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静》是周国平先生一九九九年至二〇〇二年发表的散文集,简单的“安静”二字却透露出隽永与耐人寻味,这是一种心灵的安静。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使然,于我而言,安静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外在环境的静谧,更是一种内心的安宁与从容的生活态度,相对的安静可以使人心情放松,进入一种思考和顿悟的状态。这部散文集分七个专题向读者诠释了他理解的“安静”: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灵魂的在场;在维纳斯脚下哭泣;中国人缺少什么;向教育争自由;灵魂只能独行;演讲辑录。其中,关于人生的方向和目标,生活的热情与孤独以及如何做生活的减法,周国平以其作家兼哲学家的身份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和深深的思考。因此,文字不仅传达了散文的美感,还有引人深思的震撼。
人生的方向与目标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这一解释是针对社会上太多的人把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当成唯一的目标而言的,把金钱和名利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面对奢华的物质生活而不能自制,过度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等等。物质社会下,一些人因为繁华遮蔽了双眼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无可厚非,人人都有欲望,都有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需求和愿望,但是当欲望膨胀,想要通过各种手段谋取利益时,甚至侵犯他人利益,给社会造成危害时,性质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金钱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它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只是当人们以一种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的时候,才让它蒙上了罪恶的阴影。此时人的心态必然是波澜起伏的,因为这些金钱本不属于他。生活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圈子里,要在社会上立足必然要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精神上的富足比起过多的物质浮华享受更让人觉得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由内及外的,一种由内心产生的主动的、超脱的,不受客观环境所影响的情感,并且能够长久地保持。
每个人都有目标,或大或小,目标决定了你将会付出怎样的努力去实现它,为实现它做好规划和安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去实行。在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但也正是有了这些困难和阻挠,最终实现目标的结果才更让人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每个人最终都会步入社会,拥有一份职业。每一份职业被选择后,都被倾注了人对它的感情,有热爱,有喜悦,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情感的体验是他人无法体会和感受到的,只属于你。当自己的目标在一步步达成的时候,你的价值也在一点点地实现,这种状态就属于丰富的安静,一种属于内心的无形的财富。
生活的热情与孤独
“灵魂的在场”把生活的热情和孤独这两个层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周国平把一个人的生活从时间的角度划分为工作和闲暇两个部分,他认为最理想的工作是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灵魂的独特倾向的。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除去没有工作能力的人,生活中没有人是不工作的,但是同样一份工作,在假设两个人的工作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完成的效果却不相同,原因之一在于是否在这项工作中投注了自己的热情。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那些做得十分出色的事情往往都全身心投入,并且十分享受地沉浸在乐趣之中,这样的工作任务就不再是一件急需解决的麻烦事,而是把自己当成了创作家,精心设计自己的作品,对它怀着一种希望的感情。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另外,关于人与人的关系,不外乎孤独和社会交往两种状态。社会交往包括婚姻和家庭,也包括友谊、邻里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周国平说道:“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逐渐消失。”美国社会学家莫顿说:“孤独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孤独的体会也越来越深,每个人最终走向孤独的终点。龙应台曾经这样解释家庭关系:“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家人、朋友,相聚的日子不少,但是离别的日子更多。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圈子里努力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而当个体进入一个新的生活圈子时,比如升学、恋爱、组建家庭等,就意味着你要开始一段新的人际交往,在面临人生选择的岔路口时,人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而孤独就变成了此时甚至未来生活的常态。孤独并不是一件坏事,贾平凹写过这样一部散文集:《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诚然,孤独有时候给人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抓住某种东西去填满,因为害怕孤独,所以选择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可是置身于一群人漫无目的地狂欢之间,你突然感到更孤独了,热闹是他们的,你什么都没有。不妨在孤独的时刻去一个静谧的公园,慢慢地踱着步子,不在乎走了多远。在欣赏风景的过程中也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生活的幸福感如何才能达到;过去的每一天是有意义的还是仅仅對前一天的简单重复;身边还有许多美好事物等待着被发现。孤独此时似乎就成了一剂减缓因过多思虑而痛苦的良药,孤独是生活的调味品,它不一定是苦的,它只是调和了你单调的口味。
喜欢孤独的人大概有两种,一种人认为孤独是一种常态,孤独并不是一件困扰他的事,在孤独中他反而更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这类人不外乎从事科学研究或者从事某种需要安静的工作,毕竟是少数。还有一类人就是适应孤独的人,他们认为孤独是拥有各种状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在经历了忙碌和热闹以后,应该有一段让自己处于放空状态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人打扰,和休息是有区别的。因此,孤独和其他任何一种情感一样不可或缺,就像痛苦、悲伤、悔恨这些情感一样,并不都是消极和负面的,因为有了孤独,生命才更加完整和饱满。
