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话模式是指在特定话语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的对话框架和对话样式,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固定套路或者有一定规律的话语表达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对话模式可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本文在接受理论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对话模式的接受效果和模式选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对话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系到学生能否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习总书记又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在考虑学生接受效果的前提下,找到特定的对话模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接受理论的视角探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对话模式。
一、接受理论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解读
关于接受过程,郑学辉与胡木贵将接受看作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认可,认为接受可以更形象地描述为一种思想意识与体认者两者的关系,体认者通过对思想意识的整合、理解、解释、摘取,最终内化为自己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并且通过组成的认知去感受世界并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王敏则认为,接受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这个开放的系统一共包含了四个方面,即接受过程、接受环境、接受客体、接受主体[3]。接受过程是这四个组成部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接受过程将接受客体与接受主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双向构建来达到内化的效果,此时接受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客体与主体的内化、整合、解释、理解、选择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从接受的角度进行考量,其自身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张耀灿认为,这种接受行为更重视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接受内容本身来说它是接受主体所需要的,但是接受客体以哪种方式去进行这种接受活动是决定接受效果的关键因素,而且他还特别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长期的接受行为才能将接受客体的理论进行理解、消化,进而转化为接受主体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最终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4]。王勤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行为设置在了三个特定的环境下,第一个特定是指这种接受行为是接受主体特定需要的,通过接受行为能够转化为接受主体所必需的思想品德;第二个特定是指这种接受行为必须在指定的教育环境下去完成,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进行;第三个特定是指接受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开始的理解到整合,最终达到内化的效果[5]。从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行为是一个连续的行为,需要在教师的作用下使接受客体与学生达成统一的意向,但从接受的效果来说,它受到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思想水平的影响,同时对外在的思想教育环境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二、师生对话模式的选择
1.学生接受效果的分类
在学校教育的接受过程中,通过对接受主客体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接受的完成度、性质、学生的思想变化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进行相应的归类。
以教育接受的完成度可以分为转化性接受、部分接受、整体接受。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教师与学生们的思维不可能相同,学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然后再消化吸收,这就是转化性接受;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所传授的接受客体中的某一方面与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相吻合,学生接受了特定的部分,这是部分接受;将老师话语中所有的观点、价值观无条件地全部认同就是我们所说的整体接受。当然,不经历加工处理地全盘接收所形成的三观是受到束缚的观念,并不是一种理性的状态,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一定对话模式培养学生判断是非曲折的能力,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以受教育接受的性质为依据可以划分为客观接受、规则接受、态度接受。客观接受是最直接的接受,主要是指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讲述的基本事件、具体事物等一些客观信息;规则接受主要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秩序、道德准则、审美规则等,它能激发一种大于客观接受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接受结果的产生;态度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的理想状态,主要是学生对接受客体的理论、方法等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倾向。但是,从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来看,态度接受的效果不太理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以教育学生的思想变化可以划分为遵从性接受、赏识性接受、信仰性接受。遵从性接受是当前学生对于一定对话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普遍结果,这种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思政教育没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只是迫于老师或者学校等外界压力而不得不达到的学习效果。赏识性接受是高于遵从性接受的一种接受结果,这种接受结果是指学生能够欣赏、认同老师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和老师在情感和认知上逐渐趋于一致。信仰性接受是最高层次的接受结果,这种接受结果是指能够将课堂上所讲的价值观完全内化,并有很深的情感认同,并达到一种信奉的状态,这种接受结果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巨大,而且还有持久性、高度性、自觉性等特点[6]。上面所讲的三种不同接受结果虽然是从低级到高级,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会将这三种程度按部就班地经历一次,因为受到个体因素的制约,他们在思想变化上可能会出现波动和反复。
2.师生对话模式的类别
