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国时期,有大量流寓在宁夏的京剧艺人,他们的出现对宁夏秦腔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京剧的艺术魅力开始在民国渲染开来,陕西梆子、河北梆子等班社开始改学京剧,这股热潮席卷了陕北地区,甚至发生了京剧与梆子两种剧目同下锅的情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宁夏有了土生土长的京剧伶人,从各地流寓到宁夏的京剧名角汇合演出,直至中后期,出现了京剧、秦腔合作演出的格局,京剧规范的表演模式和精湛的技艺对秦腔剧目有所启发,秦腔艺人开始重视提高技艺,促进了其在民间的传播,推动了宁夏秦腔的进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关键词】民国时期;京剧艺人;宁夏;秦腔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民国初期,一批流寓在宁夏的陕西梆子、河北梆子等班底的艺人,开始在宁夏地区表演京剧,因此开启了京剧与秦腔并存的局面。京津冀地区的京剧艺人流寓在宁夏,甚至许多曾经北京著名的班社艺人也开始在宁夏表演,在宁夏民间掀起一股京剧浪潮[1],为宁夏观众呈现出精彩的演出,同时对于宁夏地区京剧的发展扮演着开蒙导师角色,为宁夏地区培养出大批本地戏曲人才。这些流寓在宁夏的京剧艺人长期受宁夏地区秦腔影响,开始产生自身的独特理解,对秦腔的剧目及技艺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后来出现了京秦合演的情景。京剧艺人因其精湛的技艺不断带动了秦腔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在民间上演一出戏曲演出史话。
一、陕西梆子、河北梆子艺人改演京剧
二十世纪,初京剧几乎风靡整个北方地区,谭鑫培作为老生戏代表在当时受到追捧,梅兰芳作为旦角戏的代表在当时兴起,京剧艺人充满激情,不断编演新戏,准备竞技,因此,形成了北京“京派”和上海“海派”统治南北两方戏曲的局面,京剧达到了鼎盛繁荣时代。但处于偏远地区的宁夏似乎最不受影响,在当地还是以秦腔为主,外地剧中在宁夏属梆子出名。但是随着梆子名角的逝世,梆子开始走向低迷,班社艺人为了养家糊口开始改学京剧。尤其是以河北梆子艺人为代表,在民国初期遇到生存危机后,受到市场影响,逼迫班社艺人改唱京剧。根据资料记载:“民国初年,河北梆子并不单一演出,基本上采取的是与京剧、山西梆子‘两下锅’的形式(即京剧、河北梆子、陕西梆子同台演出。或一个晚会,梆子戏与京剧的戏码各占一半;或一出本戏,京剧、梆子各演半出)。”在这种形势下,京剧发展一片大好,逐渐登上了宁夏演出的舞台,流寓在宁夏的京剧艺人,如王德胜、李德如、张合堂等人为宁夏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他们不断创新,开始编制自己的代表性京剧剧作,丰富了宁夏戏曲舞台演出形式。例如张合堂,艺名为十三红,尤其擅长关羽戏,在宁夏地区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他的《白马坡》坐无空席,在当时极受喜爱。
民国初期,京剧开始传入宁夏,但是宁夏当地没有专业京剧演员来传播京剧,因此京剧在最初传入宁夏时并不受欢迎,而且演出地区仅限于银川,和京津冀地区成熟的京剧有着天壤之别,几乎处于懵懂学语的阶段。但是陕西梆子和河北梆子班底功底深厚,具备精湛的技艺和熟练的唱腔,因此学习起京剧来十分上手,吸引了大批的宁夏观众,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京剧唱腔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这些京剧艺人对宁夏京剧的发展贡献巨大,其中流寓在宁夏的京剧艺人主要以山东人、河北人、河南人、北京人、天津人为主[3],宁夏本地人群不是京剧的主要观众群,正是由于北方各个地区人群流寓在宁夏,并且热烈地追捧京剧,才促进了宁夏地区京剧的发展和传播。