生活的减法
周国平说:“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必需,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们。当我们清理自己的居室时,我们会觉得每一样东西都有用处,都不舍得扔掉,可是当我们必须搬到一个小屋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是我们最需要的了。”延伸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相似的,许多事情之所以必须做,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它列入了日程。如果让我们凭空删除某一些,我们会很难做取舍。可是,倘若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来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由此,我联想到许多人整日里忙忙碌碌,却依然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没做,就属于不懂得做生活的取舍这类了。我们的父母,也有这样的特点,母亲总是忙里忙外,很少有坐下来的时候,总是忙完了这件事,还有另外一件事等着她去做,她总是闲不下来,实际上真正重要的事情又有多少呢?大多是些生活琐事。这是由于深受历史和年代的价值观所形成的思想,晚辈们无法强加改变,但是相较于浩瀚的宇宙,人的生命实在太过短暂,那么为什么不把时间花在对自己有意义的事上呢?也许,家庭和子女已经构成了她们生命中的全部意义,但是她们更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为自己的生活减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生活的减法还涉及时间管理的问题。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可依然有人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的工作安排得非常紧凑。有些人却能从容悠然地处理好手头的工作,还有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就真正对时间进行了有效管理。柳比歇夫开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在他八十余年的生命里,他做出了许多让人惊叹的成绩,发表了几十本专著,上百篇论文,在生物学及其他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许在其他人眼中,他每天都在从事着重复而单调的工作,但他十分享受这个过程,并且投入了他毕生的心血和热情,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丰富而精彩的。有效的时间管理对任何人来说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处在这个每个人都承担各种角色的社会里,也必须履行义务,有些义务不得不去完成,那么何不以一种高效率的方式完成这些事而留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呢?小时候每个人都有大大的梦想,后来,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各种现实条件的阻碍,梦想渐渐缩水甚至消失,忘记了初衷,给自己留下的心灵空间太小,生活也就变成了一个功利性的角斗场了。
生命是一场修行的旅程,在不断的发现中认识自己,也不断地完善自己,精神生活是一个人巨大的财富,心灵的安静。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不可避免的孤独和痛苦,但只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孤独也是心灵的休憩所,减掉生活中不必要的烦恼,以另一种身份去看待,生活永远充满了未知的惊喜和希望,不断地遇见更丰富的自己。
作者简介:高苗,女,1996年5月出生,湖北大学武昌校区硕士研究生在读。
(责任编辑 刘冬杨)
人生的方向与目标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这一解释是针对社会上太多的人把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当成唯一的目标而言的,把金钱和名利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面对奢华的物质生活而不能自制,过度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等等。物质社会下,一些人因为繁华遮蔽了双眼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无可厚非,人人都有欲望,都有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需求和愿望,但是当欲望膨胀,想要通过各种手段谋取利益时,甚至侵犯他人利益,给社会造成危害时,性质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金钱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它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只是当人们以一种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的时候,才让它蒙上了罪恶的阴影。此时人的心态必然是波澜起伏的,因为这些金钱本不属于他。生活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圈子里,要在社会上立足必然要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精神上的富足比起过多的物质浮华享受更让人觉得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由内及外的,一种由内心产生的主动的、超脱的,不受客观环境所影响的情感,并且能够长久地保持。
每个人都有目标,或大或小,目标决定了你将会付出怎样的努力去实现它,为实现它做好规划和安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去实行。在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但也正是有了这些困难和阻挠,最终实现目标的结果才更让人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每个人最终都会步入社会,拥有一份职业。每一份职业被选择后,都被倾注了人对它的感情,有热爱,有喜悦,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情感的体验是他人无法体会和感受到的,只属于你。当自己的目标在一步步达成的时候,你的价值也在一点点地实现,这种状态就属于丰富的安静,一种属于内心的无形的财富。
生活的热情与孤独
