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诗歌由于其独有的语言和文化魅力,给翻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翻译就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标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要做到这一点何其容易?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它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一篇长篇歌行,采用的是陈隋乐府旧题,通过清丽自然的语言、悠扬婉转的格律将诗情画意、宇宙哲理和人间情感交融在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玲珑剔透、清雅脱俗的诗境。本文欲以《春江花月夜》为例,通过英译诗歌在文化意象、意境的传递以及诗歌形式的处理方面来浅析诗歌翻译从内容到形式等方面的追求。
一、诗在言外——诗歌翻译中应注意文化意象的处理
在纷繁多样的文学样式中,诗歌以其高度凝炼的语言和思想而独树一帜。在历史的长河中,诗歌也逐渐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融在一起,经由诗人的苦吟推敲沉淀成了一篇篇或华彩或清幽的诗作。而这满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诗句,也给我们的解读和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中难中之难的便是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达。
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文化传统的差异,往往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诗歌无限韵味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造成了译诗的困难。翻译诗歌应该注意文化意象的处理。
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是这篇诗作中一以贯之的意象:诗人首先从对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展现了一幅在月色笼罩下的纯净浩渺的春江美景图;诗人在感受这月夜美景的同时,发出感叹,引发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由时空的无限联想到了生命的无限,从而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哲理性思考。接着,作者转而描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为月夜披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感。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收尾,两次提到“月”,月化成了浓浓的情感。故这通篇最显一个“月”字,经由“月”,诗人寄托了浓厚的情感。可以说,“月”在诗人的笔下既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意象,也甚至成为了代表诗人独特魅力的个人文化意象。然而月亮在西方文化中却不具有这层深意,所以在翻译中,对于“月”这一中心意象的把握则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翻译中光侧重点出了春、江和夜三个景物,摒弃了“月”这个意象,则偏离了原诗的内容和主题。
二、作品中的世界——诗歌翻译中应注重对意境的感知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它是诗人的心境和感受,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情景交融而创造出的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美妙艺术境界,诗歌使用的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 所以我们读诗品诗要透过语言的表象,挖掘语言所蕴含的深意,感知诗人在作品中所塑造出的世界。我们品诗对意境的把握尚且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将意境翻译引入译语世界自然是难上加难,笔者认为要让译语读者感受意境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诗中隐含的情感用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对诗句的理解,然而不足之处是破坏了中国古诗特有的委婉含蓄;另一种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此方法能够保留原诗与译诗形式上的统一,通过注解也能达到传达原诗文化信息的目的,虽然采用定语加以解释的方法有失原诗轻易引起的触动和共鸣,但对于此晦涩难懂的诗句能做到如此,笔者认为已经是很高超的翻译了。
三、琅琅上口,如诗如歌——诗歌翻译中对形式的保留
在诗歌的翻译中,对内容的保留乃是翻译忠实标准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对诗歌形式的处理,译诗必须像诗,如果把诗歌改编成散文翻译到译语文化中,显然完全破坏了原诗的美感,这也不符合翻译中须遵守的忠实标准。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就提出了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其中“音美”指的便是译诗的节奏及韵式与原诗的对应程度,而“形美”则主要指译诗的行数和分节等形式要和原诗一致,虽说在诗歌翻译中,“意美”是最主要的,但对于一篇好的翻译作品,在保留了“意美”的同时,达到“音美”和“形美”的标准时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一代代的翻译者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诗歌翻译的形式处理方面,要特别注意韵律的保留抑或创新和叠声词的翻译。
在诗歌韵律翻译中,内容和形式往往很难兼顾,如果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诗的形式,显然内容的翻译就要受到一些限制,所以这些许微瑕是诗歌翻译中难以避免的。而叠词是一种运用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常见形式,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传递一种音韵的美感,用以渲染意境,表达或舒缓或深沉的感情。叠词的使用不仅能增加语言连续性的美感,而且能传递出一种语言之外的韵味,使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翻译汉语诗中的叠词时,不仅要遵守翻译中“忠实”和“通顺”的标准,同时也要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最大程度地传达原诗的意蕴和美感。
综上所述,从对唐诗《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诗歌翻译中,对意象、意境和形式的准确把握是译文地道与否的关键。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诗内容的基础上,对中国诗歌独具的文化内涵,如意象、意境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并致力于最大限度地传递原诗的艺术风格和诗歌形式。诗歌翻译是一条崎岖之路,唯有通过对文化的日积月累和对翻译这项事业的长期坚持,方能将这项事业发扬光大。
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广西省河池南丹县城关镇第二中学 左昌喜
近年来,伴随着道德教育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探讨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上来,并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教育理念。的确,把道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培养学生,乃至影响学生一生的重中之重。然而,就目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为此,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有责任抓好道德教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班主任应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因,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终于身教”。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指出:“德育素质的内涵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德育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应随时代发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初中德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研讨、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及巩固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与心理学的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针对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青少年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这时候的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班主任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此外,由于初中生身体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凸显出来,会让不少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已长为成人,并开始用评判的视角审视周遭,一部分学生还会对教师和家长产生抵制情绪,即所谓的“叛逆期”。由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力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与耐心。班主任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班主任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年龄的优势,展现友情、亲情的关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及体验到情感的归属。总之,教师德化教育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尽管这一阶段的学生心智并不成熟但身为“心理咨询师”的教师应秉持一份耐心与智慧,灵活应变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家访或与学生家庭保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极其厌烦班主任家访的,怕班主任“打小报告”,也有的怕班主任看到自己是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因在上文中已提到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由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变换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逐渐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感染,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敢于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必要的社会生活的参与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要充分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活动、照顾孤寡老人、做环保倡议等等。最后根据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的发言讨论作出科学的德育评估,以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接下来的德育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蔬菜大棚,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祭扫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德育教育空间,深化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系起来,充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不能“单打独斗”;重在坚持、重在落实,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从小抓起,从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才能达到应有教育效果。