二、流寓的京剧艺人对宁夏秦腔的贡献
盖连仲当属流寓宁夏的京剧艺人中的第一人,他是正经以唱京剧出身、最早赶赴宁夏演出京剧。他生长在梨园世家,拥有深厚的戏剧功底,因其外貌魁梧、体型高大,在关羽戏表演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拥有自己的独特绝活,例如变脸和吹火。他的绝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他的出名表演《灞陵桥》中,从小深受戏曲文化的熏陶,他的基础功底扎实牢固,从勒马三加鞭后一个箭步飞跃上桥,然后转身背刀捋髯亮相,动作挥洒自如,速度风驰电掣,令观赏京剧的观众赞不绝口。其次他在扮演关羽时使用的是青龙偃月刀,整个刀身之长、分量之重,完全超过同行们使用的青龙刀。因此受到当时观众的追捧,他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震撼了无数观众,在宁夏广为流传,无形中也传播了京剧艺术。盖连仲曾经多次来宁夏演出,不仅在民国初期在宁夏流寓,而且还流寓在河北、内蒙古等地,他的戏班在包头“西北戏影”社建成后作为首台演出,并开始长达两年之久的演出。在受梨花大鼓艺人王子君的邀请再次来到宁夏后,为宁夏京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最终终老于宁夏[4]。虽然他的戏班兼具演出河北梆子和评剧,但是京剧是主要演出形式。在晚年将自己的一身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宁夏秦腔艺人。宁夏有名的秦腔艺人康正中的关羽戏正是盖连仲所授,因此,宁夏秦腔舞台上开始出现关羽戏,开拓了宁夏秦腔的剧目,丰富了秦腔的表演形式,同时不断提升秦腔演出技艺,对于后来京剧和秦腔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京剧、秦腔合演局面出现
流寓宁夏的梨花大鼓艺人王子君最初是梨花大鼓出身,但是流寓宁夏时苦于没有观众,转而学习当时广受欢迎的河北梆子和京剧,由此踏入戏坛,正是由于她的努力,宁夏京剧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京秦合演的局面。首先在流寓宁夏初期,王子君创办京梆科班学校,培训京剧伶人,主要教习河北梆子和京剧,她邀请后来享有盛名的盖宝义和王德胜来教习她们,她们在当时成为宁夏京剧表演的新兴力量。王月楼被王子君买来后开始学习京剧演唱,逐渐从配角出色为主角,成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宁夏京剧艺人,开始登台演出[5]。受到王子君在宁夏戏曲界的地位影响,河北梆子的部分重要名角改唱京剧后流寓宁夏,是京秦合演局面的中坚演出力量。其次是邀请外地京剧戏班演员入月华社演出,外地京剧戏班对秦腔具有深远影响。1938年王子君加入了“觉民学社”的振声舞台,成就了宁夏第一次京秦合演舞台的诞生。京剧演员和秦腔演員相互配合,如果秦腔演出大轴线,那么京剧在前边垫演;如果是京剧出演大轴戏,那么秦腔在前边垫演。这种演出模式受到了宁夏观众的喜爱。民国时期,流寓宁夏的京剧、梆子艺人都为秦腔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阐述民国时期流寓宁夏的京剧艺人相关演出成就,宁夏京剧的发展依赖于流寓宁夏的京剧艺人,同时对宁夏突出的秦腔带来影响,尤其是“京秦合演”局面让两者同时呈现在一个舞台,不仅将京剧传播到偏远宁夏地区,而且在当红名角的教习和技艺传授下,宁夏秦腔剧种的唱腔、剧目和技艺等都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衍青.民国时期流寓宁夏的京剧艺人——兼述其对宁夏秦腔的贡献[J].民族艺林,2016(4):5-10.
[2]刘衍青.宁夏秦腔经典剧《玉凤簪》流变考论[J].宁夏社会科学,2016(5):251-256.
[3]宁上杉,惠冰,钟培源,et al.功不唐捐,玉汝以成——记宁夏首批“塞上文化名家”、梅花奖得主刘京[J].宁夏画报(生活版),2016(1):42-49.
