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位好郎中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lcano92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5月18日,浙江省作家协会、杭州市作家协会共同举办了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郎中》的首发式。原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薛家柱和上海作家卞茵合写的纪实文学作品《郎中》,受到与会者热情的赞扬和高度的评价。在座的每个人对《郎中》一书都赞扬有加,人们对书中所描述的主人公郎玉麟更是敬佩不已。
  这本书的面世,给予人们很多深层意义的思考。因为它是两位作家出于社会责任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激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十余万字的优秀著作。采访固然需要时间,而文学加工,也力求准确并切合实际,作者还注意了文笔的优美和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本纪实文学作品,作者在把握了大量的素材和采访了诸多的人物和事件后,用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一位自少年时代就钟情于中草药研究和利用的老中医的人生经历。这里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读者能够在这十多万字的字里行间品味人生,了解一位对生命极其关爱的老中医迈着怎样的步履,为十万余名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解除了病痛的折磨。
  
  自己患病成名医
  
  《郎中》一书中描述的郎玉麟是一位杰出的老中医,他不仅医术高明,医德昭著,而且对事业的执著与忠诚也堪为表率。
  郎玉麟是余杭黄湖郎家塘人,1955年从部队转业后,当过技术员、科长、车间主任。1971年,郎玉麟调回老家工作,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因潮气太重,加上多年来一直很少休息,就积劳成疾,患了类风湿关节炎。
  全身疼痛得不得了,膝盖肿得又粗又大,连走路都很困难。他只好到医院看病,医生告诉他:“类风湿关节病是世界上公认的疑难杂症,很难治好。”到县城医院,省里大医院,除了青霉素就是链霉素,还是久治不愈。
  既然西医很难医治,他就去找中医。中医也说没有根治的办法,只好用偏方试试:喝五步蛇浸的药酒,活活血、疏通经络和关节,以毒攻毒。没想到喝蛇酒中毒了,身上反而生了一身疮,不但类风湿关节炎没有治好,反而多了一身皮肤病,浑身又痒又痛,断断续续发了一年半。这种痛苦的日子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回到黄湖家中,每逢关节、背脊疼痛时,几个孩子会主动地为他敲背捶腿,妻子为他刮痧,让他暂时减轻一些痛苦。
  在绝望中,他想起了中草药,我们国家的中草药已有5000多年历史,中医中药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己的病西医治不好,能不能用中草药试试?自己得了病,就从自己身上开始用中草药医治吧。
  于是,他开始认真地钻研医学书籍,看了很多中医中药的书;也试用了不少中草药,每次寻求民间中医偏方和在古籍中找偏方,在自己身上试验。他仔细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学》,中医理论完全从人身、人性出发,无非是“上下阴阳”“表里虚实”这些中医大纲。只要掌握中医的纲要,就能找准身体上的疾病;循此推理,纲举目张,再对症施药,治什么病都不难了。
  找准了病因,就能写方子。组方就是选哪几味药,主药、副药,组成最佳的医疗方案。这好比打仗,派哪些人,用兵还是用将,怎样致病魔于死地。郎玉麟没有师傅,就看书自学,勤思苦想,并在自己身上实践。他学习古代中医理论,又学西医基本理论,学百家,不固守一家,“独步古今”,成了他最大的梦想。
  郎玉麟在不断地深入探索中医理论和中草药物的同时,他还在自己身上开始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他那间狭小的屋子里,堆放着十多个木板箱子,里面全是大大小小的笔记本,本子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这些箱子里面全是他读医药书的心得和抄来的各种医药偏方,里面还有他尝百草细研究终于发现它们的医药效果的各种记录。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为自己治好了疮毒和类风湿病。这时他对研究中医中药更有兴趣也更有信心了。渐渐地,他也会给别人开药方治病了。医治普天下人的病,当一名郎中。他从少年时代就藏在心里的那颗种子终于发芽了。十多个木箱啊,这些箱子不仅是他丰富知识的宝库,更是他人生的一个辉煌!十多个木箱就是他奉献给人们的一个忠实的宣言:我要行医,我要将自己生命的能量转化成挽救他人的生命、消除他人病痛的力量。
  
