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的刀兵厮杀之后,胜方总是将败方的男子作为俘虏杀掉,而将女子作为战利品强行掳走,所谓的“马前挂男头,马边载妇女”,指的就是这么回事。女俘里最有姿色的女人,理所当然得送给胜方的首领或国王。而胜方之主若是未从败方得到绝色的女俘归己享用,心里便总会感到这胜利是不大彻底的。我国历史上500多个帝王里,似乎尚未有不好色者,尤其是从马背上打出天下的开国之君的后宫里,姿色拔尖的女俘当不在少数。
宋人笔记载:“徐巨璋献女于孟昶,拜为贵妃,号为花蕊夫人,谓花不足征其色,但如花蕊之轻也。又升号慧妃,谓如其性也。”宋太祖赵匡胤素闻花蕊夫人之名,派兵灭了后蜀时,不但将孟昶押解到汴京,而且指名要将花蕊夫人也送过来。
皇帝日理万机,一般人是无缘目睹龙颜的。作为女俘,花蕊夫人初次拜见宋太祖时,为了自己能够走出被歧视、被凌辱的黑暗牢笼,她自己在内心是作了充分的精神准备的。宋太祖面对这个绝色的美人,显然是问到了孟昶亡国的因由,而且分明是问到了“是否是因为沉溺于像你这样美丽的女人才荒政亡国的”。太祖假如不这样询问,一个女俘是不可能直接吟下这样的诗句作答的:“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样一首渗透了人性本质的、阿谀得恰到好处的诗作,花蕊夫人如此巧妙的奉承之词,充分证明了她在宋太祖之前想成为一个自觉的、温顺的奴隶。后来有人认为,“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责难会使宋太祖难堪、汗颜,也由于诗里抱怨蜀国的不抵抗主义,是要冒“触犯宋太祖之险的”。这种看法显然偏颇而肤浅。作为被特别护送到京城的一个高级女俘,她当然清楚自己在太祖面前意味着什么:对方的欲望是占有自己,只有火上泼油,设法更强烈地撩起对方的欲望,才能达到个人的目的。花蕊从切身经历中,也参透了蜀地兵将的脆弱与空虚,成都的14万甲兵“更无一个是男儿”,这就格外有力地烘托出只有赵匡胤这位迫使14万人投降的胜利者才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与大丈夫。美女才女,天生是崇拜英雄的;而男人,惟是被人崇拜才会感到快乐。宋太祖听到一个极其美丽的女人竟用这样的诗句来归纳自己在战云中的得意之笔,赞颂自己的英伟气概,他能不眉开眼笑吗?一个美女如此地“善解人意”,宋太祖对她当然是宠幸有加了。实际上,花蕊此诗是依据前蜀王衍降后唐时的承旨之作改写的,王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花蕊是个巧女,改动中更添神韵,实有再造之功。
工于心计的花蕊夫人,由这一首诗发韧,嗣后显然是深得宋太祖喜爱的,因为太祖起过立她为后的念头,后由于赵普的谏阻而中止。
春风得意的花蕊夫人,有一次在御苑里射猎取乐。她手持张开的弓箭,瞄准像是在逃跑、同时又忽闪着眼睛侧目注视她的一头小鹿,正欲放箭,冷不防却被一支从背后飞来的冷箭穿胸而过,跌倒在地,倒地之际,她那未合上的眸子与那只逃走了的小鹿同样的美丽……背地里扯弓射箭之人,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后为宋太宗)。是弟弟见兄长宠幸这个妲己、杨妃式的女人,一旦荒政误国怎么办?还是这个女人太媚丽、太妖娆了,弟弟心里窝着另外一股嫉妒之火?笔者以为,射杀花蕊之后,弟弟会对兄长挑明这女人是个祸水,但其内心,嫉妒则是弯弓射杀的实质。赵光义心中会窝着怎样的一股火呢?
