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而背诵是“读”的特殊形式。只有多读熟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背诵是提高思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语言的积累和人文熏陶都有重要价值”。思维通过语言表达,一个人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与其语言材料的积累程度密切相关。“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这有如“巧妇只为有米之炊”,背得多了,就会将背诵的材料内化为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生动地揭示了背诵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关系。
背诵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背诵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背诵训练落到实处呢?
首先,明确背诵要求。凡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或段落,每个学生都应做到正确地背诵。背诵时,不添字、漏字、颠倒,口齿清楚、流利、速度适中,对于已能背诵的课文,还要经常复习巩固。
其次,讲究背诵方法。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避免死记硬背。理解是背诵的前提,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层次结构,才容易背诵下来并牢固记忆。不理解就背诵,是死记硬背,收效不大而且容易遗忘。特别是一些古诗文,更是要在理解疏通的基础上才可背诵。2.帮助学生寻找和建立记忆课文内容的联系点。有些课文中,具有显示课文层次或主要内容的语言单位,如重点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或过渡段等。要启发学生学会寻找一些记忆的联系点,使之成为帮助记忆的凭借。如《伟大的友谊》一课中的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情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让学生根据这一段知道,本段前面讲的是恩格斯在生活上给予马克思的帮助,本段后面讲的是恩格斯在事业上对马克思的帮助。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记忆全文了。3.采取全部记忆与分段记忆相结合的方法。全部记忆,就是把要背诵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分段记忆,就是把要背诵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来记忆。背诵时要把背诵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记,这样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所要背诵的内容的全部意义,以及全部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所要背诵的内容比较长,学生背诵起来困难,可以采用分段记忆法进行背诵,以便分散难点。但是分段背诵时,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注意该段与整体的联系,分段背诵以后还要回到整体背诵上来,防止肢解所背诵的内容,破坏内容的完整性。4.提高学生记忆的自信心。有的学生记忆之前,先有畏难情绪,担心记不住,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样,就在心理上产生了抵御记忆力的因素,造成精神不集中,总是记不住。人和人的脑力有差别,但并不大。同样的条件下,充满自信的人记忆快、记得多。因此,必须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心,有了自信心,精神集中,头脑敏锐,记忆就快。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5.教育学生注意及时反复复习,最大限度减少遗忘。根据艾滨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人的遗忘最初快,随时间推移而减慢。因此,在记忆之后的前几天里反复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最伟大的方法常常是最简单的方法。背诵,是中国人学习语文最悠久最简单的学习方法,也是传承千百年的有效教学方法,无论课程如何改革,观念怎样革新,背诵,永远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训练方法。
背诵是语文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基本义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规定:小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积累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由此可见,背诵是实现积累的必要途径,也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基本义务。
背诵是积淀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古今中外多少文学大师,他们或才高八斗、著作等身,或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这与他们的博闻强识关系密切。当代诗圣杜甫“群书万卷常暗诵”;巴金能熟背两百多篇《古文观止》;矛盾能背诵全本《红楼梦》;钱钟书对《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名著能达到“任人从中抽取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伟大导师马克思能熟背海涅、塞万提斯的许多名作。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家、思想家无不都是博闻强识的能手。
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式。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而背诵是“读”的特殊形式。只有多读熟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背诵是提高思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语言的积累和人文熏陶都有重要价值”。思维通过语言表达,一个人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与其语言材料的积累程度密切相关。“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这有如“巧妇只为有米之炊”,背得多了,就会将背诵的材料内化为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生动地揭示了背诵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关系。
背诵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背诵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背诵训练落到实处呢?
首先,明确背诵要求。凡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或段落,每个学生都应做到正确地背诵。背诵时,不添字、漏字、颠倒,口齿清楚、流利、速度适中,对于已能背诵的课文,还要经常复习巩固。
其次,讲究背诵方法。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避免死记硬背。理解是背诵的前提,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层次结构,才容易背诵下来并牢固记忆。不理解就背诵,是死记硬背,收效不大而且容易遗忘。特别是一些古诗文,更是要在理解疏通的基础上才可背诵。2.帮助学生寻找和建立记忆课文内容的联系点。有些课文中,具有显示课文层次或主要内容的语言单位,如重点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或过渡段等。要启发学生学会寻找一些记忆的联系点,使之成为帮助记忆的凭借。如《伟大的友谊》一课中的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情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让学生根据这一段知道,本段前面讲的是恩格斯在生活上给予马克思的帮助,本段后面讲的是恩格斯在事业上对马克思的帮助。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记忆全文了。3.采取全部记忆与分段记忆相结合的方法。全部记忆,就是把要背诵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分段记忆,就是把要背诵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来记忆。背诵时要把背诵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记,这样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所要背诵的内容的全部意义,以及全部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所要背诵的内容比较长,学生背诵起来困难,可以采用分段记忆法进行背诵,以便分散难点。但是分段背诵时,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注意该段与整体的联系,分段背诵以后还要回到整体背诵上来,防止肢解所背诵的内容,破坏内容的完整性。4.提高学生记忆的自信心。有的学生记忆之前,先有畏难情绪,担心记不住,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样,就在心理上产生了抵御记忆力的因素,造成精神不集中,总是记不住。人和人的脑力有差别,但并不大。同样的条件下,充满自信的人记忆快、记得多。因此,必须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心,有了自信心,精神集中,头脑敏锐,记忆就快。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5.教育学生注意及时反复复习,最大限度减少遗忘。根据艾滨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人的遗忘最初快,随时间推移而减慢。因此,在记忆之后的前几天里反复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最伟大的方法常常是最简单的方法。背诵,是中国人学习语文最悠久最简单的学习方法,也是传承千百年的有效教学方法,无论课程如何改革,观念怎样革新,背诵,永远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