“灵魂的在场”把生活的热情和孤独这两个层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周国平把一个人的生活从时间的角度划分为工作和闲暇两个部分,他认为最理想的工作是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灵魂的独特倾向的。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除去没有工作能力的人,生活中没有人是不工作的,但是同样一份工作,在假设两个人的工作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完成的效果却不相同,原因之一在于是否在这项工作中投注了自己的热情。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那些做得十分出色的事情往往都全身心投入,并且十分享受地沉浸在乐趣之中,这样的工作任务就不再是一件急需解决的麻烦事,而是把自己当成了创作家,精心设计自己的作品,对它怀着一种希望的感情。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另外,关于人与人的关系,不外乎孤独和社会交往两种状态。社会交往包括婚姻和家庭,也包括友谊、邻里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周国平说道:“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逐渐消失。”美国社会学家莫顿说:“孤独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孤独的体会也越来越深,每个人最终走向孤独的终点。龙应台曾经这样解释家庭关系:“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家人、朋友,相聚的日子不少,但是离别的日子更多。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圈子里努力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而当个体进入一个新的生活圈子时,比如升学、恋爱、组建家庭等,就意味着你要开始一段新的人际交往,在面临人生选择的岔路口时,人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而孤独就变成了此时甚至未来生活的常态。孤独并不是一件坏事,贾平凹写过这样一部散文集:《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诚然,孤独有时候给人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抓住某种东西去填满,因为害怕孤独,所以选择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可是置身于一群人漫无目的地狂欢之间,你突然感到更孤独了,热闹是他们的,你什么都没有。不妨在孤独的时刻去一个静谧的公园,慢慢地踱着步子,不在乎走了多远。在欣赏风景的过程中也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生活的幸福感如何才能达到;过去的每一天是有意义的还是仅仅對前一天的简单重复;身边还有许多美好事物等待着被发现。孤独此时似乎就成了一剂减缓因过多思虑而痛苦的良药,孤独是生活的调味品,它不一定是苦的,它只是调和了你单调的口味。
喜欢孤独的人大概有两种,一种人认为孤独是一种常态,孤独并不是一件困扰他的事,在孤独中他反而更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这类人不外乎从事科学研究或者从事某种需要安静的工作,毕竟是少数。还有一类人就是适应孤独的人,他们认为孤独是拥有各种状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在经历了忙碌和热闹以后,应该有一段让自己处于放空状态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人打扰,和休息是有区别的。因此,孤独和其他任何一种情感一样不可或缺,就像痛苦、悲伤、悔恨这些情感一样,并不都是消极和负面的,因为有了孤独,生命才更加完整和饱满。
生活的减法
周国平说:“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必需,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们。当我们清理自己的居室时,我们会觉得每一样东西都有用处,都不舍得扔掉,可是当我们必须搬到一个小屋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是我们最需要的了。”延伸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相似的,许多事情之所以必须做,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它列入了日程。如果让我们凭空删除某一些,我们会很难做取舍。可是,倘若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来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由此,我联想到许多人整日里忙忙碌碌,却依然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没做,就属于不懂得做生活的取舍这类了。我们的父母,也有这样的特点,母亲总是忙里忙外,很少有坐下来的时候,总是忙完了这件事,还有另外一件事等着她去做,她总是闲不下来,实际上真正重要的事情又有多少呢?大多是些生活琐事。这是由于深受历史和年代的价值观所形成的思想,晚辈们无法强加改变,但是相较于浩瀚的宇宙,人的生命实在太过短暂,那么为什么不把时间花在对自己有意义的事上呢?也许,家庭和子女已经构成了她们生命中的全部意义,但是她们更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为自己的生活减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生活的减法还涉及时间管理的问题。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可依然有人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的工作安排得非常紧凑。有些人却能从容悠然地处理好手头的工作,还有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就真正对时间进行了有效管理。柳比歇夫开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在他八十余年的生命里,他做出了许多让人惊叹的成绩,发表了几十本专著,上百篇论文,在生物学及其他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许在其他人眼中,他每天都在从事着重复而单调的工作,但他十分享受这个过程,并且投入了他毕生的心血和热情,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丰富而精彩的。有效的时间管理对任何人来说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处在这个每个人都承担各种角色的社会里,也必须履行义务,有些义务不得不去完成,那么何不以一种高效率的方式完成这些事而留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呢?小时候每个人都有大大的梦想,后来,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各种现实条件的阻碍,梦想渐渐缩水甚至消失,忘记了初衷,给自己留下的心灵空间太小,生活也就变成了一个功利性的角斗场了。
生命是一场修行的旅程,在不断的发现中认识自己,也不断地完善自己,精神生活是一个人巨大的财富,心灵的安静。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不可避免的孤独和痛苦,但只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孤独也是心灵的休憩所,减掉生活中不必要的烦恼,以另一种身份去看待,生活永远充满了未知的惊喜和希望,不断地遇见更丰富的自己。
作者简介:高苗,女,1996年5月出生,湖北大学武昌校区硕士研究生在读。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