对话模式最早是语用学研究的范畴,教育学界的学者借鉴语用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学原理,形成了教育对话的基本模式。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结构包括的要素之一,其话语表达的方式和作用决定了对话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权威式对话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师采用命令与灌输的方式影响学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教师的权威性与不可置疑性,它是绝对地位的体现。在一定语境下,尤其是在教师本身有着权威特质的情况下,这种对话模式能够对学生产生很直接的思想沖击,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一成不变,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拒绝或者反抗,以至于难以形成态度接受和赏识性接受,即使所讲授的东西是真理,最终也只能产生遵从性接受和规则接受。 二是记述式对话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不夹杂教师个人的情感和评论,只对基本的事实进行记述,没有明显的导向性,学生在接受时不会抵触,但也不会获得印象深刻的感悟与体验,从接受效果上来说容易产生客观接受和遵从性接受。
三是互动式对话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育模式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来,与教师达成积极的互动,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这样更能调动他们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转化性接受和赏识性接受。
四是情感式对话模式。在这种对话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情感体验与教师共鸣,更容易形成赏识性接受以及态度接受,程度更深的还有可能形成信仰接受。
3.当前师生对话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能做沉默的倾听者。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应付、淡漠甚至抵触的情绪,这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来说是很不理想的。
其次,从对话模式的选择上来看,我国学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少采用情感式对话模式,在固有的观念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性、政治性、严肃性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一旦夹杂个人情感,就有可能把握不好这个度,所以,许多教师通常本着思想政治教育是真理教育的原则,认为权威式、记述式的对话模式可以实现教育的目的。
再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把接收等同于接受,学生不能自主选择与自由表达,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达到成绩评估要求,只能进行被动的接受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接受。即使是接受客观事实、规则等也只能说实现了最基本的接受效果,而选择一种对话模式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实现一种价值观的认可,形成一种信仰,也就是态度接受与信仰接受。
三、师生对话模式重构的实现路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话模式是说话与思想的桥梁,正确地運用对话模式能够让思想传播的效果更好,相反,不当地使用对话模式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传达的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不能更好地发挥其中的价值功能。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教育公平为诉求,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各项保障建设已经相当完善,大部分学生对于低层次的需求逐渐减少,他们正处在主体意识觉醒的时期,对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更为迫切。互动式的对话模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身份认同和被人尊重的感觉,而情感式的对话模式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他们如果因此形成信仰性接受,也就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接受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享有一定的主动权,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融入观念、认知、情感,这样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达到更好的话语效果。
2.教育理念要遵循接受规律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规律,教师是对话模式的实施者,学生通过对话模式获取接受客体,内化为自己的理论观念,同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接受效果调整对话模式,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理念。所以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自说自话,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与态度变化。根据学生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辩证统一规律,学生对教师和接受客体有初始的期待,随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尤其是教师选择了学生容易接受的对话模式,接受客体会产生新的期待,创新期待持续一定时间又会固化为定向期待,这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利用这一规律和学生形成良性的循环模式,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期待。根据学生的主动性与受制约性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能够选择、整合、内化和创新地接受客体,同时学生对接受客体的吸收程度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模式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但是这种主动与自由是有条件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既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导向与制约作用。
3.教育方法要考量接受机制
现在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分为动力机制、目标机制和心理机制三种。从动力机制上看,学生的动力来自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也正是教师要考虑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身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通俗点说就是教师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讲课本,学生不能脱离社会需求谋发展。从目标机制上看,教师要通过外在的教学目标来实现内在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育不完全一样,除了传输知识,其更重要的是传输思想、观念、信仰等。因此这种传输的内容就决定了对话模式的选择不能单一、固定,只有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特定的对话模式才能达到最佳的传输效果。从心理机制上看,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能在接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方法就是要激活这些元素,比如一些教师采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辩论的方式,让学生们掌握对话主动权,认同接受客体,也就是教师所教授的理论,这些都是运用对话模式来指导教育方法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10).
[2]郑学辉,胡木贵.接受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3] 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 王嘉,张亚丽,戴艳军.近二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述评[J].探索,2010(1).
