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类节目受追捧的原因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在2017年火爆荧屏,堪称中国荧屏的一股“清流”。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学会诗意的生活,感受文字的美好,在快节奏的时代慢下来。本文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例,浅析节目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特色
  一、节目简介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首届《中国诗词大会》,自2015年10月18日起正式在北京开始录制;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20:00播出。作为一档以古诗词竞技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成绩出人意料。数据显示,其在2月7日播出的第二季总决赛收视率占比超过12.3%,为同时段第一。而除了收视率高,节目更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在豆瓣网上,两季节目评分均超过8分,网友盛赞其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二、节目成功原因分析
  (一)深刻的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
  《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背后,对应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经济发展迅速,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社会风气相对浮躁,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变得焦灼和惶恐。一方面,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厚积薄发,大众文化的泛滥、精英文化的日益边缘化就是明证;而另一方面,人们又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这从各种经典典籍的长销不衰可见一斑。文化类栏目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通过娱乐的形式传递相对深层的知識和道理,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内心的充盈和精神的慰藉。
  (二)仪式感的塑造
  “仪式观”是由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其主张传播是一种仪式,不同于传递观的信息线性传递,传播观强调分享、参与、联合、交往等概念,强调传播在共同信仰的表征和社会的维系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仪式观的隐喻主要是将传播视为一种仪式或者典礼,其目的不在于不确定信息的消除,而是共享信仰,强调“场域”以及场域的仪式感营造。在《中国诗词大会》中,仪式感营造主要通过视听表征以及把握神圣的时间节点来呈现。
  1.视听表征
  视听表征作为一种影像和声音组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电视媒介书写意义的特殊语言。正是通过视听元素的重复剪辑和巧妙设计,仪式感逐渐呈现。视觉符号上,《中国诗词大会》意象设计以古典唯美为主,花、月、雪等将受众带入古色天香的古典生活情境中。听觉符号上,“音乐是所有视听语言中作用观众情绪最直接、最强烈的一个元素。”选手答题时快节奏的水滴声,百人团答题时的箭声,评委点评时舒缓的中国古典音乐等,受众根据音乐的节奏调整心态,在潜移默化中跟随整场比赛。整个节目过程中,视听元素和仪式感不知不觉强化了受众与选手对于古诗词甚至传统文化的感知。
  2.神圣的时间节点
  《中国诗词大会》的时间节点主要设置为三个:节目开播、每期擂主的产生、总冠军的产生。受众在获取节目开播时间时会奔走相告或者与家人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在这一过程中,开播节点已经成为收看节目这一共同体的共同期待,成为仪式性的行为;每期擂主产生时,受众已经同选手一起过五关斩六将,所有的情感共鸣和胜负心理也都聚集这一刻;最后全国总冠军的产生点则拥有更大的受众群,这一时刻预示着整场仪式的落幕,受众感受到造星的快感、博弈后的胜利感以及喜悦的现场带入感。
  正是这些节点的设置使得仪式进行的更加紧凑,受众在情感的包裹中加速了对仪式目的的认知,共享胜利的狂欢。
  (三)精品意识
  当下的娱乐综艺节目良莠不齐、乱象丛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创作者心态浮躁。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话题;为了提高收视率,追捧明星、“小鲜肉”、网络红人,在此乱象下,央视肩负着文化担当和价值引领的重任,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本土原创文化节目。节目总导演颜芳曾透露,把《中国诗词大会》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充分体现了中央电视台对这档节目的高度重视。整个主创团队对这档节目都抱有精益求精的态度,从粗编、精编到包装、审看及修改,每一期节目都会看不下几十遍。出题组的专家们在京郊封闭多日,经常为能出一个好题而热烈讨论到深夜。从出题,到审题,到现场监制,到后期处理,直到最终审核,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参与把关。精品意识和精心努力,终于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观众反映这个节目好看,好看的实质是引起了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四)模式创新
