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的杭州碧湖青山,景色正当时。4月20日下午,《环球人物》记者来到西湖区云栖小镇,这里正在打造特色科技产业园,在一片凌乱的施工中,西湖大学几栋装修好的灰色大楼显得格外醒目。
副校长许田的办公室在其中一栋楼的5层,这是他临时借用的。许田刚回国一个月,还没有自己的宿舍、办公室和实验室,只能暂住酒店。挨着他的办公室走过去,依次是仇旻、钱颖一、施一公、饶毅等人的办公室。记者来采访时,许田正在和学生事务处副主任陈镖讨论开展大学生夏令营活动的事。
“这是全新的开始。”许田脸上洋溢着笑容。许田是生物学界的著名科学家,这一次,他是放弃了耶鲁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因为回国办学是我心中多年的宏愿”。
“这是个艰难的决定,但时机到了”
许田一天睡不到6个小时。早晨8点半,他在学校礼堂参加了西湖大学党委成立仪式。随后他乘车前往浙江省委,和相关领导讨论如何进一步推进西湖大学各方面工作。中午11点半,许田返回西湖大学,在食堂简单吃了午饭,然后和10多位新入职的教授开会讨论搭建新技术平台——他们计划建立冷冻电镜平台、动物实验平台、表型分析平台、生物信息平台、大数据平台等11个平台。
下午,许田要开一个网络会议,同一些对西湖大学捐赠、投资感兴趣的人进行商讨。紧接着的周末,他也安排了几个电话会议。而下一个周一,他一大早要去上海的一家医药公司谈业务,然后又要赶回西湖大学,安排一位教授做报告。
从3月18日回国到现在,许田天天是这样的节奏。4月2日,西湖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建校伊始,白纸上起蓝图,许田和其他几位学校管理者一样,参与到多项学校工作中。他不仅负责财务管理、成果转化产业、教学和学生工作,也在全球范围内为西湖大学引进师资,在他的努力下,国外一所高校的化学系主任即将前来任教。他甚至参与到西湖大学主校区(云谷校区)的设计当中。
许田回国缘于施一公、饶毅等人的邀请,他和这两位同在生物学领域颇有成就的科学家相识已久。20年前,许田在美国陪同清华大学毕业的夫人参加清华校友会活动,认识了施一公,两人先后担任过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2007年,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担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第二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施一公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饶毅和施一公的归国,引起了海内外瞩目,当时就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科学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许田也深受触动:“他们回国前找我聊过,认为国内的科研环境非常有前景,希望我也回来。”
许田回国的契机,和施一公相差了10年。2017年2月的一天,许田从美国飞到复旦大学参加学术交流,随后来到北京,和施一公到饶毅家中做客,谈起了办学的事。早在2015年,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7人联名,向国家提交筹办新型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持。2016年12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
在饶毅家的客厅里,施一公和饶毅恳切地邀请许田回国。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到了新阶段,可以尝试办新型大学。这对许田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他还记得,15年前,他就试着在上海办新型大学,但最后没有成功,这个遗憾一直深埋心底。现在他有了和老友一起实现梦想的机会:办新的大学。3个人兴奋地交谈着,不觉窗外寒夜已深。
那次谈话后,55岁的许田满怀憧憬,向耶鲁大学校长沙洛维请辞:“这是一个困难的决定,我在耶鲁接受完教育,做了终身教授,但是时机到了。”2018年3月18日,许田和夫人回国,4月3日,正式加盟西湖大学。
辦一所“小而精”的大学更合适
许田回归,成了校长施一公的得力助手。“我们在办学理念上一拍即合,都认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这是现代教育的管理体系——校董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赋予校长管理治理学校的权力,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许田激动地说,随后又补充了一句,“另外我们都认为办一所‘小而精’的大学更合适。”
西湖大学现有4个研究所:施一公负责的生物学研究所、陈十一负责的前沿技术研究所、饶毅负责的基础医学研究所、潘建伟负责的理学研究所,共40名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今年9月开学季,计划招收130名博士研究生。学校还将设置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本科生和研究生总人数不会超过5000人。
“我和一公几乎一天到晚都在交流,可以说只要不睡觉,都在交流。哪怕不见面时,我们也会通过微信、电话、邮件交谈。我和一公每天说的话比和我夫人都多。”在和记者见面前,许田还给施一公发了条微信,转达了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支持西湖大学的意愿。
