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10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均占据51例,其中对常规组患者采取一般治疗方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8%与82.3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脏超声指标与血浆NT-proBNP水平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且以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2%与5.88%,P>0.05。结论 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实践推广。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无症状心衰 阿托伐他汀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延长,若不加以相应的干预,将会引发患者死亡,相比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相一致,但是缺乏典型的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包括胸闷、呼吸困难、心肌缺血等[1],容易在进行疾病检查时被医务人员所忽略,导致进一步增加无症状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是引发心力衰竭的一类重要因素,所以说,对于无症状心衰患者来说,应尽量将心衰的进展延缓,以免出现有症状心衰情况。为此,本次研究对该类疾病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分析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10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医护人员同所有患者详细讲解了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意义等,获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纳入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常规诊断后疾病被确诊,均存在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存在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伴有左心室肥大现象,同时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慢阻肺、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患者排除。
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均各占据51例。常规组:男女患者之比为28/23,年龄55-86岁,平均(71.02±3.26)岁,21例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20例血脂异常;实验组:男女患者之比为29/22,年龄56-87岁,平均(71.45±3.25)岁,23例合并高血压,22例糖尿病,19例血脂异常。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可知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取一般治疗方案,包括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给予口服治疗的方案,每日治疗2次,每次口服10mg,连续治疗1年,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与判定标准
1.3.1 NT-proBNP:收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的2ml静脉血液标本,将抗凝剂管放置在冰水中,并兑入血液,连续离心10min,每分钟离心速率为3000r,将血浆分离后,放置在冰箱内保存(-80℃),选择ELISA法对NT-proBNP进行检测,严格依照试剂操作说明书上的内容进行操作。
1.3.2 心脏超声指标:嘱咐患者采取左侧卧位,给予超声进行检测,将探头频率设置为1.0-3.0MHz,每秒扫描的速度为100mm,对心电图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联机对超声指标进行检测,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采用Simpson法检测左心射血分数(LVEF)。
1.3.3 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3.4 治疗总有效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项,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显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明显改善,有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无效表示患者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c±S)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实验组:显效42例(82.35%),有效7例(13.73%),无效2例(3.92%),治疗总有效率為96.08%(49/51);常规组:显效32例(62.75%),有效10例(19.61%),无效9例(17.65%),治疗总有效率为82.35%(42/51)。说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 NT-proBNP
治疗前: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分别为(704.23±160.25)pg/ml与(704.85±160.58)pg/ml;治疗 后: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分别为(515.63±161.25)pg/ml与(413.28±160.98)pg/ml。说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值改善程度明显更优,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2.3 心脏超声指标
治疗前:LVESD: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检测值分别为(45.86±5.96)mm与(45.96±5.89)mm;LVEDD:实验组与常规组检测值分别为(57.89±5.63)mm与(57.96±5.58)mm;LVEF:实验组与常规组检测值分别为(41.23±6.85)%与(41.56±7.23)%;治疗后:LVESD: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检测值分别为(37.26±3.25)mm与(41.58±3.52)mm;LVEDD:实验组与常规组检测值分别为(45.63±6.21)mm与(49.85±6.52)mm;LVEF:实验组与常规组检测值分别为(50.82±11.85)%与(46.85±11.67)%。说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值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且以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 2.4 不良反应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2%与5.88%,P>0.05,详见下表1。
3 讨论
当器质性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后将会引发心力衰竭现象,其预后效果往往不是十分理想,且近些年来该类疾病仍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将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心力衰竭无症状的患者来说,其左心室射血分数将会在50%以下,且会引发心功能障碍情况,若在此基础上疾病继续发展为心力衰竭,将会使得病情进一步加剧,缩短患者的寿命。近些年来,临床上许多学者致力于该类疾病患者的研究,若能够给予积极有效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将会使得其发展为心力衰竭的概率降低,改善患者预后。
他汀类药物属于一类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调节患者血脂水平,分析其主要作用为帮助患者心肌重构,及时改善内皮功能,并具有抗氧化的应激效果,对患者心功能可达到十分明显的改善效果,得到了许多医学工作者的肯定,可对炎性反应及时进行调节。有关研究指出[3],慢性心力衰竭和肿瘤坏死因子a、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给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可使得血浆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进行有效抑制,及时控制神经分泌过度现象,对心室重构进行抑制,并进一步促进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时调节交感神经的张力,降低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对于心力衰竭无症状患者来说,通常存在高氧化应激情况,可有效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对氧化应激反应达到一定的抵抗效果,同时还可及时消除斑块,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后,在治疗总有效率、NT-proBNP、心脏超声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综上情况可知,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继红,汪砚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582-1584.
[2] 罗育坤,林朝贵,范林等.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择期經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9):824-828.