  “中国创造”标示中国品牌的文化产品还是太少,同样作为电视综艺节目,不少媒体也想有所突破,但往往独立创新者少,不是立足于打造自身品牌,而是习惯用最简单的办法,花巨资从西方买来一个节目外壳,而后套装中国内容。这些节目,虽然在青年观众群体中也有过一时之热,但不能赢得更多观众,人们总觉得这些“借壳上市”的形式,因过多地使用了明星脸和时尚元素,在嘻嘻哈哈中隐含着比张扬民族文化更强的商业目的,因此也就很难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心理认同。换句话说,这些节目中娱乐和搞笑掩盖了内容的贫乏和空泛。此时,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却能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地道的“中国创造”。老百姓之所以特别喜爱这档节目,是因为它没了往常靠明星脸吸人眼 球的矫揉造作的表演,是地道的普通老百姓来唱主角,所有登台的选手都是从基层攻关夺隘起步,一步步战胜对手,最后冲向高峰对决。这个设计理念是让朴实的草根平民来演绎原生态的中国文化,它本身就打破了过去一贯盛行的“非明星便没有观众”的惯性思维。此外,关于“百人团”“飞花令”等一系列的节目细节安排和精心编织的竞赛流程,登台选手口若悬河、主持人仪态端庄、海内外观众倾心介入,不仅精彩纷呈,也把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深刻内涵,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以展示,因此一个本来普通的综艺节目,便呈现了精彩迭出、好戏连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可以说,它是地道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一档综艺节目,它理应对中国时下的文化创新有更多更深的启示。   (五)搭建人人可参与的平台
  节目中的那些诗词,有些你觉得特别熟,但你未必了解得很透彻;有些你觉得似曾相识,看了节目会进一步加深记忆。节目限定时间、限定规则,是存心在“玩法”上为难参赛者,而不是简单地采用“生僻”的诗句来提高比赛难度。采用“熟悉的陌生题”,就是想强化普及性,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并非每个人都是诗词专家,人们看节目也并非必须带着增强诗词修养的目的。诗词大会提供的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平台。参赛的“百人团”年龄、身份各不相同。比赛的诗词也是针对大众,从学生时代学过的古诗词人手,满足最低的文化诉求。像在“飞花令”中,单字主题的文斗,在“海上明月共潮生”、“人闲桂花落”的你来我往中散发着文飞墨舞的古典魅力,也刺激观众跟进参与,回忆搜索起诗句。这种节目设置模式使选手、观众具有强烈的参与感,让节目现场氛围更加活跃。
  (六)新媒体传播放大节目影响
  新媒体迅速发展,之前互联网等新媒体崛起之迅猛让很多人唱衰电视行业,但是迄今看来,电视行业并没有因此迅速衰落,相反,电视媒介学会了与新媒体和谐相处互相带动。在节目播出前,运用新媒体进行预热,节目播出过程中与观众互动,播出后推出各种未播花絮、人物访谈等,已经为媒介人员所熟练运用。《中国诗词大会》播出过程中使用全媒体互动策略,充分調动电视机前观众参与同步答题。充分利用多媒体、移动客户端,实现实时多屏传播。节目播出同时,电视观众可以通过手机与场上选手同步答题,增加观众对节目的参与感,这些良性互动也体现了当下融媒体环境的和谐共存。在本次《中国诗词大会》的持续发酵过程中,微信、微博起了至关重要的传播作用。很多人对这次比赛的关注都是从微信朋友圈开始的,一篇篇10万十的公众号文章挖掘出最吸引人的片段,放大细节,突出亮点,通过碎片化、即时化传播,提升了传播效率,扩大了传播的受众面,让没看过比赛的网友也能产生兴趣,持续关注。
  (七)应用创新技术,调动现场气氛
  运用先进技术也为《中国诗词大会》增添了亮点,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节目大胆应用LED等现代技术,让100块小型LED显示屏对应舞台整个LED屏幕的主舞台背景,将演播室变成一个4D电影放映厅,增强了观众的视觉感受。同时,比赛过程中一系列的中国风背景、场景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场下选手在回答问题时,每一个小屏幕都会出现一艘小船,如果选手回答不正确,那么大屏幕就会出现万箭齐发的场景,与之对应的小屏幕就会出现船被击沉的画面,与此同时,还有射箭的声音随之出现。从而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营造出了良好的节目氛围。
  三.结语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的电视节目发展迅速,各种形式的电视节目不断涌现,可以说这已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筹码。而《中国诗词大会》以一种全新的节目形式出现,给同质化现象严重、原创节目缺少的电视节目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指向标,告诉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受众除了需要感官上的愉悦之外,也需要精神上的愉悦,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依然可以在互联网时代站稳脚跟。不难预见,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热播走红,一大批诗词类、诵读类、听写类文化栏目会雨后春笋般迅速蔓延。跟风模仿本就是中国电视的法宝和常态。需要警醒的是,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品位很高的富矿,但我们对其的开采和挖掘应当是谨慎和真诚的,应当有着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步骤,否则极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屏幕的污染。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9.
  [2]刘胜枝.仪式观视野下的情感调解类节目--《谁在说》栏目的文化传播学分析[J].现代传播,2014(02):152.