作为学校及家长的委托,班主任与其说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不如说是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其首要工作就是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善学生的道德教育,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诗在言外——诗歌翻译中应注意文化意象的处理
在纷繁多样的文学样式中,诗歌以其高度凝炼的语言和思想而独树一帜。在历史的长河中,诗歌也逐渐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融在一起,经由诗人的苦吟推敲沉淀成了一篇篇或华彩或清幽的诗作。而这满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诗句,也给我们的解读和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中难中之难的便是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达。
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文化传统的差异,往往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诗歌无限韵味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造成了译诗的困难。翻译诗歌应该注意文化意象的处理。
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是这篇诗作中一以贯之的意象:诗人首先从对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展现了一幅在月色笼罩下的纯净浩渺的春江美景图;诗人在感受这月夜美景的同时,发出感叹,引发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由时空的无限联想到了生命的无限,从而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哲理性思考。接着,作者转而描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为月夜披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感。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收尾,两次提到“月”,月化成了浓浓的情感。故这通篇最显一个“月”字,经由“月”,诗人寄托了浓厚的情感。可以说,“月”在诗人的笔下既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意象,也甚至成为了代表诗人独特魅力的个人文化意象。然而月亮在西方文化中却不具有这层深意,所以在翻译中,对于“月”这一中心意象的把握则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翻译中光侧重点出了春、江和夜三个景物,摒弃了“月”这个意象,则偏离了原诗的内容和主题。
二、作品中的世界——诗歌翻译中应注重对意境的感知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它是诗人的心境和感受,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情景交融而创造出的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美妙艺术境界,诗歌使用的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 所以我们读诗品诗要透过语言的表象,挖掘语言所蕴含的深意,感知诗人在作品中所塑造出的世界。我们品诗对意境的把握尚且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将意境翻译引入译语世界自然是难上加难,笔者认为要让译语读者感受意境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诗中隐含的情感用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对诗句的理解,然而不足之处是破坏了中国古诗特有的委婉含蓄;另一种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此方法能够保留原诗与译诗形式上的统一,通过注解也能达到传达原诗文化信息的目的,虽然采用定语加以解释的方法有失原诗轻易引起的触动和共鸣,但对于此晦涩难懂的诗句能做到如此,笔者认为已经是很高超的翻译了。
三、琅琅上口,如诗如歌——诗歌翻译中对形式的保留
在诗歌的翻译中,对内容的保留乃是翻译忠实标准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对诗歌形式的处理,译诗必须像诗,如果把诗歌改编成散文翻译到译语文化中,显然完全破坏了原诗的美感,这也不符合翻译中须遵守的忠实标准。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就提出了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其中“音美”指的便是译诗的节奏及韵式与原诗的对应程度,而“形美”则主要指译诗的行数和分节等形式要和原诗一致,虽说在诗歌翻译中,“意美”是最主要的,但对于一篇好的翻译作品,在保留了“意美”的同时,达到“音美”和“形美”的标准时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一代代的翻译者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诗歌翻译的形式处理方面,要特别注意韵律的保留抑或创新和叠声词的翻译。
在诗歌韵律翻译中,内容和形式往往很难兼顾,如果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诗的形式,显然内容的翻译就要受到一些限制,所以这些许微瑕是诗歌翻译中难以避免的。而叠词是一种运用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常见形式,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传递一种音韵的美感,用以渲染意境,表达或舒缓或深沉的感情。叠词的使用不仅能增加语言连续性的美感,而且能传递出一种语言之外的韵味,使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翻译汉语诗中的叠词时,不仅要遵守翻译中“忠实”和“通顺”的标准,同时也要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最大程度地传达原诗的意蕴和美感。
综上所述,从对唐诗《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诗歌翻译中,对意象、意境和形式的准确把握是译文地道与否的关键。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诗内容的基础上,对中国诗歌独具的文化内涵,如意象、意境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并致力于最大限度地传递原诗的艺术风格和诗歌形式。诗歌翻译是一条崎岖之路,唯有通过对文化的日积月累和对翻译这项事业的长期坚持,方能将这项事业发扬光大。
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广西省河池南丹县城关镇第二中学 左昌喜
近年来,伴随着道德教育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探讨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上来,并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教育理念。的确,把道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培养学生,乃至影响学生一生的重中之重。然而,就目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为此,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有责任抓好道德教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班主任应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因,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终于身教”。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指出:“德育素质的内涵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德育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应随时代发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初中德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研讨、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及巩固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与心理学的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针对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青少年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这时候的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班主任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此外,由于初中生身体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凸显出来,会让不少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已长为成人,并开始用评判的视角审视周遭,一部分学生还会对教师和家长产生抵制情绪,即所谓的“叛逆期”。由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力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与耐心。班主任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班主任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年龄的优势,展现友情、亲情的关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及体验到情感的归属。总之,教师德化教育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尽管这一阶段的学生心智并不成熟但身为“心理咨询师”的教师应秉持一份耐心与智慧,灵活应变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家访或与学生家庭保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极其厌烦班主任家访的,怕班主任“打小报告”,也有的怕班主任看到自己是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因在上文中已提到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由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变换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逐渐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感染,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敢于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必要的社会生活的参与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要充分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活动、照顾孤寡老人、做环保倡议等等。最后根据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的发言讨论作出科学的德育评估,以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接下来的德育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蔬菜大棚,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祭扫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德育教育空间,深化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系起来,充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不能“单打独斗”;重在坚持、重在落实,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从小抓起,从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才能达到应有教育效果。
作为学校及家长的委托,班主任与其说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不如说是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其首要工作就是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善学生的道德教育,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