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4式太极拳的研究创新

来源 :东方藏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qwertyui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4式简化太极拳是1956年特殊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编创的。当时,国家体委组织太极拳各门派专家,本着删繁就简,去其重复的原则,主要在传统杨式太极拳架中选取了20个不同姿势,编成了现在的24式简化太极拳。太极拳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速度飞快的今天,太极拳作为一项全民健身运动飞速的传播。无论是在教学比赛中,还是文化艺术上,都没有离开太极文化的踪影,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太极拳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锻炼项目。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从太极拳诞生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的几十年,24式太极拳依然作为百姓练习太极拳的一个基本内容在不断的创新,但随着练习的深入,尤其练到一定境界和得到太极拳真功夫的人,越来越发现24式太极拳需要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实战应用方便面临着许多必须改进的地方。鉴于此,本文就24式太极拳的创新发展进行梳理和研究,期望能为练习太极拳的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太极拳;研究创新;改进提高
  1.1研究现状
  太极拳练习过程中一种非常有效增加内功的练习方法是站无极桩。无极桩也称为自然桩,被练拳者奉为太极拳的根基。拳理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也。”站无极桩时身体处于高度自觉放松状态,意行合一,阴阳相调,无形无象亦有形有象,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内在运动。通过站无极桩,能增加内功和下肢肌肉力量,随着练功时间的增加,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调整呼吸,为进一步学习太极拳的发力(钢条劲)奠定基础。站无极桩对于还没入门的初学者来说看似枯燥乏味,但随着练功的深入以及内功的增加会对练习无极桩逐渐上瘾,甚至能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达到这种状态需要一个过程,谁能从这个过程中走过来,谁就有望在太极拳方面获得真正的功夫,有的人需要几年,有的人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正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何谓功夫?功夫=时间+汗水+练得其法,这三样缺了哪一个都练不出真正的上乘功夫。针对2003年以来的太极拳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理论研究还处在对基础理论研究阶段;研究内容多以太极拳对人的生理指标的影响为主;研究过程存在理论研究发展不协调;重复性研究较多;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等问题。24式太极拳从1953年的创编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随着对学习太极拳的深入和传播太极拳兴趣的不断增加以及太极拳功夫越来越深,大家开始对24式太极拳在练习和实战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看法,认为24式太极拳需要进行创新发展,应适应现代人们健身和提高太极拳实战应用的需要,每一招每一式都应该与实战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2研究意义
  1956年国家体委从杨式太极拳中选取了20个动作,创编24式太极拳。几十年过去了,保守估计有十几亿人学练过。虽然练习的内容都是24式太极拳,但练法可谓千差万别,不同水平的练习者对动作的理解肯定不一样,不同需求的练习者对练习的难度要求也不一样,从而导致了24式太极拳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动作。虽然动作各异,但总体来讲对身体健康或多或少都有帮助,只要是运动了就比不运动强是大家的普遍共识。基于这种认识使太极拳走进了万千家庭,传授到寻常百姓,吸引了众多对太极拳感兴趣的人,同时对太极拳的普及推广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全民健身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经过几十年的的普及和推广,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现有的学习内容。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健身热潮,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学习太极拳的热情,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和高学历人群加入到学习太极拳的队伍中之后,人们开始思考24式太极拳对健身的效果以及在实战中的应用等诸多问题。
  太极拳向外推广的过程中,24式太极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从练太极拳再接触中国文化到后来接触中国武术是外国人认识中国的一个典型过程。中国武术能有现在的国际影响力,可以说太极拳功不可没。外国人学练太极拳一般都是从24式太极拳开始的, 24式太极拳作为学练太极拳的基础已经成了范例,在传承过程中往往被教拳者当作入门工具。通常是掌握了基本招式后,便不作深入研习,忽视了对各个招式的深入研究,没能真正掌握其应用方面精髓,致使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传统的24式太极拳的内容比较空。因此,有必要对24式太极拳进行创新发展,以便适应时事的需要。
  1.3研究内容
  24式太极拳的练习