  [3]胡智峰.传统文化应成为电视节目创新的重要资源[N]光明日报,2014-07-12.
  [4]方芳.现象级电视节目的回归之道--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02.
  [5]吴重生,郑文.高度·温度·创新度—《中国诗词大会》带给主流媒体的几点启示[J].观察2017.03.
  [6]孔令顺.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13.
  [7]刘敏言.关于《梨园春》的文化思考[J].中国戏剧,2004(8).
其他文献
【摘要】:残缺手法在人像摄影领域已经被普遍运用到,但人们对人像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残缺形式下的精神内涵不够注重。在视觉艺术领域,残缺有历史偶然的因素,同时也有人为残缺造景的现象。残缺是一种美,春天因没有果实才有了花的璀璨,夏天因少了凉爽才有了火一般的热情,秋天因少了绿色才有了红叶的灿烂,冬天因少了生气才有了雪的洁白。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带着震撼人心的残缺重返尘世,据说任何一种关于续臂的假设都没有可能超越
期刊
第一章 大环境分析和风格定位  1.1 社会文化与国际走向  在文化多元的现代文化大环境下,戏曲服装不作为单一的技术类服装而被大家所知,戏曲服装的元素也逐渐进入大众的生活。  现如今,光影交错的数码印花,精细繁复的电脑机绣对于服装风格的影响已经十分深入,想要在这种大机械化生产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对于传统艺术的突破口,手工制作自然是返璞归真的好方法。戏曲服装能够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用另一种方式展现自己
期刊
【摘要】:具象,就是具体化。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电视新闻中最常被用到的两种思维方式。电视新闻有不同于其他题材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为了准确的达到其传播目的,“具象化原则”的运用在提升受众的接受能力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具象化;思维;具象手段;画面语言  一、具象化原则的基本内容  具象化原则的实现需要动用“具象思维”,即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运用在电视新闻中是
期刊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只是信息传播的两种不同手段和措施,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两者在信息市场中呈现竞争性 , 但 是 两 者 优 势 的 融 合 则 是 未 来 媒 体 发 展 的 重 要 趋 势 。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融合  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表现为不同的方面,其中传统媒体主要表现为品牌知名度和权威性远远高于新媒体。而新媒体的优势则表现为信息传
期刊
【摘要】:法国中流砥柱的哲学家、文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主体性观点一直备受关注,本文站在福柯主体性哲学的角度,联系他的话语理论分析他笔下的作者问题。  【关键词】:主体之死;作者消亡论;作者功能;话语分析  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创作的,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然而到底什么是作者?一部作品中作者到底扮演什么角色,主宰者还是参与者?如果文学创作缺失作者这一部分又会如何?这是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的话题,事实上,传
期刊
【摘要】:残雪的作品自发表以来便备受关注,她以独特的姿态进入文坛,尤以80年代的作品为著,其风格大多晦涩难懂,并且在进入新世纪后,残雪的创作依然很大程度上保有其以往特色。结合残雪自己的表述及相关的一些研究来看,其创作应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鲁迅书写的特色。本文拟从鲁迅式的指向自我的“诗意”化书写角度进入,主要分为“诗意”的形成原因、内涵表现及独特价值三方面,探讨残雪创作,尤其是新世纪创作与这种诗
期刊
【摘要】:通过趣味的物理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现象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刻过程。针对高中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渐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通过云模式的实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自身操作能力。下文是笔者对这类问题进行的总结。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云模式;构建;策略  物理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增强学
期刊
【摘要】: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生态危机可谓是愈演愈烈。保护生态环境俨然成为了国际上所重点关注的一大问题,而我国也逐步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旨在为解决生态危机而贡献自己力量。生态美学观念便是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较之传统实践美学,生态美学观显然层次更高。那么,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如何更好地探究生态美学观,以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己之力将是文章重点探究所在。  
期刊
【摘要】:在这个信息飞速传递的时代,我国小学教育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且成为目前教育部重点改革对象,因为只有在新时期下实现小学教育方式的创新,我国教育事业才会赢在起跑线上。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三观的重要责任,我国学校及教育部应该将改革的方针放在小学语文身上,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新科技与新时代的要求,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及方法的
期刊
【摘要】:新历史主义着重考察历史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揭露了话语之间的颠覆关系。本文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下对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进行读解,探讨小说中体现的“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从而揭示美国奴隶制的残酷与毒害,以及小说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怀特黑德的利用文学创作这面“镜子”反映了历史,同时以文学之“灯”照亮了现实,实现了文史互动。  【关键词】:怀特黑德;《地下铁道》;新历史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