[4]中国作家网.倡议书;演员;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艺术总监[J].中国作家网,2015.
[5]周仕华.宁夏秦腔与陕西、甘肃秦腔的亲缘关系[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4):168-171.
作者简介:吉喆(1988—),女,宁夏人,硕士,宁夏大学,研究方向:大提琴演奏与教学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关键词】民国时期;京剧艺人;宁夏;秦腔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民国初期,一批流寓在宁夏的陕西梆子、河北梆子等班底的艺人,开始在宁夏地区表演京剧,因此开启了京剧与秦腔并存的局面。京津冀地区的京剧艺人流寓在宁夏,甚至许多曾经北京著名的班社艺人也开始在宁夏表演,在宁夏民间掀起一股京剧浪潮[1],为宁夏观众呈现出精彩的演出,同时对于宁夏地区京剧的发展扮演着开蒙导师角色,为宁夏地区培养出大批本地戏曲人才。这些流寓在宁夏的京剧艺人长期受宁夏地区秦腔影响,开始产生自身的独特理解,对秦腔的剧目及技艺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后来出现了京秦合演的情景。京剧艺人因其精湛的技艺不断带动了秦腔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在民间上演一出戏曲演出史话。
一、陕西梆子、河北梆子艺人改演京剧
二十世纪,初京剧几乎风靡整个北方地区,谭鑫培作为老生戏代表在当时受到追捧,梅兰芳作为旦角戏的代表在当时兴起,京剧艺人充满激情,不断编演新戏,准备竞技,因此,形成了北京“京派”和上海“海派”统治南北两方戏曲的局面,京剧达到了鼎盛繁荣时代。但处于偏远地区的宁夏似乎最不受影响,在当地还是以秦腔为主,外地剧中在宁夏属梆子出名。但是随着梆子名角的逝世,梆子开始走向低迷,班社艺人为了养家糊口开始改学京剧。尤其是以河北梆子艺人为代表,在民国初期遇到生存危机后,受到市场影响,逼迫班社艺人改唱京剧。根据资料记载:“民国初年,河北梆子并不单一演出,基本上采取的是与京剧、山西梆子‘两下锅’的形式(即京剧、河北梆子、陕西梆子同台演出。或一个晚会,梆子戏与京剧的戏码各占一半;或一出本戏,京剧、梆子各演半出)。”在这种形势下,京剧发展一片大好,逐渐登上了宁夏演出的舞台,流寓在宁夏的京剧艺人,如王德胜、李德如、张合堂等人为宁夏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他们不断创新,开始编制自己的代表性京剧剧作,丰富了宁夏戏曲舞台演出形式。例如张合堂,艺名为十三红,尤其擅长关羽戏,在宁夏地区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他的《白马坡》坐无空席,在当时极受喜爱。
民国初期,京剧开始传入宁夏,但是宁夏当地没有专业京剧演员来传播京剧,因此京剧在最初传入宁夏时并不受欢迎,而且演出地区仅限于银川,和京津冀地区成熟的京剧有着天壤之别,几乎处于懵懂学语的阶段。但是陕西梆子和河北梆子班底功底深厚,具备精湛的技艺和熟练的唱腔,因此学习起京剧来十分上手,吸引了大批的宁夏观众,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京剧唱腔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这些京剧艺人对宁夏京剧的发展贡献巨大,其中流寓在宁夏的京剧艺人主要以山东人、河北人、河南人、北京人、天津人为主[3],宁夏本地人群不是京剧的主要观众群,正是由于北方各个地区人群流寓在宁夏,并且热烈地追捧京剧,才促进了宁夏地区京剧的发展和传播。
二、流寓的京剧艺人对宁夏秦腔的贡献
