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股骨柄和非骨水泥臼杯在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li164958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随访一组采用同一类型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组合在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并探讨该种混合型假体对于全身健康情况和骨质质量一般较差的老年患者的适用情况. 方法 共有75例患者84髋得到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平均年龄为67.9岁.其中老龄股骨颈骨折患者41例41髋,平均年龄72.1岁.随访时间为4.1年.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方法、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对于骨形态、骨水泥固定质量和假体稳定性的判断. 结果 2例股骨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臼杯则未见骨溶解或松动征象.未出现骨水泥相关的术中或术后死亡,各类全身性疾病在围手术期无加重表现.4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为81.1分.股骨近端骨形态A型17髋(20%),B型47髋(56%),C型20髋(24%).骨水泥固定质量分别为A级31髋(37%),B级40髋(48%),C级13髋(15%). 结论 混合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结果良好;混合型人工关节的术后即时稳定性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在手术中必须应用现代骨水泥技术。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伤及工伤意外导致胸、腰椎骨折呈逐年上升趋势.爆裂性骨折往往使碎骨块突向椎管内压迫脊髓和硬膜囊,引起完全或不全瘫痪.后路减压手术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笔者自 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椎间植骨Z-plate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3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研究红细胞对创伤性脑内出血(trau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TICH)后脑水肿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自由落体打击法造成大鼠脑外伤,借助鼠脑立体定向仪向伤区脑皮质内注射全血(全血)、溶解红细胞(LRBC)或压积红细胞(PRBC),造成TICH模型.于伤后1,3,5d处死大鼠,取伤区脑组织测含水量,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HO-1)
2004年是我刊创刊20周年,在这一年里,我国创伤医学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救治均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突破,在这一年里,我刊除了继续关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新的突破,同时更加重视临床应用性研究的新进展的报道.全年共刊登论文328篇,组织了"创伤修复"、"多发伤"、 "膝关节损伤"、"交通伤"、"颈椎损伤"、"胸腹部损伤"、"重型颅脑损伤"、"人工关节"等为主题的重点报道.这些论文基本反映了我国创伤
期刊
中药大黄有较好的活血祛瘀作用,为治疗瘀血症的常用药物.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对器官缺血性损害具有预防治疗作用.2004年8月- 2005年10月共收治42例胸腰髓损伤合并大小便失禁患者,20例进行系统规范的神经康复治疗,另外22例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中药大黄.笔者观察了相关疗效并进行讨论。
期刊
期刊
结肠损伤是闭合性腹部创伤中较为常见的脏器损伤之一.结肠损伤后处理比较困难,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5%~35%,死亡率达3%~12%[1].因此,结肠损伤如何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从而获得满意的预后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回顾我院1995年5月-2006年5月采用大网膜包裹式粘贴术治疗结肠损伤25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期刊
髋臼骨折系人体最深在的大关节内骨折,复杂髋臼骨折是导致髋关节对应关系改变,头臼吻合机制紊乱的严重损伤.具有创伤暴力大、骨折表现复杂、手术复位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治疗原则是解剖对位,牢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2001年6月-2004年6月,笔者共收治患者7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就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期刊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损伤的反应,这些损伤可能是机械性的、化学性的、物理性的(如高温低温、辐射、电流等),或是由于微生物侵入体内而致.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炎症,都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的表现,借以调动局部和全身的防御机制,局限损伤作用的扩散,消除入侵的损伤物,移除已破坏的组织、细胞,启动愈合机制,促进修复.以微生物侵入为例,经过一定的时间,局部炎症可能消退,也可能以局部组织坏死,或是向邻近组织或身体远处扩散。
期刊
1概述  20世纪60年代以前,多发伤患者不推荐常规手术固定,认为早期手术容易引起脂肪栓塞.大多数骨科医师推荐在伤后10~14 d手术.自70年代后,有文献报道股骨骨折早期手术固定相比非手术治疗能显著降低创伤后呼吸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认为手术应在伤后24h内进行.
期刊
药物治疗是颅脑创伤(TBI)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脑保护剂更是关注的焦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有的神经保护剂中,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受损神经细胞再生的药物寥寥无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