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s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国家教育战略部署过程中,地方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针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由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由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的三个改革方向,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育人平台、评价和改进机制等方面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旨在为地方高校能跻身于某一领域的一流建设提供契机,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双一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7年度陕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立足专业学科竞赛培养自动化专业创新性人才的改革与创新研究”(17BY087)
  [作者简介] 马帅旗(1977—),男,陕西乾县人,工学硕士,陕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电子技术及电能传动研究;鲍存会(1976—),女,陕西眉县人,硕士,陕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电路与系统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064-04    [收稿日期] 2021-02-05
   一、引言
   为了有效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充分发挥高校的特色专业和强势学科的引领作用,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战略部署,实施办法中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高校的核心职能在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者相辅相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有效促进一流学科建设,而一流学科建设反过来又服务于一流人才的培养,因而“双一流”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一流人才培养[1]。地方高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虽然地方高校的专业和学科相对研究型大学较弱,其技能相对于职业类院校较弱,但应用型人才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强。地方高校主要培养运用知识或技术的应用型人才[2],这既给“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又给地方高校跻身某一领域或若干领域的一流建设提供契机。基于国家实施新一轮大学和学科建设的重大改革,本文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旨在促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都在深入开展“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实施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研究型高校拥有某一个或若干个高水平学科,或者拥有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优势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相对较为成熟,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一流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相对于研究型高校,地方高校自身底子薄、生源差、师资力量薄弱,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困难重重。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
   在“双一流”建设中,研究型大学与技能型院校的顶层设计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而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较为模糊,这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引起:首先,人才培养目标滞后。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部分地方高校认为自身条件与一流大学、一流专业标准相距甚远,“双一流”建设应该是“985”“211”等重点高校的事情,淡化“双一流”建设这一国家教育战略决策,其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模式和评估方式等未能跟随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需求。其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跟风或借鉴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自身特色优势及地方经济对人才需求。最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脱节。虽然部分地方高校制定了全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反馈机制,但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活动过程两张皮[3],不能用自己制定的尺子去考量自己。
   (二)课程体系不能支撑“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
   在“双一流”建设中,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中知识、能力和素质指标点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导向为依据,只考虑了专业对通识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之间逻辑顺序,未充分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规格需求,对毕业要求指标支撑力度不够。如果区域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则相应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关联度矩阵等都需跟随变化。但现有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的评价与反馈、课程模板和毕业要求指標点之间的关联调整机制滞后,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要求指标点与培养目标存在偏差、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关联性不严谨。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作用不强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用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而课程目标则用于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在专业认证的推进过程中,地方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建立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关联度矩阵,但现有地方高校的专业认证处于摸索阶段,构建基于成果导向机制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否满足区域人才需求,培养过程需要经过多轮反馈和论证。并且部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现象严重,其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关联度矩阵、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人才需求不适应,其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不强。
   (四)师资队伍不符合“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
   优秀的师资队伍对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方面,地方高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相对较为匮乏,导致科研层次不高,学科教学骨干的引领性不强。另一方面,受限于专业、地域发展限制,地方高校师资引进政策优势不明显,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现有教师疲于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严重影响“双一流”建设的进度。人才培养受限于一定层次,“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师资力量、科研数量与不满足双一流建设需求,培养人才的国际视野受限,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相对较低。    (五)“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平台亟待健全
   一流人才培养需要软、硬件支撑平台。部分地方高校已经建立了协同育人平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但仍没有形成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各主体共赢的方案。地方高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科研院所注重科研成果。目前协同育人平台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方面是育人平台协同性不强,需要构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各协同方自愿、自主参与协同育人;另一方面是育人平台支撑性不强,未能明确建立各协同主体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未能建立协同育人平台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关联矩阵。
   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正在朝三个方向转变:一是实现由学科导向目标导向转变;二是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三是由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因而人才培养活动也应呈现多样化变化。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适应领域或行业的高级人才。因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架成果导向机制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学习成果达成的关键因素,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建设遵循“区域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成果导向机制[4]。首先,对区域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培养导向、以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为培养重点、以服务地方为根本宗旨,确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实现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其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毕业时应具备的能力细分为对知识、能力、素质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从而培养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人文素质良好的应用型人才;然后,将毕业要求中的指标点通过一门或若干门课程支撑,构建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体系的关联度矩阵。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优化整合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减少对专业培养目标支撑力度较弱的课程,适当地開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相关的课程,从而构架基于OBE理念的课程体系,满足专业定位和“双一流”建设需求。
   (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OBE理念要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也就是从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5]。虽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是学生学习路径的设计者,要全程参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整个过程。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质是探索如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方式。目前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有两种方式。一是日常教学活动融入翻转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转移给学生。学生课前以自主学习方式看视频、听讲座、阅读电子资料、与教师或学生讨论问题;课堂上以教师主导方式完成核心内容讲解,学生与教师及学生之间进行专题讨论,完成课堂作业,并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协作方法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课后进行巩固性练习和拓展学习;二是采用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线上推送录制的微课视频、MOOC资源、仿真资源等督促学生自学,线下课堂通过讲授、讨论和协作等方式进行专题探讨。
   (三)搭建“双一流”建设协同育人平台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资源不足,现有资源分散、封闭,缺乏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影响人才培养质量[6]。为了适应“双一流”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广泛开展合作,建立校内、校际、校企、校地协同育人平台,实现各参与方的资源有效利用与共赢机制。