许田有着多年的校长顾问经验。2002年至2013年,时任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聘请许田为校长顾问,主要参与国际化办学和推动与中国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教授许田由此参与到治校层面,对耶鲁大学的管理、运作有了深入的了解。许田觉得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是参与了中国教育部和耶鲁大学合作举办 “中国—耶鲁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这个班的课程自2004年开始,许田参与了课程的设计和前7期课程的讲授。“这个课程涵盖了办学理念、校园设计、教授评审、社会捐赠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中国“985大学”的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基本上都来参加过研讨学习。而当时参与讲课的耶鲁教授们,后来有人成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
这些治校的经验,如今被许田带到了西湖大学并进行了完善。他正在设计一门新课程——学术领袖人才培训计划。“这项课程和其他学校不一样。耶鲁大学的教授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科研做得好就拿终身教授,拿不到就走人。我们和耶鲁不一样。”许田说,“我们不仅提供条件和环境让青年教师成长为一流的科学家,也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这个课程会告诉教授们,怎样成为一个领袖人物,怎样管理研究生,怎样处理各种关系。”课程计划5月开始,许田将会参与授课。
“你能烧中国菜,就能做生物学实验”
许田能治校,也爱治学,这既是家族传承,也与他一路走来的求学经历有关。许田家族里,祖祖辈辈都是老师,包括他的父亲。“我算是子承父业吧。”许田笑着说。1982年,许田从复旦大学遗传学专业毕业,本可以保送出国,但因故取消。后来,适逢纽约市立大学副校长来复旦大学访问,许田得以进入纽约市立大学读书。但他发现这所学校没有做科研的机会,便开始寻找新的学校。他跑遍了纽约的大学,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收这个穿着中山装、瘦瘦的东方人。许田并没有放弃,他又来到了位于纽黑文市的耶鲁大学,敲开了日后成为他导师的斯皮鲁教授实验室的门。
当时许田的英语不好,压根儿没法和已经在发育生物学界赫赫有名的斯皮鲁聊太多专业知识,只能聊“宫保鸡丁”等中国菜。许田讲了不到10分钟,斯皮鲁就说:“你能烧中国菜,就能做生物学实验。你可以来我这儿了。”许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这样就能来耶鲁读书了!”直到他收到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才激动地给家人写信告知这个好消息。“打动斯皮鲁教授的可能不是我个人,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许田回忆说。2006年,在斯皮鲁60岁生日宴上,教授跟他讲了一段话:“我看到一个年轻人,他穿的衣服很奇怪,英语也讲不清楚,但是我从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眼睛里看到了想做科学的执着。他可能基础不一定好,但是没有关系。”回忆至此,许田的声音哽咽了,顿了顿,他说:“我能去耶鲁读书真的很不容易,这是别人给我的机会。我为什么要参与办西湖大学?就是希望把科研环境做好,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
1990年,许田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3年后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此后成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遗传学系副主任,著名的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研究员,世界三大自然科学类权威学术期刊之一《细胞》杂志编委等。
同时,许田执着地参与教学工作。耶鲁没有给许田安排课程,他就自己开了遗传课,和系里正规的遗传课打擂台。“两年后,系里的课就關门了,一个学生也没剩下,而我的课成了耶鲁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许田自豪极了。他的实验室培养出来的学生,现在有19个在美国、欧洲、加拿大以及中国等高校里担任教授。
“治校和治学,哪个成就感更大?”
听到这个问题,许田陷入了沉思之中。良久,他说:“这是不一样的。在实验室探索未知,有一种成就感。开课教学生,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愉悦。而治校,我自己读书一路走来,深刻觉得,如果我们能把环境建设好,能让年轻的教授成长为一流的学者,吸引顶尖的科学家加盟,再通过他们去教更多的学生,这种成就感是非常大的。”说着,他望向了窗外,不远处的教学楼上,几名工人正系着安全带在施工。
正对着许田办公桌的墙上,挂着一幅字,上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许田担任莱文校长的顾问时,父亲送给他的,告诫他既然已不只是一个教授,而是拥有了影响其他人的能量,就更要有宽广的胸怀。“这是父亲对我的期望。”许田将这幅字从中国带到美国,又从美国带回中国,在西湖大学继续鞭策着他。
许田 遗传学家,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副校长。1962年出生于浙江嘉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成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遗传学系副主任。他的实验室首先发现生长调控领域的重要调控基因和信号转导通道,为癌症等10多种罕见病诊断和20多种药物的研发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