[作者:杨培松(1980-),女,安徽淮北人,徐州医科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关键词 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对话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系到学生能否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习总书记又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在考虑学生接受效果的前提下,找到特定的对话模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接受理论的视角探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对话模式。
一、接受理论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解读
关于接受过程,郑学辉与胡木贵将接受看作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认可,认为接受可以更形象地描述为一种思想意识与体认者两者的关系,体认者通过对思想意识的整合、理解、解释、摘取,最终内化为自己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并且通过组成的认知去感受世界并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王敏则认为,接受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这个开放的系统一共包含了四个方面,即接受过程、接受环境、接受客体、接受主体[3]。接受过程是这四个组成部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接受过程将接受客体与接受主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双向构建来达到内化的效果,此时接受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客体与主体的内化、整合、解释、理解、选择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从接受的角度进行考量,其自身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张耀灿认为,这种接受行为更重视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接受内容本身来说它是接受主体所需要的,但是接受客体以哪种方式去进行这种接受活动是决定接受效果的关键因素,而且他还特别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长期的接受行为才能将接受客体的理论进行理解、消化,进而转化为接受主体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最终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4]。王勤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行为设置在了三个特定的环境下,第一个特定是指这种接受行为是接受主体特定需要的,通过接受行为能够转化为接受主体所必需的思想品德;第二个特定是指这种接受行为必须在指定的教育环境下去完成,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进行;第三个特定是指接受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开始的理解到整合,最终达到内化的效果[5]。从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行为是一个连续的行为,需要在教师的作用下使接受客体与学生达成统一的意向,但从接受的效果来说,它受到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思想水平的影响,同时对外在的思想教育环境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二、师生对话模式的选择
1.学生接受效果的分类
在学校教育的接受过程中,通过对接受主客体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接受的完成度、性质、学生的思想变化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进行相应的归类。
以教育接受的完成度可以分为转化性接受、部分接受、整体接受。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教师与学生们的思维不可能相同,学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然后再消化吸收,这就是转化性接受;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所传授的接受客体中的某一方面与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相吻合,学生接受了特定的部分,这是部分接受;将老师话语中所有的观点、价值观无条件地全部认同就是我们所说的整体接受。当然,不经历加工处理地全盘接收所形成的三观是受到束缚的观念,并不是一种理性的状态,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一定对话模式培养学生判断是非曲折的能力,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以受教育接受的性质为依据可以划分为客观接受、规则接受、态度接受。客观接受是最直接的接受,主要是指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讲述的基本事件、具体事物等一些客观信息;规则接受主要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秩序、道德准则、审美规则等,它能激发一种大于客观接受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接受结果的产生;态度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的理想状态,主要是学生对接受客体的理论、方法等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倾向。但是,从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来看,态度接受的效果不太理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以教育学生的思想变化可以划分为遵从性接受、赏识性接受、信仰性接受。遵从性接受是当前学生对于一定对话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普遍结果,这种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思政教育没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只是迫于老师或者学校等外界压力而不得不达到的学习效果。赏识性接受是高于遵从性接受的一种接受结果,这种接受结果是指学生能够欣赏、认同老师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和老师在情感和认知上逐渐趋于一致。信仰性接受是最高层次的接受结果,这种接受结果是指能够将课堂上所讲的价值观完全内化,并有很深的情感认同,并达到一种信奉的状态,这种接受结果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巨大,而且还有持久性、高度性、自觉性等特点[6]。上面所讲的三种不同接受结果虽然是从低级到高级,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会将这三种程度按部就班地经历一次,因为受到个体因素的制约,他们在思想变化上可能会出现波动和反复。
2.师生对话模式的类别
对话模式最早是语用学研究的范畴,教育学界的学者借鉴语用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学原理,形成了教育对话的基本模式。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结构包括的要素之一,其话语表达的方式和作用决定了对话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权威式对话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师采用命令与灌输的方式影响学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教师的权威性与不可置疑性,它是绝对地位的体现。在一定语境下,尤其是在教师本身有着权威特质的情况下,这种对话模式能够对学生产生很直接的思想沖击,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一成不变,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拒绝或者反抗,以至于难以形成态度接受和赏识性接受,即使所讲授的东西是真理,最终也只能产生遵从性接受和规则接受。 二是记述式对话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不夹杂教师个人的情感和评论,只对基本的事实进行记述,没有明显的导向性,学生在接受时不会抵触,但也不会获得印象深刻的感悟与体验,从接受效果上来说容易产生客观接受和遵从性接受。