盖连仲当属流寓宁夏的京剧艺人中的第一人,他是正经以唱京剧出身、最早赶赴宁夏演出京剧。他生长在梨园世家,拥有深厚的戏剧功底,因其外貌魁梧、体型高大,在关羽戏表演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拥有自己的独特绝活,例如变脸和吹火。他的绝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他的出名表演《灞陵桥》中,从小深受戏曲文化的熏陶,他的基础功底扎实牢固,从勒马三加鞭后一个箭步飞跃上桥,然后转身背刀捋髯亮相,动作挥洒自如,速度风驰电掣,令观赏京剧的观众赞不绝口。其次他在扮演关羽时使用的是青龙偃月刀,整个刀身之长、分量之重,完全超过同行们使用的青龙刀。因此受到当时观众的追捧,他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震撼了无数观众,在宁夏广为流传,无形中也传播了京剧艺术。盖连仲曾经多次来宁夏演出,不仅在民国初期在宁夏流寓,而且还流寓在河北、内蒙古等地,他的戏班在包头“西北戏影”社建成后作为首台演出,并开始长达两年之久的演出。在受梨花大鼓艺人王子君的邀请再次来到宁夏后,为宁夏京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最终终老于宁夏[4]。虽然他的戏班兼具演出河北梆子和评剧,但是京剧是主要演出形式。在晚年将自己的一身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宁夏秦腔艺人。宁夏有名的秦腔艺人康正中的关羽戏正是盖连仲所授,因此,宁夏秦腔舞台上开始出现关羽戏,开拓了宁夏秦腔的剧目,丰富了秦腔的表演形式,同时不断提升秦腔演出技艺,对于后来京剧和秦腔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京剧、秦腔合演局面出现
流寓宁夏的梨花大鼓艺人王子君最初是梨花大鼓出身,但是流寓宁夏时苦于没有观众,转而学习当时广受欢迎的河北梆子和京剧,由此踏入戏坛,正是由于她的努力,宁夏京剧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京秦合演的局面。首先在流寓宁夏初期,王子君创办京梆科班学校,培训京剧伶人,主要教习河北梆子和京剧,她邀请后来享有盛名的盖宝义和王德胜来教习她们,她们在当时成为宁夏京剧表演的新兴力量。王月楼被王子君买来后开始学习京剧演唱,逐渐从配角出色为主角,成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宁夏京剧艺人,开始登台演出[5]。受到王子君在宁夏戏曲界的地位影响,河北梆子的部分重要名角改唱京剧后流寓宁夏,是京秦合演局面的中坚演出力量。其次是邀请外地京剧戏班演员入月华社演出,外地京剧戏班对秦腔具有深远影响。1938年王子君加入了“觉民学社”的振声舞台,成就了宁夏第一次京秦合演舞台的诞生。京剧演员和秦腔演員相互配合,如果秦腔演出大轴线,那么京剧在前边垫演;如果是京剧出演大轴戏,那么秦腔在前边垫演。这种演出模式受到了宁夏观众的喜爱。民国时期,流寓宁夏的京剧、梆子艺人都为秦腔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阐述民国时期流寓宁夏的京剧艺人相关演出成就,宁夏京剧的发展依赖于流寓宁夏的京剧艺人,同时对宁夏突出的秦腔带来影响,尤其是“京秦合演”局面让两者同时呈现在一个舞台,不仅将京剧传播到偏远宁夏地区,而且在当红名角的教习和技艺传授下,宁夏秦腔剧种的唱腔、剧目和技艺等都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衍青.民国时期流寓宁夏的京剧艺人——兼述其对宁夏秦腔的贡献[J].民族艺林,2016(4):5-10.
[2]刘衍青.宁夏秦腔经典剧《玉凤簪》流变考论[J].宁夏社会科学,2016(5):251-256.
[3]宁上杉,惠冰,钟培源,et al.功不唐捐,玉汝以成——记宁夏首批“塞上文化名家”、梅花奖得主刘京[J].宁夏画报(生活版),2016(1):42-49.
[4]中国作家网.倡议书;演员;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艺术总监[J].中国作家网,2015.
[5]周仕华.宁夏秦腔与陕西、甘肃秦腔的亲缘关系[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4):168-171.
作者简介:吉喆(1988—),女,宁夏人,硕士,宁夏大学,研究方向:大提琴演奏与教学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