  太极拳推下也称打手、揉手等。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提高者和研修者必须要练习的太极拳内容。陈、杨、武、吴、孙等太极拳流派中都有推手的练法,不同流派推手的动作和风格各有持色。如陈式太极拳推手的整体动作幅度起伏大,在推手中有拿法。杨式太极拳推手动作平稳圆活,研究听化劲之后发劲。吴式太极拳推手讲究以化为主,让对方落空。武式太极拳只练“四正推手”。太极拳棍也是太极拳内容体系,练劲力感悟和技击能力的重要练功手段。从大极拳的训练过程来看,有了“知敌”的尝路功夫,还要进行两人的推手实践,才能“知彼”,从而达到实战掌控对方的目的。练太极拳保养身体和享受生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和谐地融人现实生活吧,作为自己陶冶身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节心理状态和社会行为的手段。
  24式太极拳的创新和发展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落户就要挨打。台湾的廖白给我们敲醒了警钟。面对我们传统的东西必须继承和发扬好,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做好创新和发展,把24式太极拳中每一招式中包含的竞技性内容练到极致。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常有练太极拳的人来中国挑战,如果武术发源地的中国在竞技性对抗中技不如人,再说中国武术有防身的功能,怎么能让人信服。日常生活中,强者打败弱者被看做是正常的事,强者战胜强者,或弱者胜了弱者都会被人们认为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弱者胜了强者则认为是反常的事,并被津津乐道;如果弱者反复轻易战胜强者,则被看做是绝对神奇的事。能把弱者训练成反复轻易战胜强者的方法就绝对是不能轻易外传的武学秘诀。此种武学秘诀有两种,一种就像我国民间的一些绝活儿一样,老师一旦说破,学者就會感到这是一层窗户纸,但如果老师不说,白已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原来这是人所共知的东西;因为答案太简单,所以绝对是不能轻易外传的武学秘诀。另一种是,此法绝对是高层次的学问,不达到相当的高度是绝对搞不明白究竟这是什么原理,当然不达到相当的高度也是绝对用身体表现不出来的,太极拳属于后者。   太极拳的练习内容和方法确实和其他格斗项目的练习内容和方法不—样。我国各拳种流派在练习对抗性项目时是有规律性练习内容。太极拳之外的国内各拳种流派的练习内容虽然各异,但技术内容大多可概括为功法、套路、实战技法,功法是以腰、腿功,练意、气、力的站桩功。增加力气的功法象俯卧撑、举杠铃、引体向上等,还有配合药物练习的功法(如铁砂掌、拍打功等),以及一些其他的练功方法。套路有长有短,以个人练习的拳术和演练器械套路为主,对练套路较少,练习时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强调协调和劲力。实战技法蕴含于拳术、器械套路和功法之中,徒手技法称为“散手”,使用器械的技法称“招”,并有拆分套路。个人训练某种实战技法的“操手”、训练身体感觉对手劲力变化的“推手”等多种方式。“散手”和“招”多在拳派间切磋和防身时应用,经过上述内容的训练,练习者可以逐步提高防身和实战能力。
  总结
  练习太极拳的人无不以以追求健康和竞技为目的,追求健康是基础,追求竞技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在通向竞技的道路上有时会感觉迷茫。如果将通往高级阶段的道路分步实施,那么每个人都会将个人的最大潜力发挥出来。练习太极拳每到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阶段的感悟,进而找出理论来指导实践。起始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套路上、基本功上下功夫,正所谓的“卸力”阶段,这个阶段功付出的努力越多,以后领悟太极拳的能力就越深,能成大器的希望就越大。
  太极拳是让人产生神秘感、想象力、看完太极拳高手练习后及其想模仿。从太极拳创编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论环境如何变迁仍在尽心竭力地传承它;无数仁人志士在著书立说把它发扬光大;无数仁人志士想通过练习它而获得超乎寻常的技击能力;有多少人穷其毕生精力想搞明自它;又有多少人关注它、实践它并从中获得了健康和幸福,这么多人为之追求的太极拳到底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现在浩瀚的太极拳信息来源中看到百家之言。练家有练家的体会,专家有专家的观点,从易到难、从古到今、从道家到儒家或浅或深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说法。不同阅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人对太极拳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太极拳既然叫拳,首先要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竞技性、其次是健身性、最后表现出来的才是养生功能。
  参考文献:
  [1]金春霞,黄彦军.新时期太极拳民间组织生存和发展思路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9)94-96.
  [2]李钢,尹剑春.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79-82.
  [3]宋桦,高立.二十四式太极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42-45.
  [4]肖伟,近十年来太极拳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8)32-34.
  [5]郑松波,杨宏.太极拳健身因子提炼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6)28-32.
  [6]王燕.关于太极拳对全民健身的价值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 2009(03)27-29 .
  作者简介:
  孙福成 (1979—),男,漢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创客教育是近些年广泛应用在全球教育界,并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认可的一种教育模式,该模式与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探讨创客教育基础上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创客教育;小学信息技术;高效教学;模式构建  一、创客教育及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契合度  创客一词最初在网络中出现,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上传具有独立创意作品的人,而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