  治好形形色色的病人
  
  郎玉麟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经历,他的家庭和他用自己一辈子的光阴集聚的行医经验,全身心地用在走进“郎氏中医”大门的病人。他对社会上患有一些奇奇怪怪病痛的老小病人,都能够用他掌握的中草药治病的经验极其尽心地进行治疗。
  一位年过花甲的男子成年用尿不湿捂着下身,因为他小便失禁多年苦恼不堪,郎医生给他治好了;嘉兴的一位姑娘,患有牛皮癣,而且双乳硬得像石块,母亲陪着她找到郎医生,病被郎医生治好之后,还上公安学校去读书了。
  尤为感动的是,一位远在湖北偏僻山乡的、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肢体几乎全部瘫痪了的姑娘的病情,让郎氏中医知道了,郎玉麟的儿子郎闯千里迢迢奔赴山乡,不惜花去数千元的路费,不惮行程的艰难,和杭州的记者一同将患者接到杭州瓶窑。郎氏中医不仅千方百计地为这位几乎全身瘫痪的山乡女教师治疗疾患,更有十分感人的一幕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发生,感动着无数亲眼目睹的游人:郎玉麟的儿子郎闯已经成了一位很有成就的中医医生,这位善良又很有才华的中医医生抱着一直很向往美丽的西湖并且很有文学追求的山乡姑娘游览西子湖……这是发生在有着美誉“天堂”的杭州的真实故事。
  郎玉麟经过数十年的苦心钻研,研制出能够治疗当前很难治愈的牛皮癣的中草药药剂“郎氏消银汤”。有位年轻的从事经销工作的男青年,曾经因为患了牛皮癣,身体的病患让他万分苦恼,一身的红斑让他觉得外出也难以见人。搞经销啊,就是要不断地与人打交道嘛。有一次一位老总和他谈生意,见他浑身的红斑,竟不管不顾地说:“你这一身的红斑,就是五步蛇碰着了也会被你毒死啊。”病痛的折磨更伤害着他的心灵,那时他还很年轻,他总担心正在交往的女友会因为他患了这种病而抛弃他。好在这位善良的女友没有嫌弃他,还极力鼓励他去求医。可是,他花去近十万元的钱去北京、无锡等地治疗,曾经从那些医疗单位背回上万元的中药,用他自己的话说,一辆小车的钱都用去了,可是他的病却没有治好。在一次郎氏中医举办的皮肤病讲座上,这位来自临安的盛志梁走到讲台上,将自己的上衣脱去,露出已经很白净了的皮肤,告诉大家,是郎氏中医为他找回了洁净的皮肤,他万分感谢郎氏中医给了他鲜活的生命和生活的信心。
  
  郎氏中医成世家
  
  郎玉麟在几十年的医疗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医治过很多的疑难杂症。当他看到自己开出的药方为那些因为疾患而深受磨难和痛苦的人们解除了痛苦、获得了新生,这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和欣慰。
  在郎玉麟的心里,一直想把自己的儿女都培养成中医事业的接班人。女儿郎燕静在商业单位工作,工资奖金收入颇丰。儿子郎闯原是个公务员,在司法部门工作。郎王麟想让自己的家成为一个中医世家,让女儿、儿子放弃现有的工作,去读浙江中医药大学。这样,他的中医中药事业就后继有人,能为社会、为中国的中医中药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多少人曾经受益于郎氏中医的家庭,多少身患顽疾的老少对郎医生一家都感恩不尽。这些病人总会赞不绝口地说:“西湖美,杭州的医生心灵更美。”
  现在郎氏中医全家都投入了医疗事业,郎玉麟的子孙都爱上了能够为社会上患有各种疑难杂症的病人治疗疾患的中医事业,他们基本上都在大学学习中医,有的还准备出国深造,去宣扬我国的中医文化。郎氏中医的行医理想有着十分广阔的天地,看了《郎中》,人们会对郎氏中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会对这样一位对事业倾注自己毕生心血的老中医产生敬佩之情。
  《郎中》是一本纪实文学,也是一部鲜活的中医中药学文本。作品不仅描述了郎玉麟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老中医,还给读者传递了极富内涵的理念:诸如怎样发扬中医传统;如何让中医中药走向世界;怎样倡导“疏通经络,治表固本”等等。因此,这部作品不仅有文学的阅读价值,还给我们诸多的人生启示和教益。□
其他文献
I wrote my kongfu novel “The Book and Sword” in the 1950s while working as a journalist for New Evening News in Hong Kong when Mr. Dong Peixin created illustrations for kongfu novels serialized in Hon
期刊
I ran into Feng Yiying in April 2007 when attending an opening ceremony for a museum in Wuzhen, a river town in northern Zhejiang Province. Feng Yiyang is a daughter of Master Feng Zikai (1898-1975),
期刊
2010 Hangzhou Gourmet Festival opened in Singapore on September 8 in celebration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Singapore. The four-day festival not only demonstrate
期刊
Georgia on the Black Sea that spans Europe and Asia did not produce tea until the mid 19th century. Officially it started in 1893 when Liu Junzhou and his people from Ningbo began building a tea farm
期刊
On the morning of September 16, 2010, a grand ceremony was held in Xulun Hall on the Xiasha Campus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to launch Lou Bo’an New Art Center. The center was unveiled jointly by
期刊
Time was Saturday September 11, 2010; the venue was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located in Hangzhou, the capital city of eastern China’s coastal Zhejiang Province; the occasion was the West Lake For
期刊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 2010 (Beijing Time), UNESCO during its 34th session in Brazil inscribed several of the most renowned sites across Dengfeng onto its World Heritage List under the title of “
期刊
在南非世界杯期间,球迷们为祝愿本国球队取胜,纷纷在球赛前放飞一盏盏印有国旗或球星名字的孔明灯。浪漫华灯承载着人们的愿望冉冉飘向夜空,灿若星辰……谁能想到,这些“许愿灯”均出自中国一个80后小伙的工厂。他以400元起家,竟把我国传统的孔明灯卖到了全球70多个国家。    400元搏出人生第一桶金    今年28岁的刘鹏飞出生在江西宁都县农村,因父亲早逝,哥哥姐姐靠打工赚钱供他念完了大学。2007年从
期刊
On March 14th 2010, Premier Wen Jiabao mentioned the famous “Mountain Dwelling on Fuchun River” at a press conference during the National People Congress. The premier’s account of the separation of th
期刊
Longhu Mountain in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inscribed in August, 2010 on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name of Danxia Landform of China, has a great scenic beauty and legends to offer. The m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