三是互动式对话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育模式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来,与教师达成积极的互动,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这样更能调动他们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转化性接受和赏识性接受。
四是情感式对话模式。在这种对话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情感体验与教师共鸣,更容易形成赏识性接受以及态度接受,程度更深的还有可能形成信仰接受。
3.当前师生对话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能做沉默的倾听者。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应付、淡漠甚至抵触的情绪,这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来说是很不理想的。
其次,从对话模式的选择上来看,我国学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少采用情感式对话模式,在固有的观念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性、政治性、严肃性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一旦夹杂个人情感,就有可能把握不好这个度,所以,许多教师通常本着思想政治教育是真理教育的原则,认为权威式、记述式的对话模式可以实现教育的目的。
再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把接收等同于接受,学生不能自主选择与自由表达,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达到成绩评估要求,只能进行被动的接受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接受。即使是接受客观事实、规则等也只能说实现了最基本的接受效果,而选择一种对话模式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实现一种价值观的认可,形成一种信仰,也就是态度接受与信仰接受。
三、师生对话模式重构的实现路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话模式是说话与思想的桥梁,正确地運用对话模式能够让思想传播的效果更好,相反,不当地使用对话模式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传达的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不能更好地发挥其中的价值功能。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教育公平为诉求,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各项保障建设已经相当完善,大部分学生对于低层次的需求逐渐减少,他们正处在主体意识觉醒的时期,对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更为迫切。互动式的对话模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身份认同和被人尊重的感觉,而情感式的对话模式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他们如果因此形成信仰性接受,也就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接受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享有一定的主动权,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融入观念、认知、情感,这样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达到更好的话语效果。
2.教育理念要遵循接受规律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规律,教师是对话模式的实施者,学生通过对话模式获取接受客体,内化为自己的理论观念,同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接受效果调整对话模式,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理念。所以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自说自话,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与态度变化。根据学生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辩证统一规律,学生对教师和接受客体有初始的期待,随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尤其是教师选择了学生容易接受的对话模式,接受客体会产生新的期待,创新期待持续一定时间又会固化为定向期待,这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利用这一规律和学生形成良性的循环模式,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期待。根据学生的主动性与受制约性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能够选择、整合、内化和创新地接受客体,同时学生对接受客体的吸收程度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模式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但是这种主动与自由是有条件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既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导向与制约作用。
3.教育方法要考量接受机制
现在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分为动力机制、目标机制和心理机制三种。从动力机制上看,学生的动力来自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也正是教师要考虑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身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通俗点说就是教师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讲课本,学生不能脱离社会需求谋发展。从目标机制上看,教师要通过外在的教学目标来实现内在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育不完全一样,除了传输知识,其更重要的是传输思想、观念、信仰等。因此这种传输的内容就决定了对话模式的选择不能单一、固定,只有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特定的对话模式才能达到最佳的传输效果。从心理机制上看,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能在接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方法就是要激活这些元素,比如一些教师采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辩论的方式,让学生们掌握对话主动权,认同接受客体,也就是教师所教授的理论,这些都是运用对话模式来指导教育方法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10).
[2]郑学辉,胡木贵.接受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3] 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 王嘉,张亚丽,戴艳军.近二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述评[J].探索,2010(1).
[作者:杨培松(1980-),女,安徽淮北人,徐州医科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