   校内要做好学科协同育人,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促进学科之间相互竞争与带动,建立以交叉学科融合和优势学科重点发展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和组织发展模式,打破学科及学院之间壁垒,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校内科研平台、师资力量、专业建设等资源的整合,建立仪器设备共享和使用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际要做好科教协同育人,利用高校之间学科特色、教学资源优势、联合攻关项目、协同培养人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顺利实施,使得校际协同育人成为可能。校际协同育人主要通过课程协同、师资协同和科研协同等方式进行。从而实现校际,学生融合培养,教师融合授课,科研融合攻关。在协同过程中,学生、教师高校都可以发现自己短板,弥补校际差距,促进育人质量和层次。
   校企要做好产教融合育人,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地域优势,联合地方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一方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双方全程参与人才招生、培养和就业过程,构建产学研融合育人机制[7]。另一方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基地。
   校地要做好政教融合育人,一方面地方高校发挥科学研究、文化引领和人才培养等优势,形成区域技术、文化与人才的汇聚中心,助推地方经济升级转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发挥宏观规划和政策导向作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多方面的予以支持,提供能充分施展才能的产业园、创业园,引导社会关注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探索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是一个动态持续改进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持续改进机制,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来保障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一致;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指标点,来保障毕业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指标点与培养目标相一致;持续地改进课程体系中课程及关联度矩阵来保障与毕业要求相一致,从而使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一个完善的闭环管理系统。只要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系统的质量检测就会发现培养偏差、毕业要求偏差,进而通过调控课程体系或关联度矩阵,从而减小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社会需求之间偏差。若调控后仍旧存在偏差,持续调控课程或对关联度矩阵加以修正,形成持续改进机制,直到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一致。    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通过对陕西理工大学电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电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工作成绩显现。首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激情不断高涨,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受益面逐年提高,获奖的数量和质量不斷提升。以部门组织的恩智浦杯智能车竞赛为例,2017年18名学生获得省级奖,6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2018年19名学生获得省级奖,4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2019年25名学生获得省级奖,10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其次,电类专业学生2017—2019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3%,并且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表示毕业生工作认真、踏实肯干、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扎实、工作适应较好,许多毕业生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和项目负责人。
   五、结论
   人才培养是高校重要的职能,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和落脚点。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既要追求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践行国家教育战略部署,还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着力培育一流专业和一流人才。陕西理工大学以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搭建校内、校际、校企、校地协同育人平台,持续改进教学活动等具体措施,探索出适应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夏欢欢,Coates Hamish.“双—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内部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研究——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3):12-17.
  [2]赵庆年,祁晓.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定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6(2):25-32.
  [3]张应强,王平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6):148-154.
  [4]马国勤.基于OBE理念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0,36(5):63-68.
  [5]冯晓艳,姜朝晖.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究——以商丘工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7):16-18.
  [6]王潇雅,李超.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9(14):155-157.
  [7]胡永生.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9):143-148.
  Exploration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MA Shuai-qi, BAO Cun-hui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of building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lents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three reform directions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which are from subject-oriented education to goal-oriented education, from teacher-centered education to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and from quality monitoring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of talent trai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odel, education platform,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mechanism. It aims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join th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n a certain field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其他文献
[摘 要] “普通气象学”是气象海洋类士官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学生接触的首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理论性强。基于近几年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模式、考核过程,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新举措。采用教学理念显性化的方法,将教学理念用关键词凸显出来,使得教学理念更加具体,并有利于教师检验教学理念与教学活动是否一致;利用逆向教学设计框架进行教学设计
[摘 要]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基本已成体系,但是却存在一定的不足,明显注重对于西方音乐乐理和文化的讲解,而忽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和传承。简要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从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扩大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力三方面探讨了高校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使高校的音乐教
[摘 要] 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学生的内在驱动力。ARCS动机模型理论认为,通过注意、相关、自信、满意四个关键要素,可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以“绩效管理”课程为例,应用ARCS动机模型进行了课程的设计,同时设计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明确的学习目标、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及课后的巩固训练等相关性设计,对理论
武器装备的独立并跑和创制领跑式发展对装备研发人才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防科技类院校的专业课教学是装备研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面向未来战场,军地互动、校所联合,明确武器装备的发展动向、技术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将这些特点和要求融入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相近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 要] 培养具备创新教学设计意识和能力的体育教师,需要以相应的课程为依托,将创新思想融入体育教学设计课程研制之中。体育教学创新设计课程研制需要以创新理论、课程理论、知识理论与技能形成理论等为基础,通过分析四种理论的原理,阐明体育教学创新设计与课程研制的内在逻辑,认为应将创新思想融入体育教学设计之中,遵循体育教学设计的规律与原则,深入分析四种理论对体育教学设计课程研制的指导与渗透,旨在完善理论基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学基础作为环境类及相关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主要通过结合环境热点问题介绍环境学基础知识,启发学生对环境专业的兴趣,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如何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并自然系统地融入课程教学中是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关键。课程思政探索实践中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
[摘 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中交通管理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空中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工作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超群的空中交通管制人才为目的创办的。阐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中交通管理专业在开设前瞻性、创新性和研究型的实验实训课程方面,通过平台建设与平台应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空管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具备强大发展后劲的空管卓越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摘 要]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选择基础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整合和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创建线上“学习+互动+测试”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建立过程性考核模式等方法。初步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摘 要] 来华留学医学生(MBBS学生)与国内医学生的伦理学教育中所面对的问题,既存在共性又有差异。尽管目前医学院校广泛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但是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更偏重道德理论说教、与临床医学专业实际伦理困境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导致相当一部分国内学生和留学生认为医学伦理学是常识,无须单独开设课程学习。在留学生教育中,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导致医学生对伦理困境的决策不同。总结了学院留学生医学伦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过程育人是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要求。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设计课程思政案例, 对有机化学课程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将思想政治元素与有机化学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实现教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