视美女为祸水,能招致一个国家败落垮台,这全是朝廷大臣们不敢直接责备圣上的含沙射影之词,而恣意享用美色的帝王们并不这么看,“祸水”式的女人能在史册上排出一长串(而且后宫佳丽作为后备梯队又愈排愈长了),就有力地证实着帝王们内在的想法与本意(封建王朝的圣上和臣下就这样上下齐手地糟弄女性,这正是男权主义劣根性在政坛上的一大表现)。
与赵光义同时的南唐后主李煜(比赵年长两岁),是个有名的风流皇帝,他有一首词,记述自己与小姨子(皇后之妹,后成为小周后)花园幽会的情景:“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帝王家居然将偷情视为一种新颖而别致的取乐方式,能与帝王偷情者,当然绝对是妙不可言的女人。多种史料记载,就是这个小周后,在南唐被灭时,赵光义“逼幸”了她。宋朝一前一后两个皇帝,兄长玩女人会误国,弟弟玩女色就不误国了吗?也就是说,赵光义之射杀花蕊夫人,只能是妒火中烧所致。花蕊夫人之横死马下,只是因为她太美丽了,别的什么缘由也站不住脚。对花蕊夫人而言,最巧妙的阿谀为她赢得了最高的快乐,而极度的快乐之中又藏掖着绝大的危险。前者是她盼待的、预期的,后者则是她万万想不到的。
人终有一死,最好的死,是事先没有考虑到的猝不及防的死,了无痛苦,花蕊也算有福矣。上帝将一个女人塑造得如此巧慧娇美,善解人意,既不愿她长留于世,又不忍心她痛苦地辞世,就用了这种闪电式的手法取走了她。
在俗世之首领帝王眼里,美女只能是尤物,对之或灭或宠,也只看帝王们各人的兴致而已。
宋人笔记载:“徐巨璋献女于孟昶,拜为贵妃,号为花蕊夫人,谓花不足征其色,但如花蕊之轻也。又升号慧妃,谓如其性也。”宋太祖赵匡胤素闻花蕊夫人之名,派兵灭了后蜀时,不但将孟昶押解到汴京,而且指名要将花蕊夫人也送过来。
皇帝日理万机,一般人是无缘目睹龙颜的。作为女俘,花蕊夫人初次拜见宋太祖时,为了自己能够走出被歧视、被凌辱的黑暗牢笼,她自己在内心是作了充分的精神准备的。宋太祖面对这个绝色的美人,显然是问到了孟昶亡国的因由,而且分明是问到了“是否是因为沉溺于像你这样美丽的女人才荒政亡国的”。太祖假如不这样询问,一个女俘是不可能直接吟下这样的诗句作答的:“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样一首渗透了人性本质的、阿谀得恰到好处的诗作,花蕊夫人如此巧妙的奉承之词,充分证明了她在宋太祖之前想成为一个自觉的、温顺的奴隶。后来有人认为,“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责难会使宋太祖难堪、汗颜,也由于诗里抱怨蜀国的不抵抗主义,是要冒“触犯宋太祖之险的”。这种看法显然偏颇而肤浅。作为被特别护送到京城的一个高级女俘,她当然清楚自己在太祖面前意味着什么:对方的欲望是占有自己,只有火上泼油,设法更强烈地撩起对方的欲望,才能达到个人的目的。花蕊从切身经历中,也参透了蜀地兵将的脆弱与空虚,成都的14万甲兵“更无一个是男儿”,这就格外有力地烘托出只有赵匡胤这位迫使14万人投降的胜利者才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与大丈夫。美女才女,天生是崇拜英雄的;而男人,惟是被人崇拜才会感到快乐。宋太祖听到一个极其美丽的女人竟用这样的诗句来归纳自己在战云中的得意之笔,赞颂自己的英伟气概,他能不眉开眼笑吗?一个美女如此地“善解人意”,宋太祖对她当然是宠幸有加了。实际上,花蕊此诗是依据前蜀王衍降后唐时的承旨之作改写的,王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花蕊是个巧女,改动中更添神韵,实有再造之功。
工于心计的花蕊夫人,由这一首诗发韧,嗣后显然是深得宋太祖喜爱的,因为太祖起过立她为后的念头,后由于赵普的谏阻而中止。
春风得意的花蕊夫人,有一次在御苑里射猎取乐。她手持张开的弓箭,瞄准像是在逃跑、同时又忽闪着眼睛侧目注视她的一头小鹿,正欲放箭,冷不防却被一支从背后飞来的冷箭穿胸而过,跌倒在地,倒地之际,她那未合上的眸子与那只逃走了的小鹿同样的美丽……背地里扯弓射箭之人,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后为宋太宗)。是弟弟见兄长宠幸这个妲己、杨妃式的女人,一旦荒政误国怎么办?还是这个女人太媚丽、太妖娆了,弟弟心里窝着另外一股嫉妒之火?笔者以为,射杀花蕊之后,弟弟会对兄长挑明这女人是个祸水,但其内心,嫉妒则是弯弓射杀的实质。赵光义心中会窝着怎样的一股火呢?
视美女为祸水,能招致一个国家败落垮台,这全是朝廷大臣们不敢直接责备圣上的含沙射影之词,而恣意享用美色的帝王们并不这么看,“祸水”式的女人能在史册上排出一长串(而且后宫佳丽作为后备梯队又愈排愈长了),就有力地证实着帝王们内在的想法与本意(封建王朝的圣上和臣下就这样上下齐手地糟弄女性,这正是男权主义劣根性在政坛上的一大表现)。
与赵光义同时的南唐后主李煜(比赵年长两岁),是个有名的风流皇帝,他有一首词,记述自己与小姨子(皇后之妹,后成为小周后)花园幽会的情景:“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帝王家居然将偷情视为一种新颖而别致的取乐方式,能与帝王偷情者,当然绝对是妙不可言的女人。多种史料记载,就是这个小周后,在南唐被灭时,赵光义“逼幸”了她。宋朝一前一后两个皇帝,兄长玩女人会误国,弟弟玩女色就不误国了吗?也就是说,赵光义之射杀花蕊夫人,只能是妒火中烧所致。花蕊夫人之横死马下,只是因为她太美丽了,别的什么缘由也站不住脚。对花蕊夫人而言,最巧妙的阿谀为她赢得了最高的快乐,而极度的快乐之中又藏掖着绝大的危险。前者是她盼待的、预期的,后者则是她万万想不到的。
人终有一死,最好的死,是事先没有考虑到的猝不及防的死,了无痛苦,花蕊也算有福矣。上帝将一个女人塑造得如此巧慧娇美,善解人意,既不愿她长留于世,又不忍心她痛苦地辞世,就用了这种闪电式的手法取走了她。
在俗世之首领帝王眼里,美女只能是尤物,对之或灭或宠,也只看帝王们各人的兴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