[3] 杨平,余宏伟,魏彤等.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肌保护作用[J].山东医药,2012,52(5):41-43.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无症状心衰 阿托伐他汀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延长,若不加以相应的干预,将会引发患者死亡,相比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相一致,但是缺乏典型的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包括胸闷、呼吸困难、心肌缺血等[1],容易在进行疾病检查时被医务人员所忽略,导致进一步增加无症状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是引发心力衰竭的一类重要因素,所以说,对于无症状心衰患者来说,应尽量将心衰的进展延缓,以免出现有症状心衰情况。为此,本次研究对该类疾病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分析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10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医护人员同所有患者详细讲解了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意义等,获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纳入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常规诊断后疾病被确诊,均存在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存在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伴有左心室肥大现象,同时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慢阻肺、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患者排除。
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均各占据51例。常规组:男女患者之比为28/23,年龄55-86岁,平均(71.02±3.26)岁,21例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20例血脂异常;实验组:男女患者之比为29/22,年龄56-87岁,平均(71.45±3.25)岁,23例合并高血压,22例糖尿病,19例血脂异常。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可知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取一般治疗方案,包括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给予口服治疗的方案,每日治疗2次,每次口服10mg,连续治疗1年,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与判定标准
1.3.1 NT-proBNP:收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的2ml静脉血液标本,将抗凝剂管放置在冰水中,并兑入血液,连续离心10min,每分钟离心速率为3000r,将血浆分离后,放置在冰箱内保存(-80℃),选择ELISA法对NT-proBNP进行检测,严格依照试剂操作说明书上的内容进行操作。
1.3.2 心脏超声指标:嘱咐患者采取左侧卧位,给予超声进行检测,将探头频率设置为1.0-3.0MHz,每秒扫描的速度为100mm,对心电图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联机对超声指标进行检测,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采用Simpson法检测左心射血分数(LVEF)。
1.3.3 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3.4 治疗总有效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项,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显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明显改善,有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无效表示患者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c±S)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实验组:显效42例(82.35%),有效7例(13.73%),无效2例(3.92%),治疗总有效率為96.08%(49/51);常规组:显效32例(62.75%),有效10例(19.61%),无效9例(17.65%),治疗总有效率为82.35%(42/51)。说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 NT-proBNP
治疗前: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分别为(704.23±160.25)pg/ml与(704.85±160.58)pg/ml;治疗 后: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分别为(515.63±161.25)pg/ml与(413.28±160.98)pg/ml。说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值改善程度明显更优,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2.3 心脏超声指标
治疗前:LVESD: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检测值分别为(45.86±5.96)mm与(45.96±5.89)mm;LVEDD:实验组与常规组检测值分别为(57.89±5.63)mm与(57.96±5.58)mm;LVEF:实验组与常规组检测值分别为(41.23±6.85)%与(41.56±7.23)%;治疗后:LVESD: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检测值分别为(37.26±3.25)mm与(41.58±3.52)mm;LVEDD:实验组与常规组检测值分别为(45.63±6.21)mm与(49.85±6.52)mm;LVEF:实验组与常规组检测值分别为(50.82±11.85)%与(46.85±11.67)%。说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值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且以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 2.4 不良反应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2%与5.88%,P>0.05,详见下表1。
3 讨论
当器质性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后将会引发心力衰竭现象,其预后效果往往不是十分理想,且近些年来该类疾病仍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将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心力衰竭无症状的患者来说,其左心室射血分数将会在50%以下,且会引发心功能障碍情况,若在此基础上疾病继续发展为心力衰竭,将会使得病情进一步加剧,缩短患者的寿命。近些年来,临床上许多学者致力于该类疾病患者的研究,若能够给予积极有效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将会使得其发展为心力衰竭的概率降低,改善患者预后。
他汀类药物属于一类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调节患者血脂水平,分析其主要作用为帮助患者心肌重构,及时改善内皮功能,并具有抗氧化的应激效果,对患者心功能可达到十分明显的改善效果,得到了许多医学工作者的肯定,可对炎性反应及时进行调节。有关研究指出[3],慢性心力衰竭和肿瘤坏死因子a、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给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可使得血浆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进行有效抑制,及时控制神经分泌过度现象,对心室重构进行抑制,并进一步促进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时调节交感神经的张力,降低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对于心力衰竭无症状患者来说,通常存在高氧化应激情况,可有效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对氧化应激反应达到一定的抵抗效果,同时还可及时消除斑块,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后,在治疗总有效率、NT-proBNP、心脏超声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综上情况可知,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继红,汪砚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582-1584.
[2] 罗育坤,林朝贵,范林等.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择期經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9):824-828.
[3] 杨平,余宏伟,魏彤等.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肌保护作用[J].山东医药,2012,52(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